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张川>>正文
【六化建设】之耕地梯田化:张家川耕地梯田化程度达92.6%(图)
(2014-10-23 18:35:35)  来源:张家川县新闻中心 作者:沈维民  打印本页

  开栏语:近年来,张家川以实现“耕地梯田化、饮水安全化、农田道路网络化、沟壑梁峁林带化、城乡清洁化、耕作机械化”的“六化”为目标,整合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开发整理、交通、农业、林业等项目,坚持山、水、林、田、路、机、洁的综合治理,使全县梯田化率达92.6%,农村饮水安全化率达88.3%,林带化率为45%,主要农作物农业机械综合作业水平达67%,城乡清洁化率达53%。如今的张家川地平了、水通了、路宽了、山绿了,不用人拉畜驼了,城乡环境整洁了。为此,县政府网站从今日起推出“六化建设”系列报道,宣传报道全县六化建设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旨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幸福指数,不断推动现代农业迈上新台阶。 

 张家川耕地梯田化程度达92.6%  为全市最高  

 

  深秋时节,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胡川乡出发,沿着祁沟流域、后沟流域、八杜沟流域、新义梁、刘堡梁、张棉驿周家大庄等片区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设点一路走过,处处埂宽地平,一片片新修的梯田像一条条缎带缠绕在粱峁之间。10月20日,在马关乡新义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带,随处可见—派繁忙的景象:在—个个梯田建设现场,人头攒动,机声隆隆,—台台装载机在坡地上来回穿梭,原来被雨水冲刷得沟沟坎坎的山峦变成了拾阶而上、鳞次栉比的层层梯田,给山川梁峁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也彻底从根子上改变了当地人民群众的农业农村生活。

  家住马关乡庙湾村的王进全家,一家五口,耕地13亩,其中11亩耕地在去年的梯田建设中实现了梯田化,改造平整后的梯田地让王进全尝到了耕作的甜头,他高兴地说:“过去我家耕地多是陡坡,种啥啥不成,并且耕种收作全靠人畜,耕作各种机械连地里也进不去。现在县上花这么大的力气给我们改造平整了耕地,耕作起来轻松不少,还新修了农田道路,各种机械也能开进田间地头了。”    

  据马关乡乡长李煜介绍,全乡耕地面积39997亩,近几年来累计实施的韦沟流域耕地治理、八杜流域耕地治理、赵沟流域耕地治理等水土保持项目近30000亩,梯田化已达75%。2014年正在实施的新义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7800亩,将使新义、庙湾、八杜、石川4村1280户7035人从中受益,梯田实施后面积增加776亩,由治理前的人均1亩增加至人均1.2亩。  

  八杜村村民冯彦明扳起手指算起了细账:"坡地改成梯田土质好、保水、保墒,种洋芋要比坡地多产800斤,按每斤0.8元计算,一亩地要多收入640元。我家去年种了5亩半洋芋,这样一年下来就要多赚近4000元,而且人也轻松了不少"。

  马关乡基本农田梯田建设情况,也正是张家川县近年来以梯田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的一个缩影。山大沟深的张家川县地处六盘地槽与陇西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基础条件差,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群众生活困难,是一个以雨养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国扶贫困县。境内沟壑纵横、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十年九旱是困扰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全县总面积1311.8km2,水土流失面积972.2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74.1%,耕地总面积74.85万亩,宜修坡耕地57.1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6.4%。在该县中东部乡镇的老百姓口中就一直有“种了一茬子,收了一抱子,打了一帽子”的说法。为了改变广种薄收的这种局面,该县历届县委、县政府把梯田建设作为治穷致富的长效工程来抓,把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减缓水土流失,涵养水源,提高地墒,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得力抓手。坚持不懈地大搞梯田建设,逐步走出了—条大规模整流域治理、整乡联村大会战的梯田建设新路子,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群众说,攒金攒银,不如把地推平!  

  穷则思变,要变就离不开实干加巧干。张家川县以梯田建设为主导的生态农业建设一浪高过一浪。县委、县政府全面完善和提升措施要求,从目标、质量、进度、监管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跟踪管理和服务。 

  在组织层面落实责任。县上把梯田建设列入目标管理,实行县乡村三级定任务、定区块、定质量,县级领导包片,县直部门包村,乡镇干部包组,技术人员包规划设计、技术指导、施工监督和质量监测。县上成立了梯田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形成政府推动、部门联动、政策促动、层层发动、分工负责的机制。  

  在技术层面落实服务。坚持政策讲解到户、资料印发到户、算账对比到户、典型引导到户、培训服务到户。县上组织技术人员实地培训;规划人员深入现场踏勘,—次规划,分步实施,及时编制梯田建设方案;县水保局还把规划方案、管理办法、考核办法汇编成册,发给农户。宣传册子浅显管用,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致富册子”。  

  在受益层面落实奖惩。县上采取“国家补、银行贷、群众筹”的办法,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对土地整理、退耕还林口粮田、扶贫开发、水保生态等项目,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的原则进行整合。同时采取“以奖代补”、“多干多补”的办法,激发农户积极性。  

  在验收层面落实标准。强化“三级验收”,严把“三个关口”。“三级验收”就是首先由乡镇自查验收,逐块绘图造册,逐户签字认可;其次由部门初验,按照对、核、查、看的程序进行复查;最后由县上抽验或复验。   

  “帮老百姓修一亩梯田,就是给他们一笔存款。这项工程无论从社会效益,还是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来说,成效都十分显著。”县水保局干部胡建国说。

  张家川县从1964年开展人工梯田建设以来,进行了五十年的不间断努力,尤其在1998年进行了机修试点,2005年在全市率先杜绝了人工修筑,全面实现了机修梯田建设。截至2013年底,全县已累计完成水土流失面积713.4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73.4%,全县累计梯田面积52.8万亩,梯田化程度达到92.6%。全县15个乡镇已有12个乡镇的218个村基本实现了梯田化,成为全市梯田化程度最高的县,2012年被省政府授予“全省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省级先进县”荣誉称号。目前,全县已经形成了“梯田+全膜覆盖”、“梯田+中药材”、“梯田+畜牧养殖”、“梯田+土地流转”等多种特色产业模式。据统计,自2007年以来,全县新增梯田面积20.2万亩,根据 “三田”测产及统计资料,20.2万亩梯田每年至少可增加产粮12524吨,增加经济效益3005.8万元。新增的梯田,不但经济效益显著,还有相当可观的水保生态及社会效益,据统计,每年可拦泥60.6万吨,拦蓄地表径流1117.2万m3,使土地肥力不断提高,且大大减轻了泥沙对下游的危害,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极大地改善了全县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张家川县梯田建设,是一幅山川秀美、农民富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壮美画卷。层层叠叠若阶梯状的梯田,级级上升,宛如—条条线条粗犷、刻画有力、具有强烈艺术美的木板画,这些原始而又自然的画面,彰显出张家川县近年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美好蓝图。

摄影相关图片
走进古坡赏秋雪(图) 航拍武山水帘洞 关山秋正浓(组图) 航拍武山大道 俯瞰甘谷城(组图) 天水在线航拍天水湖 “花牛苹果”红了(图) 蓝天·白云·麦积山(图) 走进晚霞湖赏荷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