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武山讯(记者 康正东 李竹青)春拂渭川,热潮涌动,又到一年植树好时节。武山县以一场规模空前的全民植树行动,奏响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春之序曲”。陈家山万亩造林基地,彩旗飞扬、人头攒动。来自全县的近万名干部群众、劳动模范、志愿者共同为大地添绿,厚植生态底色、共绘青山画卷。这既是武山县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更彰显了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坚定决心。

科学谋划,一体推进下好生态建设“先手棋”
生态兴则文明兴,自2022年起,武山县委、县政府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和定力,立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科学布局造林区划、道路及灌溉系统,构建了“一轴四片”生态格局,统筹推进国土绿化行动。编制完成《2025年国土绿化方案》,通过连续4年攻坚,广武坡、盘龙山、马家山、陈家山四大万亩造林基地连点成片,累计造林面积突破4.38万亩。2025年计划新增1.5万亩,区域总造林面积将达5.88万亩,形成黄河上游南岸生态屏障的重要支点,为秦岭西段生态修复提供重要支撑。

创新机制,三网融合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
面对北部高山干旱少雨的天然瓶颈,武山县以“路网、水网、林网”三网融合破题,整合林业、水利、交通等领域行业资金7856.4万元,建成了引水上山工程4处、蓄水池28座,铺设滴灌管网120公里,打通辅助道路52.5公里,实现“水到山腰、路通林间、绿满荒坡”的生态治理闭环。实行“专业承包+全程督导”管护机制,苗木成活率超过95%,真正实现“造一片、活一片、绿一片”。同时,积极推行“造林+修复+碳汇”三位一体发展模式,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坚持走“绿叶子”变“金票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贡献“武山智慧”和“武山力量”。

全民参与,共建共享汇聚植绿护绿“新共识”
从机关干部到乡村群众,从劳动模范到青年志愿者,从小小“红领巾”到耄耋老人,武山县以植绿造林为契机,将生态意识自觉转化为全民行动,凝聚起全民植绿护绿思想共识。全民参与植绿护绿,一片片“劳模林”“巾帼林”“学子林”“企业林”连点成面,创新推行“专业承包+全程督导”长效管护机制,落实“三分造、七分管”工作要求,确保苗木成活率达到95%以上。这场绿色革命,不仅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植人心,也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向绿而行,因地制宜擘画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从“黄土飞扬”到“绿满山川”,武山县的生态蝶变,正是我国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微观缩影。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以水定林、全面落实“林长制”。昔日沟壑纵横的广武坡、盘龙山,樟子松、云杉、刺槐挺拔吐翠,山鸡、喜鹊等野生动物重现林间,成为生态建设的示范样板,荒山秃岭焕发“绿色生机”。如今,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正在渭河两岸徐徐铺展。

植此青绿,向美而行。武山县正以“久久为功”的韧劲,将荒山秃岭变为生态绿屏,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谱写出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强音。
(新闻来源:武山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马文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