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张川>>正文
张家川铺就“金色通道”解决林缘区农民增收难(图)
(2013-5-16 17:36:39)  来源:张家川新闻中心 作者:马小龙  打印本页

  【走基层】

张家川县铺就“金色通道”解决林缘区农民增收难

(马鹿乡花园村农民宪栓莲从去年收获的麻杆上剥离麻皮)

  立夏时节,关山西麓,陕甘交界处,山峦叠翠,绿意盎然。这里的林缘区,世代居住着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鹿乡的回汉群众,每年的这个季节,他们都会一边顶着烈日、一边忙着给一种俗称为大麻的经济植物除草、匀苗。正午时分,沁出的汗珠浸润衣领,可是他们心里却很清凉,他们清楚的知道,这份辛苦换来的将是存折上增加的存款。

  大麻的纤维、籽、杆甚至全株都有较高的经济开发利用价值,利用涉及造纸、纺织、建材、工业用油、功能保健食品、化妆品以及医药行业。独特的种植环境,广阔的销路,不菲的价格,使得大麻逐渐成为张家川东部林缘区农民眼里的香饽饽。

  长期以来,张家川县东部林缘区农民主要以种植传统小麦、玉米为主,种植结构单一,群众增收门路少,加之当地海拔高,气温偏低,农作物产量不高,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大麻作为适宜当地种植的高效经济作物,一直以来因为群众认识不到位,不能形成主导产业。

  一方面是传统农业无法给当地带来良好的经济收入,一方面却是当地放着极大价值的经济作物无法实现产业化。面对这一矛盾,2010年,张家川县委、县政府在对全县农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区三园五带”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将马鹿乡、闫家乡等乡镇划入“东部大麻带”,重点发展大麻种植业,因地制宜的解决了林缘区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在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后,当地大麻种植逐步走上了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发展之路,“东部大麻带”逐渐形成的产业链也给当地农民提供了可观收入。

  成熟的大麻,麻皮呈金黄色,在特色产业上尝到甜头的林缘区农民形象的说,是政府用大麻给他们铺出了致富的“金色通道”。实实在在的收入,使广大林缘区农民转变了观念,从过去的“要我种”变成了“我要种”,大麻种植和管理更用心、更到位。

  5月13日,马鹿乡白露村农民张世海在自家的3亩麻地理忙着除草。“跟玉米、小麦比,我觉得大麻的经济效益更大。这个东西的收购价逐年攀高,去年年底一斤麻皮涨到(大麻纤维)15元,而小麦和玉米也就1元上下。”谈到麻皮的价格,张世海劲头十足。

  “虽然也讲究精耕细,但是在大山脚下搞种植,大麻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条‘短、平、快’的增收途径。”隔壁地里匀苗的李彦虎趁着休息的空档搭讪道。“正午的太阳毒辣,是给大麻除草最佳时机。如果不是麻皮价钱好,大麻产业旺,谁愿意晒这太阳。”李彦虎告诉记者,他家现在每年至少要种10亩大麻,在保证全年足够的经济开销之后,才考虑种植玉米、小麦等传统作物。

  自从2010年张家川县提出东部抓大麻的农业发展思路以来,四年间张家川县仅马鹿乡就已形成年种植大麻12600余亩的规模。不仅规模有保障,为保证种植质量,张家川县还积极开展大麻引种试验种植,在不同海拔、不同季节、不同土壤类型条件下开展多个试验点和示范区。总人口不到700人,总耕地面积不到3000亩的马鹿乡花园村,在2013年就新建大麻种植示范区500亩,大麻种植已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之一。而在马鹿乡、闫家乡东部林缘区,类似花园村把大麻种植作物支柱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情况比比皆是。

  在马鹿乡花园村,记者碰到该村农民宪栓莲正在忙着从去年收获的麻杆上剥离麻皮。“去年年底一斤麻皮15元左右,一斤麻籽4元左右,一斤麻杆0.4元。”“销路不是问题,乡上成立了一个新宇大麻种植专业合作社,有多少收多少,就差上门收购了。去年我家种了7亩大麻,收入超过5000元。只不过去年大麻品种不是太好,收获的晚。今年特意种了7亩早产大麻。”宪栓莲一边忙着手里活一边讲述着大麻的产销情况。

  马鹿乡宝坪村村民小组回族“麻农”李胜利说,我们现在真心喜欢种大麻,同种植小麦、玉米比较,大麻病虫害相对较少,管理要求较低,经济效益却很高,我们现在唯一希望的就是县上能在集中连片种植大麻和大麻高产技术上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最好能形成一种“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这样就能更加激发大家种植大麻的积极性了。

摄影相关图片
走进秦安桃花园(图) 走进烟铺樱桃园赏花(图) 走进滩歌古镇看社火(图) 瑞雪飘飘 看我英姿飒爽(图) 天水喜迎蛇年第二场降雪(图) 天水喜迎蛇年首场降雪(图) 走进华天科技(图) 踏雪草川大草原(图) 天水在线2012年采风掠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