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张川>>正文
【解读三干会】张家川清真餐饮业年吸金超10亿元(图)
(2016-3-11 15:33:13)  来源:张家川县新闻中心   打印本页

  【解读三干会】近日,张家川县召开三级干部会议,回顾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分析当前发展形势,安排部署全县今年重点工作,进一步动员全县上下统一思想,强化举措,聚焦总目标,打赢攻坚战,奋力为“十三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聚焦脱贫攻坚,加快小康进程的关键之年。为深入学习贯彻三级干部会议精神,县新闻中心开设【解读三干会】专题报道,引导各级干部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会议精神实质,进一步坚定信心、鼓足干劲,为加快推进富民强县进程奠定坚实基础。

  张家川清真餐饮业年吸金超10亿

  1.58万家餐厅、6万从业者、每年超10亿营收。参考目前国内能检索到的一些公开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人在全国各地开设的清真餐饮店数量几乎是肯德基在华市场的3倍,是麦当劳在华市场的6倍。在张家川扶贫攻坚中,以“拉面经济”为主的清真餐饮业正在催生越来越多的企业家。

  张家川县清真餐饮业的崛起,既有赖于普通张家川人宁在苦中干不在苦中熬的“倔犟”精神,也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倾力扶持。从2014年起,“张家川要发展,满世界开饭馆”这条极具渲染性的口号,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逐渐变成了全县农民创业致富的共识,进而形成了一个能换来真金白银,具有张家川地方特色的清真餐饮业发展模式。

  如今,“张家川伊香拉面师”、“张家川伊香烹饪师”等14个清真餐饮品牌已享誉全国清真餐饮界。通过美团外卖、饿了么、百度外卖等外卖APP搜索发现,在北京,“马艾萨牛肉面”、“习连汇牛肉面”等由张家川人经营的品牌清真餐饮店超过了120家;在兰州,“马老六牛肉面”、“伊香拉面馆”等由张家川人经营的连锁清真餐饮店超过500家;在武汉,由张家川人经营的清真餐饮店更是超过1000家……打开百度地图、高德地图,张家川人经营的餐饮店在上海、南京、长沙等20多个省会和深圳、苏州、青岛、十堰等200多个大中城市均有显示。

  清真餐饮服务业成为张家川县的首位富民产业

  2015年6月中旬,北京市酷热的天气让拉面馆老板马志武感到烦躁,而一想到儿子马辉快要参加中考,他更是焦虑的坐卧不安。在北京打拼近二十年后,跟着马志武在北京生活学习了8年的儿子要参加2015年度北京市统一中考。

  为了让孩子跃龙门,8年来,马志武每年仅在马辉的学费这一块的开支就超过3.6万元,这些钱全是马志武靠着经营清真餐饮店一笔一笔挣来的。

  “我初中毕业后,就来北京经营清真餐饮业。那时候总认为学习不重要,但是在北京呆久了,才发现知识是多么的重要。于是我发誓,无论如何也要让孩子学文化长知识。”马志武在在北京安德路经营着一家不大不小的清真餐厅,年纯收入在30万元左右。这30万元左右的年纯收入,有三分之一用在了两个孩子的教育上。“这要在20年前,我就是想要在孩子的教育上花这么多钱,也没这个能力。”马志武坦言,清真餐饮业给他的孩子打开了教育之门。

  过去一提张家川——穷,没文化!上世纪80年代,县城最高的楼房只有四层小楼,全县超过六成的农户为贫困户,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从东头数到西头,也没有几个高中毕业生。

  如今变了。靠着清真餐饮服务业,昔日“食不果腹”“目不识丁”的张家川农民,走出乡村,进城创业,带动就业。1980年从北京、武汉等地起步,张家川人逐渐把清真餐饮开遍全国,截止2015年底,张家川发展域外清真餐饮经营店1.58家,宾馆1400家,从业人数达到6万人,年吸金10亿元,占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8%以上,清真餐饮服务业已成为全县的首位富民产业。

  凭借清真餐饮服务业,近一半的张家川农民走出“农门”迈进城门,穿着布鞋走进一线城市创业,拿着存折银行卡“衣锦回乡”。“我们农民外出做餐饮服务,练了胆子、挣了票子、育了孩子、换了脑子、闯了路子,整个人、整个家族的气质都得到提升。”张家川县一位清真餐饮创业成功人士说。

  从果腹的饭碗到富民的产业

  如果一个县既拥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又具备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情,那么它将有不可限量的发展潜力。清真餐饮业和回族文化,让张家川县成了一个具有双重“身份”的幸运儿。

  2009年9月,张家川县委书记刘长江针对富民产业进行密集调研时指出,清真餐饮服务业市场广阔,要抢抓清真餐饮服务业进入到革命性变革时期和城乡人民生活饮食习惯社会化倾向的有利机遇,打造清真食品王牌,把清真食品天然品质、清真品格的优势与回民善经商,尤善经营餐饮和食品的传统习惯有机融合起来,认真研究清真餐饮服务业发展变化,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努力发展成让各族群众吃的舒心、放心的精美食品,延长产业链条,带动更多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目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完善对策举措,扩大市场份额,推进张家川县扶贫开发进程。

  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提出张家川县要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特色和资源传统优势,以及穆斯林善经商、重养畜、长餐饮的特点,将发展三大富民产业作为“双联”行动的有力抓手,全力推进实施清真餐饮服务业“百千万”工程(力争在全国100座城市,发展宾馆1000家,清真餐饮经营10000户,带动10万人就业致富)。

  曾有人担心过,100座城市,10000家餐厅,10万人就业致富。能行吗?

  张家川县农业人口3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8万余人,耕地面积45万亩,人均耕地不足1.4亩,人多地少,高寒阴湿,农业产出低,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

  张家川张也固是最早一批来到武汉创业的张家川人。他家,川地不到3亩,山地不到5亩。来武汉之前,张也固寻思着勤劳致富,每天在地里精耕细作,然而年复一年换来的是刚刚好的温饱。靠天吃饭的日子,让张也固尝尽了口头。“宁在苦中干,不在苦中熬。但是就算苦中干,看要怎么干。”家徒四壁的生活,让张也固寒了心,隔壁乡镇靠着清真餐饮发家致富的朋友,让张也固红了眼。2010年夏天,帮着家里收完最后一畦小麦,张也固一咬牙,拿着家里仅剩的500元钱,偷偷坐上了南下的火车。三年过去了,当张也固和朋友一起从武汉坐飞机到兰州,然后再包车回乡时,他感到莫名的激动。创业之初的艰难,让张也固痛苦过,但是与在家乡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相比,张也固觉得当年的“离家出走”是正确的,如今的生活是有盼头的。

  就在张也固奋力在武汉打拼的时候,张家川县川王乡西崖村小伙子马志国开始了在北京的奋斗。洗碗、配菜、炒菜、拉面、传菜、点菜……每一样活都干过一遍之后,马治国在北京一家当地清真餐饮连锁店当起了职业经理人,月薪超过1万元。

  事实证明,“百千万”工程这条路走通了。

  如今,从县城走出去的年轻人中,类似马治国这样的小伙子,越来越多。思想解放的张家川群众开始大踏步走出家门,前往各地经营清真餐饮业。从卖拉面到卖饼子,从卖炒面到卖凉皮,张家川人经营的清真食品大店小铺开始在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崭露头角,一张巨大的产业网正把触角伸向潜力无限的未知领域,一个庞大的清真餐饮产业轮廓越来越清晰的呈现在世人面前。

  张家川县提出清真餐饮服务业“百千万”工程后,全县在全国各地从事清真餐饮业人群呈井喷式爆发。2014年,“张家川要发展,满世界开饭馆”的口号横空出现。之后,政府出人出力出钱,让近百个城市有了张家川县清真餐饮业联络处。2015年,张家川县委宣传部协同天水电视台形成1.5万多公里,联合录制了32集《张家川人闯世界》纪录片,用脱贫致富的典型事例,有效激发了全县回汉群众的创业激情,坚定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如今,张家川县清真餐饮业的转型升级成为当地政府最为重视的一项工作。为了走上“保品牌、提质量、连锁经营、挂牌上市”之路,县政府已围绕落实精准扶贫战略,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辐射近30个阿盟国家、涉及13亿穆斯林人口、蕴含着2万亿美元的清真产品销售市场及全国300多个中等以上城市都有穆斯林群众居住的机遇,先后与中快餐饮集团及宁夏明瑞苑穆斯林餐饮公司签订了推进清真餐饮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北方民族大学签订了一系列校地战略合作协议,为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提供了政策支持。就在刚刚结束不久的县“两会”上,县长马筱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指出,力争年内新发展清真餐饮经营店3000家,宾馆500家。清真餐饮服务业也首次被写进五年计划纲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在“1+18”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案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底,全县清真餐饮经营店达到2万家以上,宾馆达到2000家以上,清真餐饮服务业年收入超过12.5亿元。

摄影相关图片
武山县清池韭菜基地(组图) 梅江村(图) 武山县大南河流域蔬菜生产基地(图 天水 纸鸢飞舞春来到(图) 我要去天水了!(图) 春祭伏羲活动圆满落幕(图) 天水夜景美翻天(图) 春祭伏羲典礼(图) 春祭伏羲之迎献饭仪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