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土湖干了,青土湖边缘的西渠镇煌辉村在“十一”长假之后,只剩下一个个空荡荡的土坯房和一棵棵沙枣树依旧守候在那里。去年年底还生活在那里的121户、534名村民已经陆续搬迁到130公里以外的蔡旗乡农场,煌辉村11眼机井全部关闭,2100多亩耕地全部退出。
“温总理来我家的时候,我们正在搬迁,家里的东西乱七八糟。”煌辉村村民张兆民说。
温家宝在离张兆民家还有60米的地方下了车,徒步来到他家。一进门,温总理就紧紧拉住张兆民的手进了屋,然后盘腿坐在炕上,还招呼张兆民坐在他的对面,拉起了家常。
“本来准备了四把椅子,没想到总理和我们民勤人一样上炕坐,因为搬家,炕上只铺了一张毡、一个床单,平时我们要是这样坐着都很硬,总理一坐就是40多分钟。”张兆民回忆起温总理的这一举动,连说:“没想到,没想到。”
听张兆民说煌辉村地下水水质不好,过去两三米就能出水,现在要18米以下,村民们都对移民很理解时,温总理意味深长地说:“移民也是我们综合治理的一个方法,生态移民就是为了减轻地下水的负担。没有水,就种不了地,长不了树,沙漠就会侵入,所以水是民勤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煌辉村村支书李亮文介绍说,搬过去的煌辉新村条件好多了,都是砖房,每家占地面积约一亩,平均每人固定分两亩半地。听到这里,温总理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张兆民一家现在已经住进了煌辉新村,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用心装扮着新家。
一旁的村支书李亮文说:“这里条件好了,风沙比原来小多了,我们感觉有了信心,有了奔头,但是治沙还不能放松,我们一定要一代一代地干下去,保护好我们的家园,建设好我们的家园。”
“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把群众生活安排好,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从温总理一下飞机,“总理来了”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整个民勤,人们都从四面八方拥到道路两旁。在田里干活的农民,也一边干活,一边不停地向公路上张望。
“温总理要去青土湖,肯定路过这里”,这一消息传到西渠镇板湖村,2000多村民早早等候在路边。板湖村三社农民陶永河说:“10月1日下午两点多,总理的车开过来了,我瞅见温总理在车里向我们招手。”
“下午4点多,温总理的车从青土湖返回。我看到温总理下了车,朝我走过来,我一眼就认出来了。”正在地里摘棉花的村民陶积仁说。
温总理亲切地握着陶积仁的手,询问着今年棉花的收成,还问棉花能节多少水。“我咋都没想到,总理还让我教他摘棉花。”陶积仁说。“其实哪用我教啊,总理蹲在地里,很熟练地摘了起来,一会儿,就摘了一大把棉花交给我。”
在大坝乡张茂村,温总理“串起了门”,从这家出来,又进到那家。温总理仔细询问了节水、生产、生活情况。
“总理问的都是我们农民最关心的事情,问看病报销不?领到粮食补贴和低保了吗?娃娃上学贵不贵?”66岁的村民王生文说。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党的惠农政策落实得很好。
“以前种地上交的多,现在不但不交了,国家还给我们给补贴。”
“娃娃上学交一点点钱,看病还能报销。”
“生活好了,负担轻了。”……村民姜积文说,总理到他家时,因为太激动了,虽然有千言万语想对总理说,但那一刻所有的话好像都凝固了。这几天他一直都在反复念叨着,如果时间能倒回去,他一定会对总理说这几句话:“我们民勤生态差、条件差,总理心里有我们,还亲自来看望我们,我们一定要多栽一棵树,多关一眼井,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时间过去10天了,南街社区居民张永虎还沉浸在幸福之中。因为温总理那天去了他家。
张永虎说,在走访了社区干部,察看了社区里的“爱心超市”后,温总理推开了社区对面他家的门。
一进门,张永虎5岁的小女儿张文丽大声问候“温爷爷”,总理马上低下头,俯身与孩子打着招呼:“小朋友,你好!”然后对张永虎说:“这是你家里的小宝贝吗?”现在想起这些亲切的话语,张永虎心里还热乎乎的。
温总理坐在屋子正中的沙发上,让张永虎和家人挨着他坐下,拉起了家常。“就像许久未见的亲人一样。”张永虎回忆说。
张永虎的父亲对总理说,他们一家都没固定工作,靠全家人打工挣些钱,县上再补助点,一个月全家总收入只有1500元左右。总理关切地问:“那么说,你们家每人每月只有近300元的费用,够吗?能不能过得去?”张永虎眼眶一热,说:“省一点花还是可以的,毕竟我们两口子还年轻,可以慢慢改善!”
总理接过他的话,鼓励道:“对,年轻人要有信心,条件会改善的。”
总理又关心地问:“对于你们家的情况,地方领导都清楚吗?对你们有什么样的关心和照顾?”
张永虎回答道:“家里每人每月能领到88元的低保金,政府还给我们入了低保户医疗保险。”总理欣慰地点头说:“这个办法好,既提高了患病后报销的比例,又没增加投保负担。”
温总理又叮嘱随行的领导同志:“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把群众生活安排好,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10月2日凌晨3时,躺在床上的张永虎仍然激动得睡不着。他索性爬起来,一口气写下了《总理来到我家中》。结尾处,他写道:“此情此景毕生难忘,今夜注定无眠,党和政府的温暖将永远围绕在我们左右。”
“我们要有决心、信心、勇气和韧劲,使民勤不但不会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而且还要逐步恢复生态,成为全国节水的模范。”
民勤县蔡旗乡水文站站长李铁军做梦也没有想到,他能在温总理主持召开的专家座谈会上发言。
10月1日晚上8时30分,李铁军与温总理、专家、治沙劳模、基层干部坐在了一起,共同探讨防沙治沙的措施。
“没想到,总理看着花名册,点名让我发言。当时,我紧张得手心出汗。可看到温总理和蔼的面容,鼓励的眼神,一下子镇定了。”
李铁军给温总理详细汇报了水文站监测的石羊河流域民勤地表水资源总量的一系列数据。他举例说,以5年为期算平均值,1956年至2006年,民勤段年平均径流量5.4亿立方米,而2001年到2006年的年平均值为1.2亿立方米。2002年,来水的径流量只有8000多立方米,2004年,石羊河还断流了48天。
当他汇报到“今年降雨量增多,上游来水量明显增加,地下水位下降减缓”时,温总理欣慰地说:“挺好,你报告了一个好消息。”李铁军听了,心里也非常高兴。他默默地想:“以后水文站要继续监测好各种数据,为石羊河治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座谈会上,72岁的石述柱又一次见到了温总理。石述柱说,在省石羊河流域管理局局长沈青林发言时,温总理插话说:“你说石羊河流域生态恶化严重,综合治理势在必行。我再给你补充一句,叫迫在眉睫。”“总理的这句话,说到我心坎上了。”
石述柱对温总理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防沙治沙,宋河村从昔日“登高远望一片沙”,变成了林茂粮丰的“富裕村”。温总理频频点头。
在听完大家的发言后,温总理总结说:“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这既是民勤人民肩上的担子,也是甘肃省的重要工作,同时我也建议提高到国家项目上来。如果真的在国家地图上把民勤县抹掉了,这将是个永远的遗憾,是无法挽回的损失。反之,如果我们把石羊河流域治理好了,把民勤绿洲恢复了,那就表明我们国家有能力把全国荒漠化地区逐步治理好。从这点上看,民勤治沙工作既能起到警示作用,又有示范意义。”
要尽快对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进行审批,统筹规划,抓紧落实。我们要有决心、信心、勇气和韧劲,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百折不挠,克服困难,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使民勤不但不会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而且还要逐步恢复生态,成为全国节水的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