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张家川(四)
马小平

浓郁的民族风情
坐落于古老的丝绸之路,埯隐在横亘于关山山脉邹哲里,地处甘肃东南部,陇山西麓的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积浓郁民俗民风、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为一体的新兴县城。
张家川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县治地之一,自公元前114年境内置陇县始,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张家川古称阿阳,县域地理位置重要,历来被视为秦陇咽喉要道。

庒天二级路
张家川是陇东唯一的回族聚居县,也是全国回族比例最高的自治县,民族风物丰富多彩。境内景色优美、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山川名胜无不保留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境内山青林茂、万木峥嵘,这里的古迹遗存和神奇秀美的关山风光、绿波荡漾的天然草场、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共同构成了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
张家川回汉群众勤劳善良,敦厚淳朴,崇文尚武,讲究礼义,吃苦耐劳,勇于进取,既有西北汉热情豪放的性格,又有关山人清秀内敛的气质。

这里有革命先辈在这里留下了串串足迹,固关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一军翻越关山,解放关山西麓的陕西省边地马鹿镇。沈遐熙在这里组建了陇东南新解放区第一个人民政权机构一一阎家店区临时人民政府。

这里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特别是回族习俗文化,绚丽多姿,引起世人关注。这里有气势恢宏的清真寺,在回族的聚居区都建有清真寺,清真寺一般主要举行宗教活动,也是进行宗教教育、传播宗教知识的场所。

这里有高亢悠扬的回族“花儿”,张家川“花儿”在长期的传唱过程中,受地域影响,格律、调式独特,语言质朴率真,有浓烈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被甘肃省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12月,张家川"花儿"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这里有色鲜味美的清真食品,代表作“十三花”,就是八人围方桌坐定谓一席,开席后,桌上一方型木盘内同摆:一碗扣牛肉、一碗干小炒、一碗汆丸子、一碗蒸羊肉、一碗烩三鲜、一碗发酥肉、一碗黄焖鸡、一碗烩全样、一碗烧夹沙、一碗拔丝蛋、一碗素凉菜、一碗煨手抓、一碗八宝米等一十三样清真名菜。“十三花”在摆放上很有讲究,一般摆两层,底下为碗挨碗摆放,三横三竖都是三碗,九碗成一“田”字,再在“田”字四个小“口”上各摆一碗,总共下“九”上“四”共十三碗。更有意思的是,“十三花”的配菜颇有名堂,每对处在相对位置的两碗菜在内容上要大体相当,荤对荤、素对素,比如这边有一碗是扣烧牛肉,则相对位置的一碗就是牛肉夹沙。因为客人是围方桌而坐,这样做主要是照顾客人便于吃席,处在每个位置的客人都能吃到荤素搭配的美食。
同时还有其它小吃,如:馓子、锅盔、油果子、油饦、出汤面、醋粉、鸡汤碎面、醪糟、甜醅等清真食品,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而且吸收了本地的饮食习惯和烹饪方法,选料严格,做工精细,味道鲜美,久食不厌。

这里有有独特浓郁的民族风俗。特别是回族同胞在饮食起居、衣着打扮、婚丧嫁娶等方面,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鲜明地域特征的文化生态。
这里的回族酷爱养花,无论城市或农村,凡是回族人家的庭院中都种有花卉,室内也多养盆花。窗台上、院子里到处摆放着千姿百态、争奇斗妍的盆花。一年四季都可看到盛开的鲜花,盛夏,初冬,更是万紫千红,阵阵馨香,令人陶醉。
今天的张家川,在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承载着历史的辉煌与故人的梦想,正在建设文明富强和谐新阿阳的征途上阔步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