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拓宽农民致富渠道
——张家川县在双联行动中大力开展富民产业培育工程

近两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抢抓国家扶贫攻坚的有利机遇,紧紧围绕全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积极开展富民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工程,充分发挥全县回汉群众善经商、重养畜、长餐饮的优势,因势利导,大力发展清真餐饮服务业、牛羊规模养殖业和皮毛加工贩运业三大富民产业;因地制宜,着力培育玉米、洋芋、蔬菜、中药材、大麻等五大特色优势产业,着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三大富民产业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86.6%,已经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

“做精做优清真餐饮服务业”
结合发展实际,强力实施清真餐饮服务业“百千万”工程(即力争在全国100座大中型城市,发展宾馆1000家,清真餐饮经营店20000家,带动10万人就业致富),积极帮助引导餐饮宾馆服务行业实行集约化经营、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服务、连锁式发展。
抓政策扶持:制定了“两免一补”的扶持优惠政策(即免费开展“伊香拉面师”技能培训、鉴定和发证;免费清真餐饮品牌注册;对达到“统一装饰风格、统一店员服饰、统一食品简介、统一店面牌匾”的“四统一”要求的清真餐饮经营店给予1万元的补助资金),县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120万元支持清真餐饮业发展。成立了县就业局和清真餐饮服务业协会,积极协调财政、公安、计生、教育等窗口单位,及时帮助从业人员解决贷款担保、流动人员户籍和子女上学等方面的问题。
抓帮扶带动:选树了木河乡庄河村等45个牛肉拉面示范村、马关乡马堡村等10个宾馆示范村,以资金帮扶、技术帮带、入股等方式,积极引导整村整乡发展清真餐饮服务业。
抓技能培训:在县城设立培训基地,在乡镇设立培训班,在中心村设立教学点,利用穆斯林聚礼日、逢集日等特定时间,大力开展以“伊香拉面师”为主的各种技能培训。截止目前,全县共举办培训班60期,免费培训583人,发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3000余人。在20多个省会城市和200多家大中城市工发展清真餐饮经营店11358家、宾馆771家,从业人员达5.1万人,年创收8亿元以上。

“做大做强牛羊规模养殖业”
充分依托东部关山草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县财政投入资金1250万元,在东部6乡镇林缘区25村组建以基础母畜繁育为主的“产业发展互助协会”,通过“政府拿、扶贫投、企业捐、会员缴和双联单位补”等多种形式,使每个村互助资金总量达到100万元左右,助推产业发展。建立了科技特派员制度,大力开展“一带十”工程(即:1名畜牧养殖专家指导10名科技员,1名科技指导员培育10户畜牧养殖示范户,1户养殖示范户带动10户贫困户发展牛羊养殖),全方位地开展畜牧养殖的示范、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落实重大动物疫病全覆盖强制免疫,加强动物疫情监测预警,有效降低群众养殖的风险。加强饲草料建设,全县推广种植优质牧草15万亩,建成万亩优质紫花苜蓿示范基地1处。截至目前,共发展各类畜牧养殖专业协会21个、养殖专业村97个、养殖小区(场)116个,规模养殖户达13969户,全县各类畜禽饲养量达到120.52万头(匹、只)。

“做活做响皮毛加工贩运业”
围绕实现“3142”目标,采取引龙头、强货栈、扶贩运的办法,强力促进皮毛加工贩运业发展。组织皮毛加工户和技术人员到省内外高校及著名皮毛企业学习考察,帮助经营者提高管理水平和专业技能。聘用皮毛生产加工技术人才,加强对生产工艺研究和产品花色品种开发,促进了皮革制品新品种研发和生产流程精细化管理。采取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政府整合项目资金等方式,全力推进西部皮毛加工贸易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止目前,全县发展皮毛加工户502户,皮毛贩运户2261户,引进皮毛加工龙头企业6户,规范组合皮毛货栈43家,交易皮张190多万张,成交额2.4亿元。

“做稳做实五大特色优势产业”
按照“稳定面积、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提高总产”的方针,依托旱作农业项目,全县推广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12万亩。结合马铃薯扩繁项目,种植马铃薯10万亩。以石峡灌区蔬菜产业化示范基地为带动,种植蔬菜3.8万亩,发展设施蔬菜累计达3600亩7400栋。结合张棉乡、平安乡及马鹿乡地域特点,推广种植中药材1万亩、大麻1万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