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为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县文明办、县新闻中心联合推出《张家川好人》系列报道,深入基层,挖掘宣传群众身边涌现出的敬业奉献、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等方面的好人,在全县大力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为实现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马明学:随叫随到的乡村“120”
在关山林缘区的一个小乡村里,有一名共产党员,他是村里唯一的一名乡村医生。他扎根山区,三十多年如一日,把群众当亲人,为守护村民的健康无私奉献。他曾多次获得县、乡、村级优秀党员、优秀乡村医生等荣誉。他,就是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闫家乡车古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马明学。
1957年,马明学出生在车古村,这里经济落后,村民生活贫困,山大沟深,交通不便。马明学从小就耳闻目睹了乡亲们有病得不到及时医治的情形,深切感受到乡亲们因缺医少药饱受疾病煎熬的痛苦。
1979年,经过他多年的发奋学习和努力拼搏,顺利的走上了村医这个特殊而光荣的工作岗位。从此,1000多人的健康就交到了他手上,他一干就是36年。
30多年来,不管白天黑夜,无论刮风下雨、只要有人叫出诊,他从不推辞,总是随叫随到,乡亲们都亲切地把他叫做车古村里的“120”。
只要提起闫家乡车古村乡村医生马明学,村民们都会滔滔不绝,为他诚心地点一个“赞”。
村民马录合说道:记得2014年夏天的一个夜晚,时间已是12点多,劳累了一天的我刚刚睡下。突然间,母亲就喊我快点起床,说父亲心脏病发作了,我就赶紧跑到村医马明学家,敲开他家的大门。当时马明学就像我简单的了解了一下情况后,背起药箱,随我迅速赶到我的家中,对父亲进行抢救,最终,父亲得以脱险。现在回想起来,当时那么晚了,他真的不顾一天的疲倦和十多里山路的艰难,没有找借口推脱,真心实意地为山区群众防病、治病,使我们的救命恩人。
马明学妻子深有感触的说道,像这样半夜出诊的事对于丈夫来说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乡村医生的工作非常繁重,每天上门就诊的病人非常多,半夜出诊更是家常便饭。在农村卫生室中病人经常会赊账,有时一连几年都收不回药费,但丈夫从不因为病人没有钱而延误病人的治疗。遇到很多危重疾病处理不了,而病人家属又暂时拿不出钱时,丈夫总是先借钱让其检查治疗。虽然村卫生室经济效益不好,但丈夫在进药过程中从不因为贪便宜而从非正规渠道进药,遇到药品有霉变过期的丈夫都一律销毁,让老百姓用上放心药。每次老百姓因为家里太穷而付不起药费的时候丈夫都给予免费治疗,也因此每年都少收入近千元。
车古村村支书杨国珍说,我们这里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群众居住分散,只要村上有人找,马明学就立即背起药箱赶往村民家中,有时是上午出去,晚上才回来,有时是晚上出去,第二天才回来。由于工作繁忙,他从没吃到过热饭,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从没过过一个轻松愉快的节日,时间长了,他被村民称为24小时不休息的“120”。
村民黎林娃激动的说道,去年我们家的两头牛患有重病,我们都认为牛已经无药可救了,后经马明学医治指导 ,使牛恢复了健康 ,挽回我家经济损失近2万元,我打心眼里非常感激他,他就是我们群众生命财产的守护者。
马明学妻子说,去年马明学生病住进了医院,村里不少群众,自发的掏钱包车来到县城看望他,感谢他当年对他们家人的救护与帮助,同时,鼓励他要坚定信心,战胜病魔,早日回到群众身边。记得当时丈夫激动地留下了两行热泪,病情也一下子好了许多。
闫家乡党委书记马建军说:由于林缘区交通落后,群众因慢性病不及时救治,拖成大病,因病返贫现象十分严重。自从村上建立了卫生室,为群众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群众卫生健康观念转变很快,这个过程,乡村医生的作用不可低估。
马明学说:“作为一名乡村医生,最关键的是要有责任感和仁心,对病人不放弃、不抛弃,这样才能最大可能地挽救病人的生命,减轻患者的痛苦。”
36年间,马明学背着药箱行走在车古村“三山两沟一塬”的每一寸土地,累计行程近1万多公里,出诊3000余次,诊治群众2000余人次,把真情洒在了这里,在这里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诗篇。 36年来,马明学怀着一颗救死扶伤的仁义之心,用自己精湛的医术挽救无数危重病人,用自己博大的爱心帮助贫困百姓,始终以一颗丹心和一双妙手,救人危难、解人病痛,扎根乡村、爱在乡村,成为山区群众随叫随到的“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