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张川>>正文
张家川“五个突出”找准穷根精准扶贫(图)
(2015-6-25 9:00:47)  来源:张家川县新闻中心 作者:沈维民  打印本页

  近年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抢抓机遇,突出助农增收、消除贫困、共同富裕,大力实施“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精准扶贫方略,紧紧围绕“五年消除贫困,八年建成小康”的目标,深入推进“3631”扶贫攻坚工程,变扶贫工作“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力争回汉群众早日脱贫奔小康。2011年以来,全县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3亿元,有效开展了整村推进、产业开发、科技扶贫、技能培训、社会帮扶等重点工作,全县贫困面貌发生了较大改善,累计减贫7.27万人,贫困人口由2010年的15.33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8.06万人,贫困面由49.5%下降到22.86%。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2480元增加到2014年的4272.8元,年递增14.6%,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劳动力素质提升等工作有了新的进展,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有力的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突出精细管理“摸穷底”。坚持把建档立卡、精准识别贫困对象作为扶贫攻坚的基础性工作,在2013年建档22302户贫困户10.45万人贫困人口的基础上,按照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数据进行倒查抽查,做到“五清(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责任清、任务清)、六有”(有村情档案,有问题台账,有需求清单,有村级规划,有领导联系、单位帮扶、干部驻村工作台帐,有村级综合信息监测管理平台和增收计划、脱贫时限)。以“双联”行动为依托,强化省、市、县、乡4293名双联干部对115个贫困村和140个非贫困村、22302户贫困户的结对帮扶工作,确保每户贫困户有1名干部帮扶,115个贫困村选派长期驻村帮扶工作队。深入分析致贫原因,制定出台到户到人帮扶工作指导意见,明确到户扶持政策和措施,把扶贫资源、帮扶措施精准到贫困村和贫困户,确保一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实现驻村帮扶长期化、制度化、规范化。同时,依托“一平台、两系统”,建立贫困户减贫增收动态监测和管理机制,准确掌握扶贫对象增收、帮扶措施和资金项目落实情况,及时对扶贫对象进行调整,确保扶贫对象有进有出,稳定脱贫,扶贫资源合理调配,发挥实效,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全面落实到位。

  突出建强基础“换穷貌”。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贫困村村情和产业发展现状,整合各类涉农资金与项目,实施扶贫项目。2011年以来,共投入整村推进项目资金7149万元,重点实施了石峡灌区、闫家乡畜牧产业、胡川乡祁沟流域、大阳乡后沟流域、双庙流域、张川镇前山流域、龙山镇清水河流域、马关乡石川流域、韦沟流域和东部基础母畜繁育区10个片带整村推进项目,覆盖47村1.269万户6.58万人。新建养畜圈舍426座,引进基础母牛5674头、良种羊2970只;新建蔬菜大棚1020座,推广种植良种马铃薯16700亩、苜蓿1000亩、中药材225亩,栽植核桃500亩,推广双垄沟播技术19000亩;新修梯田7300亩,硬(沙)化村组道路96.2公里,新修水渠6713米、桥梁3座、河堤2000米,危房改造150户;组建互助资金协会29个,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8100人次,落实贷款贴息538万元。同时,积极开展整乡推进试点工作,投入扶贫资金1400万元,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畜牧产业发展为重点,实施了马鹿乡、梁山乡、木河乡3个整乡推进试点项目,共硬(砂)化村组道路36公里,贫困户危旧房改造20户,引进良种牛304头、良种羊900只,新修养畜圈舍440座,开展种养业实用技术培训4400人次,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生产生活基本条件。

  突出产业培育“改穷业”。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扶贫攻坚的基本任务,不断发展壮大富民产业。一是做精做优清真餐饮服务业。将清真餐饮业作为发展民族县域经济、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头号富民产业,制定出台了大力发展清真餐饮服务业的意见和金融扶持清真餐饮业大发展的政策。截止目前,已累计在全国20多个省会城市和200多家大中城市发展清真餐馆13000家、宾馆860家;共举办培训班54期,免费培训5318人,为3000余人发放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成功注册了“张川伊香拉面”、“ 马老六牛肉面”、“习连汇”、“马艾萨牛肉面”等14个清真餐饮品牌;清真餐饮服务业从业人员达6万人,年创收8亿元以上,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51%以上。二是做强做大牛羊规模养殖业。以争创国家特色肉牛产业大县和建设陇东南畜牧产业大县为目标,扎实推进现代畜牧产业示范园区和东部基础母畜繁育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牛羊规模养殖业。截止目前,全县共发展龙头企业4家,养殖专业村90个,规模养殖场(小区)123个,规模养殖户达1.44万户,牛饲养量达30.63万头,羊饲养量达33.58万只。三是做活做响皮毛加工贩运业。紧紧围绕皮毛产业振兴“3142”目标,采取引龙头、强货栈、扶贩运的办法,奋力推动皮毛贩运加工业快速发展。截止目前,全县共发展皮毛加工户502户,皮毛贩运户2261户,年加工销售各类裘皮4万余张,销售皮革制品半成品45余万张,成交各类皮张28万多张。四是发展壮大扶贫互助协会。制定并规范了扶贫互助资金具体操作办法,成立乡镇扶贫工作站,从制度和机构上保证了互助资金正常高效运作。2014年县财政首次预算列支1250万元为东部6个乡镇25个贫困村每村投入50万元,助推高标准扶贫互助协会组建工作。截至目前,全县累计组建扶贫互助资金协会75个,资金总规模达2694万元,入会农户6120户,其中贫困户3560户,占会员的58%,受益人口超过3万人。同时,着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马铃薯、蔬菜、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中药材、大麻等农业产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突出教育培训“拔穷根”。坚持将“扶贫”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以市场化为导向,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重点,以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大力实施农民实用技术和引智增智培训工程。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建立完善先进实用技术进村入户机制,广泛开展科技指导服务,努力使新型生产技能为贫困户所掌握、优良品种为贫困户所接受。积极实施 “雨露计划”改革试点项目,为2000名中高职学生发放补助300万元,做到培训时间、培训质量、转移就业、增加收入“四落实”,实现了“培训一人、输转一人、脱贫一家”目标。截止2014年底,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074万元,完成 “伊香拉面师”、“伊香烹饪师” 培训3300人次,“两后生”培训4320人;劳务人员培训38224人(次),输转31.16万人(次),创劳务收入32.225亿元。

  突出社会帮扶“聚合力”。不断加强对社会帮扶工作的组织领导,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形成了以天津市为主的东西对口帮扶,以国家煤炭地质总局为主的中央国家机关定点帮扶,以省、市、县各级党政机关(单位)为主的“双联”帮扶,以社会各界慈善机构、社会团体和个人为主的爱心帮扶,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工作格局。自“双联”行动开展以来,省、市、县、乡134个单位充分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把“双联”工作与扶贫开发工作紧密结合,紧紧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高标准实现“六化”建设、发展壮大三大产业富民产业、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为重点,着力强化工作措施,创新帮联载体,狠抓关键措施落实,全力推动了全县双联行动向纵深发展,为民帮办了一批好事实事。至2014年底,各级帮联单位共帮办实事3859件,总投资达6285.5万元,通过实施帮扶项目,开展济困救助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扶贫开发工作。进一步加强与天津市帮扶单位的衔接、协商,与天津港保税区签订了《结对帮扶框架协议》,每年落实我县帮扶资金100万元。积极创新方式,搭建平台,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县内中小企业、外出创业成功人士等参与扶贫开发,努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

摄影相关图片
2015(乙未)年伏羲大典(图) 2015年伏羲大典之乐舞告祭篇 2015年伏羲大典之敬献花篮篇 2015年公祭伏羲大典全景图 天水端午节龙舟大赛掠影 2015天水端午节龙舟大赛 秦安何湾桃花景观(图) 红腿鹬鸟做客天水湖(图) 聚焦连翘花海(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