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之风喜拂面 乡村新景入画来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纪实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东北部,东接陕西省陇县,南邻清水县,西连秦安县,北毗华亭、庄浪县,是陇东南唯一的少数民族国扶贫困县。现辖3镇12乡,258个行政村,总人口33.4万人,其中回族人口22.91万人,占69.4%,总面积1311.8平方公里。境内地貌复杂,大部分贫困农户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条件落后、自主发展能力不足。加之资源匮乏、交通闭塞、文化落后, 饮用水水质较差,地方病发病率较高,使其人口素质差,生产力水平低下, 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贫困面大,底子薄, 返贫率高。如何抗击贫困?如何寻找致富路?如何摆脱地理劣势带来的发展“瓶颈”?……一个个问题,沉甸甸地压在山区群众的肩上,拖着“贫困”这个沉重的包袱,艰难前行。为彻底解决贫困问题,按照国家政策,张家川县大胆探索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从2005年起至目前,全县已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涉及15乡镇51村3921户21681人,工程总投资47726万元。新建易地扶贫搬迁新村51个,居民住房3921套,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巷道硬化面积5.8万平方米,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基本农田0.73万亩,新建人畜饮水工程33处,架设输电线路52.6公里,新修乡村道路15.9公里。这一工程的实施,给祖祖辈辈生活在贫困山区人民带来了福音,为加快群众致富步伐,建设新农村开辟了新天地。

乡村旧貌换新颜
走进木河乡易地扶贫搬迁庄河新村安置点,一幢幢整齐白墙红瓦的“小洋楼” 出现在眼前,平坦的水泥路直通村户,整齐的太阳能路灯排列在道路两边,卫生室、幼儿园、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一应俱全,村民们正在蔬菜大棚里施肥劳作……绿树掩映中的村落干净整洁,家家齐备的家用电器显示了村民的富足。“没有扶贫搬迁,村民们恐怕一辈子都离不开高山,也很难摆脱贫困。现在住的是楼房,喝的是自来水,村口就有客运站,坐车10分钟就能到龙山镇赶集。”庄河村党支部书记马继东说。可谁能想到,5年前,这里的村民们还住在不通水电的高山上,过着贫穷的生活。受山体滑坡、暴洪等自然灾害影响,时刻威胁着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
2010年和2012年分两批对109户597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总投资899万元。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农民生活宽裕的条件之。国家补助资金安排158万元,用于群众的住宅建设资金,开发和整理土地耕地520亩,巷道硬化8309平方米,修建通村公路1.3公路,修建桥梁两座,堤防0.9公里,架设农电线路5.3公里,并进行配套的农田、人畜饮水,及文教卫生等设施建设,不仅满足了搬迁群众的需要,也使安置点原有群众受益。群众多年来梦想的通电、通路、饮水问题得以解决。搬迁群众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促进了思想观念的转变,项目的实施不仅改变了搬迁户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还为搬迁群众搭建了认识和接受新事物的平台,使搬迁户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思想观念等发生了根本转变,增强了发展的动力。搬迁群众收入来源由单一的种养业,逐步向种养业、运输业、服务业、劳务输出等多元化转变,拓宽了致富渠道。
67岁的马存禄老人和孙子正在院门外悠闲地玩耍。老人邀请我们到家里坐坐,院子干干净净,崭新的二层楼房独居特色,屋里摆放着各种新式家具和家用电器。老人说:“以前坐(居住)的是土房子,破烂不堪,遇到雨多的年份,睡觉也得半睁着眼,随时准备往外逃生,现在住的是两层小楼房,悬着的心终于可放下了,也能睡上安稳觉了,新家交通便利,环境好的很。现在儿子儿媳在武汉开饭馆,收入可观,我和老伴在家看孙子”。说到这里老人笑了,那满是皱纹的眉头舒展得似花朵一般。

搬出一条“幸福路”
一栋栋崭新洋气的楼房依山傍水,犹如颗颗明珠,镶嵌在关陇古道;条条巷道干净整齐,更像串串音符,演奏着安居乐业的和谐赞歌。村民们在刚建成的新院子里办起了“农家乐、农家院”,忙碌的招揽顾客,唱起“生意经”。门口的公路旁,停放着各式各样的汽车。院子里游客们吃农家饭、享农家乐,说笑声、叫喊声不绝于耳,这是在张家川县马鹿乡宝坪新村见到的一幕。
宝坪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共有两个村民小组,原来生活在海拔达1800米以上的高寒阴湿山区和林缘区,水资源匮乏、自然环境恶劣、生态脆弱最严重的区域。土地贫瘠,农业生产条件差等,使农作物种植品种单一,产量低而不稳,长期形成放牧开荒的做法尚未得到彻底改变,继续危及生态环境的安全,进而破坏生存环境。2014年对该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通过两年的努力,搬迁的62户住宅已全部建成,结合当地实际,依托关山草原旅游区和云凤山风景区,把安置点选择在距景区较近省道S305旁,大力发展乡村田园旅游,已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成为建设美好乡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
当天,在村民哈六斤家经营的“农家乐”院子里热闹非凡。“老板,来一份蕨菜炒肉,再来一份乌龙头”。院子里游客络绎不绝,老板哈六斤一脸喜色,忙着给客人点菜。闲聊时,哈六斤说起村子以往的面貌,不由得皱起了眉头。“以前路不好走,条件差, 煤都运不进村,在山里砍一些柴烧,做顿饭烟熏火燎,好多年轻人宁愿在外面打工,也不愿意回来。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好,我们一家政府共补贴了近40000元,不仅建起了二层的楼房,住的比以前宽敞多了,还利用自家房子做起了‘农家乐’,村里现在有10几户人家都在做,年收入三四万元”。

一路走,一路了解,在搬迁户中,除了经营“农家乐”的,还有不少村民搞起了运输、建筑、装修等活路, 真正做到了“人人有事干、人人有钱赚”。让他们欣喜的是不仅有居住条件的改善,连就业也连带解决了,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走到村东头,大型机械轰隆作响, 不少新房正在加紧建设,现场一派忙碌的施工场景令人振奋。马鹿乡乡长马海荣深有感触的说:“一开始动员搬迁,很多人都打退堂鼓,担心以后很难生活。但看到搬来的农户得实惠,大家都想搬。今年又有20户申报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刚刚批复,就开工建设了,不仅是这个村,附近的白杨村和堡梁村130户也正在建设当中。因为他们看到了未来和希望!”

和谐文明谱新篇
庄河新村和宝坪新村安置点仅是张家川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缩影。10多年来,张家川县把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作为一项重视民生、关注民生、解决民生的重大举措,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取得了丰硕成果,造福了一方群众。有组织、有计划地把在深山、深沟里独居、散居的群众迁出,搬向集镇或交通便利、条件优越的地区,这是帮助贫困人口脱贫的有效措施。易地搬迁扶贫工程既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山区生态的良性发展,又与产业化、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做到了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搬迁户的长远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张家川县仅2014年至2016年三年就新建集中安置点29个,安置农户1994户11780人,插花安置250户1232人,工程总投资37409万元。目前,安置点正在进行房屋主体建设,已完成建房工程质量的75%,预计明年年底完工。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效益逐步显现,越来越多的村民也从最初的“不愿搬”变成了后来的“积极主动申请搬”。现在当你乘车经过张家川县各个公路主干道,你时不时会看到公路两旁一排排整齐漂亮的红瓦房在车窗前闪过。那些崭新的村庄就是近年来张家川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所结出的硕果。

张家川县始终立足于少数民族地区特色,认真谋划美丽乡村建设总思路,积极向个安置点整合财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率先配套实施了亮化、绿化、净化、美化项目。实现了“三新”,即农业产业新发展,农民生活新提高,村容村貌新变化,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为大山里的群众搬出了一条“幸福路”。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稳定、优美、靓丽的环境,用我们的智慧、勤劳和汗水构筑“小康、生态、文明、民主、和谐”的幸福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