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6月19日以来,张家川县普降大雨,特别是7月21日-22时凌晨,恭门镇遭遇特大暴雨袭击,降雨历时长,强度大,暴雨中心降雨量为恭门有雨量记录以来最高值,也创下了全县降雨强度之最,形成建县以来最大的地质灾害。这次暴雨灾害致恭门镇27个行政村,137个村民小组,1339户6265人受灾,部分民房倒塌,山体出现严重滑坡,硬化路水毁、泥石流堵塞严重。截止目前,共受灾民房3160间,其中住房2605间,辅助房1555间;倒塌房屋975间,其中倒塌住房350间,辅助房625间;形成危房2895间,其中住房1645间,辅助房1250间;倒塌围墙5527米;损坏农路89948米;倒塌电线杆19根;损坏水泥桥6座,便桥25座;严重滑坡25处,严重塌方15处;农作物受灾面积8009万亩。交通、水利、电力等行业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0余万元。

灾情发生后,在县委、县政府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的统一指挥和调度下,恭门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妥善安排,紧紧围绕“抓预防重治理、保安全为民生”的灾害防治工作思路,以抢险救灾为当前最大任务和中心工作,以保障人民生命财安全为第一重任,全力防灾减灾。由于预警及时,措施有力,处置得当,在重大的灾害面前无一人伤亡。

全方位部署,促进防灾减灾全民参与。一是强化引导早宣传。结合“4.22”世界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6.25”全国土地日开展大规模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宣传省市县关于防灾减灾的有关知识和领导批示精神,进一步提高干部群众的知晓率,增强应对防灾减灾的能力。二是制定预案早启动。5月以来,镇党委、政府吸取去年多雨和灾害频发的经验教训,及时修订完善了《防汛抢险应急预案》、《处突维稳预案》、《地质灾害防治预案》等应急预案,从排查监测、应急处置、预警预报等方面提出明确保障措施,并从经费保障、人员调度、器械配备、物资储备等方面做了充分准备,以积极应对各类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三是五级联动早预防。落实防灾减灾责任体系。建立领导干部包片、科级干部包村、驻村干部包户、村组干部包人的“四包”责任体系, 建立健全灾害防治值班制度、巡查制度、速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组建应急分队,经常开展防灾减灾演练,对防灾减灾各个方面进行了规范,明确了工作职责、程序和责任,使防灾减灾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全过程预防,努力把灾害损失降至最低。按照“防治不留死角,监管不留真空”的原则,努力做到灾害早发现、早预警、早防治,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一是协调配合联合防。联合国土、水务、交通等部门对重点防灾区域进行全面排查,对发现的隐患点全部登记造册。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配合,联合预防的整体全力。二是靠实责任重点防。对确定的 处隐患点实行包片负责,实行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复查,建立巡查台帐,落实了防灾责任人和群测群防员制度。三是多措并举重技防。采取传统与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对地面裂缝、山体滑坡、雨量等实行不间断监测,实行24小时报告制度,有效提高了灾害预警预报水平。四是妥善安置集中防。在防灾减灾具体工作中,采取集中和分散安置相结合的办法,在麻山、麻崖、古土、西坡、海河、柳沟、袁河、团结等村集中安置受灾户135户,633人;在天河、张窑、麻山、杨坡、毛山、团结等20村分散安置受灾户103户458人。通过妥善安置集中预防的办法,严防次生灾害发生。

恭门镇党委、政府采取“先人后物、先难点后一般、先急后缓、先重要设施后辅助设施”的救助措施,紧紧围绕省、市、县灾害防治工作会议要求和领导讲话、批示精神,全镇上下众志成城,团结协作,不等不靠,齐力奋进,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全力防灾减灾。目前,共搭建救灾帐篷109顶,出动人力3000余人次,出动铲车、挖机20台次,机动农用车50余辆,清理路障10公里,清除灾害体10万立方米,开挖河道、水渠50公里,抢修通村公路47公里,搭建便桥18座。在救灾过程中,没有发生一例人员伤亡,涌现出了麻崖、麻山、毛山、海河4个先进基层党组织,赵建科、杨双元、袁贵芳、咸忠贵、海凌云、袁生玉6个抢险救灾先进个人,取得了抢险救灾工作的阶段性胜利,初步构建起社会一体化防灾减灾救灾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