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张川>>正文
【行进阿阳】一位耄耋老人的美好生活(组图)
(2015-3-20 10:21:40)  来源:张家川县新闻中心 作者:马小龙  打印本页

  闲来无事的时候妥银州会写一些顺口溜寻乐子

  “党和政府真的好,给群众办的实事真不少,修公路建大桥,栽电杆整街道,巷道硬化遍城乡,家家户户自来水,各个角落铺了暖……风情园设计的全,伊斯兰风格看的全……廉租房修在上北川,保障楼建在上磨川,张家川面貌大改观……”3月19日,笔者来到张家川县张川镇中街社区82岁老人妥银州(曾用名妥云州)家,没说几句话,老人就给笔者朗诵起了他自编的这段顺口溜。老人说,凡是感动他的事儿,他都想编成顺口溜写下来,方便更多的人传颂。

  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很多人都说妥银州不像如此高龄的老人,因为他脸上少有皱纹,腰板挺直,走起路来昂首阔步,神采奕奕,举止动作没有老态。平日里,精神矍铄,说起话来思路清晰,声音响亮,谈吐儒雅。

  “我经常去回乡风情园散步,那是我们县上的第一个公园,这个公园感动了县上的许多人,我也不例外。每次去那里散步,我的内心就有种说不出的激动。”谈起自编顺口溜的缘由,妥银州表示,他1962年到张家川参加工作,那时,张家川城区面积很小,砖瓦房都没有,更不用说高层建筑和这么大规模的公园了。如今,张家川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城市的点滴变化他都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妥银州偶尔会整理整理当年刚参加工作时拍的照片

  不了解妥银州的人,很难从他编写的顺口溜中得知他是一位在18岁之前没有识过字的人。妥银州出生在解放前,用他的话来说,18岁之前的他就是一个“白识字”。18岁那年,妥银州前往陇县固关镇,在当地一座清真寺学习阿拉伯语的时候,才开始接触汉字。刻苦学习一年后,妥银州就能流利的书写汉字,写作零基础的他,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写作水平日益提高。之后的几年里,妥银州的生活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妥银州的汉语和阿拉伯语启蒙老师,也就是固关镇那座清真寺的教长,是当地的一位政协委员,因为工作需要,这位教长需要在出席一些会议之前自备材料。在教会妥银州汉字后,为了提高他的写作水平,每次开会前,这位教长都要委托妥银州帮忙代写材料,教长参会发言后都会得到掌声和称赞。在清真寺学习4年后,也就是1956年,妥银州被当地政府委派到兰州西北民族学院干部训练班36班进修。那一年,妥银州22岁。谈起进修学习,妥银州记忆尤其深刻的是1957年在兰州西北民族学院礼堂观看邓小平做讲话时的情景。

  两年的进修很快就结束了,满怀报国热情的妥银州,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迅速投身到祖国火热的建设大潮中,进入宝鸡市参加当时的铁路电气化实验。“1958年那会儿,我们国家才在修建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宝凤段,那时候我参与了铁路电气化的实验。你看,60年时间不到,我们国家的高铁都快要在黄土高原上驰骋了。这成绩真不简单!”妥银州回忆往昔,感叹国家发展。

  当年单位发给妥银州(曾用名妥云州)的奖品

  结束了近5年的铁路建设工作,1962年7月,妥银州回到张家川,被分配到县林业局马鹿林场三股水工区,当起了一名护林员。“当时的生活真的很苦。其它的困难不说,单就是交通就够人受的了。从工区回趟张川镇要走两天的路。头一天要在闫家乡住店,第二天才能走到家。那时候,哪里有像现在这样好的公路,有牛马道已经很不错了。最近我去了一趟马鹿乡,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尤其是从县城到恭门镇那一段二级路,更是让我无法用语言形容它的好了。”妥银州回忆,刚开始在林场那段时间,为了不耽误工作,他就把家搬到工区附近的花园村。当时,儿子才5岁,一家人住着茅草屋,一下雨,就漏个不停,平日里吃糠咽菜,从河边取水。“现在生活多好,你看花园村户户都通了自来水,家家养了牛,护林站工区也安装了太阳能发电机,护林员在城里都有了保障性住房,真的很幸福。”谈起曾经的生活,妥银州唏嘘不已。

  “住老林入深山,艰苦环境把家安。开荒地种良田,护林伐木床条件。喝浆水吃荞面,莜麦面炒面更难咽。白天劳动肚子胀,晚上睡的石头炕。虽然日子过得难,为了革命心乐观。党的政策有了变,工资提了一大半。……”当年工作和生活的经历,如今被妥银州编进了一段名为《妥银州的经历》的顺口溜,读起来朗朗上口,令人印象深刻。

  虽然当时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都很艰苦,但是妥银州还是坚持扎根在三股水护林站工作了20年。期间,因为护林工作有方,他还在一次甘肃陕西两省14县护林工作会议上做了经验交流发言。1982年,一纸调令把妥银州调到了林业局造林站,负责西部山区的植树造林。“那时候,在龙山镇的邵家庄、南山梁、四方乡、郑家、西梁子……我们种了很多树,群众受益不小,县上还专门在广播上宣传了我们的工作,那个年代电视还比较少,大家平日里都习惯听广播,当年如果一件事能在广播宣传,那就相当于现在你们说的上头条了!”妥银州说,身为一位林业系统的老干部,他深知森林对环境的重要性,因此他对县上提出沟壑梁峁林带化的做法十分赞同,“习近平总书记都说了‘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县上努力实现沟壑梁峁林带化不就是在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吗?”

  一家人相敬如宾其乐融融

  大概是1990年,妥银州光荣退休了。那时候,干部职工的工资普遍还不高,退休之后,为了生计,妥银州曾一度卖碗补贴家用。后来,随着退休工资逐节涨,家庭经济情况日益好转,在大孙子出生后,妥银州也就慢慢地结束了卖碗的营生,开始享受天伦之乐。“工资从28元涨到45元,再涨到现在的近3000元,这是多大的倍数?虽说现在物价飞快上涨,但毕竟吃喝不愁,一般性开支也足够了。”上了年纪以后,妥银州基本上没有为经济发过愁,不是不缺钱,而是把经济相对看得比较淡。

  妥银州总是讲,人进入老年后,一定要调整心态,忘掉过去,珍惜当下,向前看。要忘掉过去一生中所经历的种种不幸、艰难困苦和一切不愉快的事情,乐观去追求新的、幸福的生活,使自己具有乐观向上的心态。乐观的心态,让妥银州拥有了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也让他有了一个比较大的朋友圈子。妥银州的儿子妥金禄说:“我爸编完顺口溜之后,第一时间就给家人朗读,有的顺口溜会逗得大家捧腹大笑,有的顺口溜会让我们觉得很有道理。”等到家人对他的顺口溜满意后,妥银州就出去给邻居朋友背诵,大家听后都非常喜欢。“这么大年纪还能自编顺口溜,真是不容易!而且谈吐很好,出口成章。”提起妥银州老人,周围的居民赞不绝口。“妥银州平时很关心县上的建设,我们也很喜欢和他交流,感受到他对于生活的热爱与乐观。”一位经常与妥银州来往的老大爷说。

  妥银州的顺口溜,更多的内容是写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结合自己的人生感悟,近年来来,他编写出了一些反映百姓新生活、倡导社会诚信、描绘张家川的顺口溜。退休以后的妥银州,生活安然自得。闲来无事的他最爱不释手的书籍莫过于一些史书和文学作品集,遇到与回族有关的人或事,他都会逐句逐字地进行推敲,研究这些人和事,然后融会贯通,编入自己的顺口溜,目前他编写的一段名为《回族历史感怀》的顺口溜还正在加工创作中。“回族历史始于唐,丝路海路来东方,根植华夏千余载,繁衍生息民族强,经历唐宋元明清,文臣武将多栋梁。元有功臣赛赤典,治理云南称滇皇……”

  性格很随和,对生活乐观积极向上是妥银州最大的特点,在家里,他是一个充满了喜感的人,总是在用自己的乐观与豁达化解着家人的烦恼与不幸。说话时总带着微笑的妥银州说:“虽然我年龄大了,不能做太多具体的事情了,但我希望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能把自己的快乐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八年前,妥银州的老伴崔惠英因病瘫痪。当时,一种不愉快、失落的气氛曾一度充斥在整个家庭,为了给老伴涨精神,扫除子孙们内心的忧虑,妥银州尝试着用顺口溜逗老伴开心,给家人鼓士气。“富贵五女一对对,天生一对好夫妻。经过多少艰难事,艰苦奋斗过生活。生儿育女六十年,互相偕老好伴侣。……”(妥银州小名富贵,崔惠英小名五女)就是这样的顺口溜,很快就让笼罩在家人心头的阴霾消除的无影无踪。在妥银州和儿子儿媳的悉心照料下,今年83岁的崔惠英依然精神头十足。

  2009年是妥银州和崔惠英结婚60周年,那一年夏天,妥银州主动提议,要给自己和老伴儿拍一张“钻石婚”纪念照。拍照那天,他没有去影楼,也没有和老伴儿单独拍照,而是把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子孙女都叫来,在自家的小院子里拍了一张三世同堂的全家福,照片简单的装裱后,他特意在相框的背面附上了一段《庆祝钻石婚》顺口溜。照片记录了一家人开心的表情,6年来,妥银州经常会把这张钻石婚照片拿到不便下床的老伴儿跟前,指着照片中的每一位,与老伴儿一起回忆曾经的美好时光,分享当下的幸福时刻,当然,他也会冷不防的编出一两句令人开怀的顺口溜,鼓励妻子树立信心战胜病魔。

摄影相关图片
天水十大古街区(组图) 春到天水 玉兰花开(图) 让我带你看天水的“颜色” 天水就是这么“任性”(图) 正月十五的伏羲城人山人海(图) 乙未年春祭伏羲氏典礼(图) 春祭伏羲氏之迎献饭仪式(图) 伏羲庙举行开山攒神仪式(图) 春祭伏羲氏之迎神仪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