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张川>>正文
张家川《回眸》系列之九:问计于民拔穷根(组图)
(2014-8-7 9:34:26)  来源:张家川县新闻中心 作者:沈维民  打印本页

  【开栏语】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回汉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创业,民族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为进一步凝聚全县发展合力,增进民族团结奋进,从即日起,张家川县新闻中心、张家川手机报开设《回眸》系列报道,以文字、图片等形式宣传报道全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新举措、新亮点、新成就,全面反映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问计于民拔穷根

  贫困地区的群众是党和政府须臾不忘的牵挂,帮助贫困地区群众尽快解决温饱,进而脱贫致富,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八十年代,国家及省、市共计投入张家川县各类扶贫资金35857万元,重点实施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和智力扶贫项目,取得了显著效益。九十年代以来全县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特别是近10年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央、省、市扶贫开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增加收入为目标,不断完善扶贫开发工作思路,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扶贫开发格局。

  ——齐推进建新村。投入扶贫资金400万元,对梁山乡五方等4村,硬化村组道路8公里,沙化10公里;新建养羊暖棚120座,引进良种羊600只;建立互助资金协会1个。投入500万元,建成20栋圈舍,配套建设管理室、饲草房及围墙等附属工程。投入115万元,引进良种牛172头,硬化村组道路2公里,配套建设涵洞、边沟和护坡等。安排财政扶贫资金300万元,实施“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项目,资助农村贫困家庭学生2000名。在龙山镇汪堡村种植优质核桃300亩、平安乡新庄村种植马铃薯500亩、大阳乡豁岘村开展小麦抗旱500亩、大阳乡引进辣椒等蔬菜优良品种200亩。实施了前山、双庙、韦沟三个农牧业综合片带12个整村推进项目建设,总投资2074万元,硬化村组道路36.8公里,修建桥梁1座,水渠2400米,修梯田3000亩,贫困户危房改造100户,引进良种基础母牛1284头,羊250只,建养畜暖棚30座,种植马铃薯4700亩,修建日光温室50座。投资500万元,在木河乡重点扶持规模养殖户60户,修建标准化养羊场4个,硬化村组道路16公里。

  ——抓培训强素质。去年投资99万元,培训“两后生”660人。委托天水精诚职业技术学校,在大阳乡、龙山镇、马关乡、梁山乡、马鹿乡5乡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共培训乡村干部、项目农户、科技示范户、农民技术员、帮扶队员、扶贫系统干部1750人(次),重点培训种植业、养殖业实用技术及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投资30万元,培训 “伊香拉面师”、“伊香烹饪师”1000人,以集中培训和分散到村培训为主,经过培训,受训人员均拿到了资格证书,分别走到工作岗位,部分人员在外地中小城市经营起牛肉拉面馆;投资50万元,完成劳务输转500人。

  ——伸援手共扶贫。自全省双联行动开展以来,国家、省、市、县、133个单位4293名干部联系全县255个行政村10644户农户。其中省上1名领导和11个单位647名干部联系32个村1045户贫困户,市上5名领导和24个单位及企业512名干部联系39个村689户贫困户,县直83个单位2056名干部联系184个村5938户,15个乡镇1078名干部联系2972户。去年共争取落实帮扶资金2020.73万元。其中:国家级76.5万元、省级1372.14万元、市级309.76万元、县级262.33万元。通过对贫困村、户,资金、物资、技术等形式的帮扶,有力的推动了双联行动的深入开展。各级帮联单位投入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52.7万元,修建道路7条 12公里,便桥一座,排洪渠一条,解决了5村群众行路难问题。“两节”期间,各级帮扶单位慰问贫困户2093户,发放慰问金33.16万元。争取到国家级帮扶单位帮扶资金76.5万元,其中,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第一党支部支助3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每人支助学费0.5万元、计1.5万元。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管委会落实帮扶资金75万元,为木河乡上渠村硬化村组道路,解决出行困难和农产品运输难;新建八卜村小学教室,硬化校园场地,购置小学生体育器材用具等。

  ——调结构兴产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是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任务,近10年来,畜牧业作为张家川县的传统优势产业,扶贫开发给予了大力扶持,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250万元,在贫困村建畜牧养殖基地44个,引进良种牛近1.5万头,修建养牛暖棚近5400余座,项目户年人均牧业收入1400元以上,畜牧业已经成为张家川县贫困地区的支柱产业和群众增收的主要来源。2006年以来,先后投入扶贫资金1262万元,在沿川道、沿河流片区的20个贫困村建成蔬菜塑料大棚3290座, 并完成配套设施建设,其中2011年建成的石峡灌区蔬菜产业片带,是全县最大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现发挥着最好的经济效益,大多数项目户年蔬菜收入达8000元以上。2009年实施了省级“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项目, 投资财政扶贫资金300万元,在大阳乡、龙山镇8村栽植“元帅”系列品种为主的苹果基地1万亩。同时,结合整村推进和农牧业片带建设项目,在双庙梁、五星梁、祁沟等农业综合开发片带和沟壑流域种植马铃薯10000余亩、中药材(独活)1000余亩,实施双垄沟播技术推广10000亩。为确保支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投入扶贫资金800万元,在50个贫困村建立扶贫互助资金协会,靠山林缘区农牧民牛羊规模滚动式养殖,进一步拓宽农牧民产业发展渠道。

  ——夯基础惠民生。扶贫开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生产生活基本条件。“十一五”以来,在贫困村修建人畜饮水工程18处,解决了18村近2万人的饮水难问题,其中2008年、2009年、2010年和2011年的整村推进项目中,累计投资1733.5万元,在3个贫困片带12村新建人畜饮水工程12处,使12792人用上了安全洁净的自来水;建堤防工程11000米,保护了8村的农田及村庄安全,其中2009年争取到民族地区特困片带专项扶贫资金280万元,修建马鹿乡金川村至康王村堤防工程2200米, 2011年修建马鹿乡陡安村—龙口村堤防工程2500米,彻底根治了项目区多年的水患问题;硬化村组道路76公里,解决了52村行路难问题,解决了老百姓最为忧心的一些生产生活难题,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核实精准扶贫。成立工作小组,完成了扶贫对象识别、基本表册填写、电子文档录入、整理上报等工作。按照新的扶贫标准,经县扶贫办、统计局调查测算,报请上级扶贫、统计部门审核,省上核定全县2011年底农村贫困人口15.33万人,2012年脱贫2.53万人,2012年底全县贫困人口为12.8万人,贫困面由2011年的49.4%下降到2012年41.2%,下降了8.2个百分点。今年全县建档工作的任务是在2011年全县15.33万贫困人口的基础上,对去年2.53万人的减贫人口进行脱贫管理,确保2012年全县12.8万贫困人口识别准确、数据真实。同时,加强了全县扶贫统计监测工作,为省市主管部门的决策部署,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

摄影相关图片
走进晚霞湖赏荷花(图) 环湖赛第十赛段 环湖赛第九赛段 探访秦州五台山(图) 麦积山植物园郁金香(图) 走进颖川河开发区(图) 秦安何湾桃花景观(图) 天水 一座宜居宜的城市(图) 卦台山下油菜花盛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