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张川>>正文
【甘肃经济日报】一个民族贫困县的突围之路(图)
(2015-12-16 11:41:43)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延海  打印本页

一个民族贫困县的突围之路

  ——张家川县村级产业发展扶贫互助协会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调查

  牛羊满棚产业兴,饭馆遍及省内外。这是张家川县产业富民发展的一个真实写照。在村级产业发展扶贫互助协会的撬动扶持下,缺少资金的贫困户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小资金撬动大发展,让昔日的贫困户成为致富的引路人,真正做到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今年下半年,省委书记王三运在张家川县调研时,对张家川村级产业发展扶贫互助协会的发展给予了肯定。如今,张家川已实现村级产业发展扶贫互助协会的全覆盖。

  作为陇东南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贫困县,张家川县积极实践探索符合县情实际,具有地域优势和民族特色的扶贫开发新模式,大力推进“369”扶贫攻坚计划,努力破解融资难等“十大难题”,实现村级产业扶贫互助协会等“十个全覆盖”,使全县落实精准扶贫战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思路更加清晰,措施更加具体,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路。

  精准扶贫贷款带来的嬗变

  小饭馆的开张,让张家川县龙山镇韩川村村民马文魁今年终于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马文魁家里5口人,是因病因学返贫的,一直有开饭馆的想法,但苦于没有资金。今年10月,5万元精准扶贫贷款的发放,让马文魁在张家川县汽车站附近的饭馆开张了。为了开好饭馆,马文魁还参加了县上组织的拉面师培训。

  “饭馆开业一个多月了,除去成本,一个月能挣1万多元,随着天气的转冷,生意会越来越好的。现在收入有了,还能照顾在县城上高中的孩子。”马文魁高兴地说,“要是没有精准扶贫贷款,我就不可能今年实现脱贫。”

  在马文魁饭馆开张赚钱的同时,因缺少发展资金致贫的龙山镇韩川村村民马海军用5万元的精准扶贫贷款和自己筹措的资金抢抓商机,在平凉市收购了10万斤苹果,做起了商贸贩运。“已经有四川的客商在和我洽谈,要是价格合理的话,准备在元旦和春节期间销售到外省。”马海军说。

  韩川村是个回汉杂居的村子,全村有贫困户159户,今年精准扶贫贷款的有152户,发放贷款723万元。“贷款的村民从事餐饮的有80户,运输商贸的10户,种植的42户,养殖的是20户。”韩川村村支书马小琴说,贷款是依托村级产业发展扶贫互助协会发放的,村民都签了保证书,保证将贷款必须用于畜牧养殖、清真餐饮、工商流通三大富民产业,随着产业的发展,今年全村有10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张家川县马鹿镇白杨村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这里靠近林区,适宜发展畜牧业。白杨村村民赵玲霞因缺资金和缺技术致贫,去年在村级产业发展扶贫互助协会贷款2万元买了2头牛,今年1头母牛生的1个小牛犊卖了5000元。在10月份贷到5万元的精准扶贫贷款后,赵玲霞又买了4头牛,扩大了养牛的规模。

  马鹿镇白杨村村支书黄玉和告诉记者,全村有34户贫困户贷了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全村养的牛从以前的400多头,增加到600多头,产业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牢靠了。

  在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作启动之后,为确保放得准、用得好、广得益、收得回,张家川县充分发挥互助协会优势,采取依托互助协会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模式。贫困户根据互助协会章程,向互助协会提供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证等简单有效的担保,扶贫互助协会根据贫困户会员的资金需求提出申请,经村两委会审查,乡镇审核,扶贫办审核汇总,县财政局审批并向承办银行提供贷款花名册之后,承贷银行与贷款户签订受托支付协议,将精准扶贫小额信贷资金按户拨付扶贫互助协会,由协会按照互助协会贷款相关程序将小额信贷资金贷给贫困户。

  张家川县县长马中奇说,互助协会贷款程序简单易行,全县依托互助协会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5.72亿元,占省上下达指标5.69亿的100.53%。

  扶贫互助协会扶起富民产业

  精准扶贫就是要做到精准发力,只有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彻底转变,把富民产业发展起来,才能彻底改变村民贫困的生活面貌。

  “两人一头牛,温饱就不愁;一人一头牛,生活就无忧;一人两头牛,日子乐悠悠。”在张家川县东部的6个乡镇,随处可见这样的宣传标语。

  去年,张家川县面对全国基础母牛存栏下降,育肥架子牛供给不足的不利局面,结合县情实际、资源禀赋,实施了以东部马鹿、闫家、恭门、平安、张棉、刘堡6个林缘区乡镇为重点的基础母牛繁育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基础母牛繁育。

  为解决村民养殖面临的资金不足的问题,张家川县结合实际在东部马鹿、闫家、恭门、平安、张棉、刘堡6个乡镇25个具有一定产业发展基础的村高标准组建村级产业发展扶贫互助协会,开展基础母畜繁育工作。

  当时,县财政预算资金1250万元,县扶贫办为每个新建村投入扶贫资金20万元,通过“政府拿、扶贫投、企业捐、会员缴和双联单位补”等多种形式,力争使每个村互助资金总量达到100万元。为实现建设牛羊大县,发展牛羊产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今年村级产业发展扶贫互助协会有资金90万元,这一段时间又借贷出去了70多万元。群众借款发展产业的意愿非常强烈。”马鹿镇宝坪村支书王小红说,村子以前是有名的贫困村,自从成立了村级产业发展扶贫互助协会,村民们建起了牛棚,养起了牛羊,全村现在养牛600多头,羊300只,马200多匹。

  村级产业发展扶贫互助协会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发展,现在,张家川县建设了闫家乡车古村、马鹿镇白杨村等一批家家户户养牛的产业村,涌现出了黎文学、马来比、郭荣新等一大批的产业发展致富带头人,让部分群众通过养殖脱贫致富。

  数据显示,依托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建设等项目,张家川县扶持养殖贫困户4640户,新增养殖量2.79万头(只),建成养殖场10个,全县各类畜禽饲养量达到122.8万头(匹、只),出栏各类畜禽47.69万头(匹、只);还发展皮毛加工户410户,皮毛贩运户2261户,皮毛产业销售总额达2.4亿余元。

  依托村级产业发展扶贫互助协会这一抓手,紧紧围绕减贫增收这个核心,张家川县集中优势发展畜牧养殖、清真餐饮、工商流通三大富民产业,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进一步加快,到2017年实现村村有致富产业、户户有致富项目、人人有致富技能的目标。

  张家川县扶贫办负责人说,在互助资金扶持项目上,全县按东中西三大区域,发挥产业优势,加强宏观指导,重点扶持发展清真餐饮业、牛羊规模养殖业、工商贸易流通业三大富民产业。在县职中建立了“伊香拉面师”培训基地,为贫困户免费培训拉面技术,会员在学满一月后,在互助协会借款外出发展。在龙山镇建立皮毛贩运基地,依托东中西三大市场,发展皮毛贩运等工商贸易产业。在东部建立基础母畜繁育区,加大扶持力度,培育优良品种,打造特色品牌,扩大养殖规模,帮助会员增收。

  今年,张家川县新发展清真餐饮经营店2800家、宾馆140家,累计发展清真餐饮经营店1.44万家,宾馆1000家,申请注册清真餐饮品牌3个,从业人员达5.1万人,年创收10亿元以上,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到年底了,村上一些在外面开餐饮的人陆续开着小汽车回来了,村上今年已经增加了近20辆小汽车。”马小琴说,村民马明珍在湖北开餐饮,带动了全村5户贫困户在湖北开饭店,每个贫困户从村级产业发展扶贫互助协会贷精准扶贫专项贷款5万元作为启动资金。

  “互助协会让龙山镇清真餐饮、宾馆、牛羊规模养殖、商贸流通等富民产业发展迅速。今年,全镇将减贫6084人,贫困率将下降17个百分点。”龙山镇有关负责人说。

  从破解融资难到彻底拔穷根

  村级产业发展扶贫互助协会推动了致富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架起了农民脱贫致富的金桥。

  张家川县扶贫办负责人介绍,截至2015年上半年,全县共筹集资金3716万元,其中省级扶贫专项资金1780万元,市级扶贫专项资金130万元,县财政配套资金1330万元。在全县建立扶贫互助协会94个,其中贫困村建立39个。

  为进一步发挥村级产业发展扶贫互助协会撬动产业发展,助农脱贫增收的作用,张家川县从8月26日开始至9月25日,利用1个月时间,在全县剩余161个行政村建立了村级产业发展扶贫互助协会,实现了全县255个行政村村级产业发展扶贫互助协会全覆盖,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贷款难的问题,同时也为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搭建了融资担保平台。

  “目前,全镇16个村已实现村级产业发展扶贫互助协会的全覆盖,去年成立了11个,今年成立了5个。”马鹿镇镇长马海荣说,在马鹿镇的一些贫困村,村民不养畜就得受穷挨饿,从扶贫互助协会贷款发展养殖业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扶贫互助协会办理贷款手续简单,速度快,群众认可度高,充分调动了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脱贫的信心,直接刺激和带动了发展产业的后劲,掀起了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

  村级互助协会建成后,互助资金对张家川贫困农户的帮助和作用越来越显现出来,贫困户借款1-3万元,贫困户贷款比例从5%提高到50%以上,且贷款程序简便,担保门槛较低,只收少量的资金占用费,基本体现“双无”贷款政策,成为农民身边的银行。

  值得一提的是,村级扶贫互助协会运行后,张家川对互助协会实行民主管理,互助资金实行“民有、民用、民管、民享”,实现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理事会、监事会共同管理。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全由村内威信高、公道正派的人员组成,且互助协会运作公开透明,会员放款、用款、还款全程接受其他会员和群众监督,同时,受“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乡规民约影响,使会员不敢也不愿失信,贷款到期后,都能自觉按期还款。在互助协会的带动下,群众诚信意识明显增强,全县信用环境明显改善。马鹿镇宝坪村等一批村子被金融机构授予信用村的称号。

  同时,张家川县贫困村扶贫互助协会组建以来,村班子能力强、威信高的基本都进入了理事会和监事会,成为互助资金的管理者,在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与发展集体经济方面,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和互助协会双重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带领贫困群众发展富民产业,增强了基层组织活力。先后涌现出了龙山镇韩川村、平安乡磨马村等一批优秀的“支部+协会”管理队伍,成为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生力军。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张家川县村级扶贫互助协会累计投入互助资金4616.75万元,扶持农户7298户,购进基础母牛4857头,购进良种羊20812只,扶持清真餐饮业538户,特别是2014年新开展的25个村产犊牛1740头,羊羔2862只,实现经济效益872万元。

  张家川县委书记刘长江说,当前,全县正全力推进“369”扶贫攻坚计划,即大力发展清真餐饮服务业、牛羊规模养殖业、工业商贸流通业“三大富民产业”;深入实施耕地梯田化、饮水安全化、农田道路网络化、沟壑梁峁林带化、城乡清洁化和耕作机械化农村高标准“六化”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危旧房、村级综合服务用房、村民集体活动用房建设,着力提升义务教育、技能教育、素养教育水平,统筹抓好生活保障、安全保障、组织保障“三房三育三保”九个保障,使全县落实精准扶贫战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措施更加具体,成效更加明显。

  特色鲜明的精准扶贫之路

  张家川县现有贫困村115个,贫困户16188户,贫困人口7.71万人,贫困面24.96%。

  刘长江说,紧盯2017年实现整县脱贫、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为确保7.71万人早日脱贫,张家川县全力推进“一个提速、十个全覆盖、四个攻坚”任务落实。力争到年底全县实现2015年脱贫人口在原计划脱贫的基础上提速20%以上,农村饮水安全、梯田建设、建制村水泥路、农田道路、自然村通动力电、标准化村卫生室、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行政村幼儿园、扶贫互助协会、有需求的贫困户劳动力培训等实现10个全覆盖,通过对危房改造及易地扶贫搬迁,全县路网的优化升级及自然村道路硬化、生态环境及美丽乡村建设、富民产业及物流电商扶贫四个方面全力攻坚,进一步改善农村条件,加快富民产业发展,优化农村环境,夯实脱贫致富基础,加快全县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01页  0102

摄影相关图片
冬天里的古坡(图) 秦州大樱桃宣传照(图) 关山牧场(图) 航拍皇城堡(隗嚣宫) 初冬上演“天水蓝”(图) 天水尽着“黄金”妆(图) 多彩天水(组图) 天水城黄叶满地如诗似画(图) 天水城黄叶纷飞(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