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在线天水在线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武山>>正文
武山县党建引领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六大启示”(图)
(2024/12/4 17:06:22)  来源:武山县融媒体中心  打印本页

如何实现“强村富民”?

——武山县党建引领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六大启示”

  武山县坚持党建引领、统筹推进、分类施策,采取建强村班子、实体化建设、职业经理人、公司化运营、抱团式发展、长效化联结等举措,推动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六大”启示。

启示之一:建强村班子是发展之基

  一个好的村党组织书记,能够带好一个班子,建设好一个村子,更能蹚出一条强村富民的好路子。沿安乡高九村“两委”班子就是代表,他们为破解资源匮乏、收入单一等难题,成立全县第一家建筑工程公司,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公共设施维护、巷道硬化等项目1000多万元,公司总资产超过800多万元,集体经济积累资金超过300多万元,2022年被甘肃省农业农村厅评为“全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

  “村班子只有心里装着群众,才能把村里的事办好,赢得群众的信任”。洛门镇蓼阳村群众说起村里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时,都会不约而同的对现任村班子竖起了大拇指。近年来,村“两委”班带领党员群众,抓党建、兴产业、促增收,打造蓼阳古堡、教育博物馆和农耕博物馆等乡村旅游产业,建成1000吨果蔬冷链库和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蔬菜产业园,多渠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蓼阳村实现了“空壳村”向“实业村”的蜕变。

  武山县落实村干部县级联审和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制度,实施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行动,落实“四个一批”培养计划,从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中培养选拔村党组织带头人,打造了一支会经营、懂管理、敢创新、有思路的头雁队伍,为发展集体经济提供了组织保障。

启示之二:实体化建设是增收之道

  四门镇下湾村党支部书记汪建花说“如何能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让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益?这是我担任村书记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关键是争项目、建实体、兴产业,打造集成化经营实体。按照“党建引领、文旅融合、区域共建、产业示范”的思路,打造集稻蟹共生、休闲垂钓、采摘体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湾儿区域集体经济产业园,2024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80多万元,形成了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榆盘镇河程村曾是久负盛名的马铃薯种植基地,但由于马铃薯加工技艺滞后,经济效益一直不理想,2021年依托中央三部委扶持项目,打造5000亩马铃薯集中连片种植示范基地,建成占地4.3亩现代化淀粉加工厂,形成集产品生产、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于一体的产业链,年加工马铃薯500余吨,生产加工粉条40多吨,实现了产业化、规模化。

  武山县把经营实体建设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依托蔬菜、电商、快递等行业,投资建成冷链物流、果蔬集散中心、产地交易市场等规模以上经营实体270多个,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联合作社、合作社带农户的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全县村村有了经营实体。

启示之三:职业经理人是规范之举

  什么是职业经理人?就是引入脑子活、技术硬、政策明、市场通的人才负责集体经济经营,在发展过程中按照收益比例获取报酬的经营管理者。引入职业经理人解决了资产管理乱、公司经营难、技术人才少等难题,实现资产资源有效利用,经营实体规范运营,技术指导全面覆盖,开辟了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走进渭河村果蔬种植基地,来自山东烟台的果蔬种植职业经理人王国辉,正在开展反季节草莓授粉。他是山丹镇引进的第一批职业经理人,他以技术入股的形式参与集体经济经营管理,筛选适宜本土化新品种,通过技术革新、品种引进改善了渭河流域果蔬品质。

  洛门镇旱坪村葡萄种植大户刘虎应,有多年葡萄种植经验和实践技术,他是葡萄种植的土专家,也是职业经理人的代表。近年来,葡萄逐渐成为带动集体经济增收的优势产业,但由于技术指导不及时,导致葡萄生产周期缓慢、产品品质不佳,为解决这一问题,洛门镇引进果蔬产业人才,对全镇果蔬“种管销”进行全程指导,改善品质、打通销路,推动果蔬产业规模化、市场化发展。

  坚持把懂农业、懂管理、懂技术、善经营作为职业经理人选拔关键标准,采取“自主申报+组织推荐”的方式,通过“村招聘—镇审核—县备案”流程,选拔职业经理人13名。采取“基础报酬+绩效考核”的方式落实待遇,由集体经济组织发放,职业经理人创办集体经济项目7个,2024年实现经营性收入130余万元。

启示之四:公司化运营是做强之路

  为解决“产业小散单、产品品质不一、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杨河镇成立镇域强村公司,对项目资金和资产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通过委托经营、项目合作等方式,建成万亩粮油、5000亩架豆、500亩金丝皇菊等基地,建设加工坊、经销店、代销点等“共富坊”48个,注册品牌商标5个。强村公司统筹产品集中销售,与北京、天津、广东等地,签订建立长期供销合作关系,销售金丝皇黄菊7500份、杂粮1100份、土蜂蜜2600斤,为村集体创收54.6万元。

  四门镇四门村联合镇内尧儿等9村,成立四门食醋产业公司,注册“貆道四门”“四门老街”2个商标品牌,以村集体积累资金入股,注资村每年享受分红,吸纳传统工艺匠人和食醋酿造技师和群众就近就业,带动300余户醋酿造户增收80万元、村集体创收200万元以上,实现“村村成股东、村村有分红、人人能获益。

  武山县坚持党建引领,立足产业优势,因地制宜组建有市场和集体双重属性的“强村公司”15个,健全章程制度、聘请经济人、规范经营管理,打破地域界限,整合资源,推动资源协同、要素互补、统一经营、统一调配,实现市场化、专业化运营,为集体经济做优做强奠定了基础。

启示之五:抱团式发展是解难之策

  榆盘镇梁沟村肉兔养殖基地,高级畜牧师李军琪正在开展人工受精,这里是推行抱团式发展、产业集群的一个缩影。武山县为破解肉兔养殖规模小、销售难度大、饲料价格不一、养殖技术不精等问题,由榆盘镇牵头成立肉兔产业联盟,通过饲料统一购买、防疫统一开展、受精统一时间、集中统一销售等举措,实现以强带弱、抱团发展,破解部分村地域封闭,资源不足、增收乏力难题。

  大南河流域是武山重要的蔬菜主产地,以前因产业规模小、经营经验不足、市场竞争力弱等,产业难以做大做强。洛门镇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以郭庄村为中心与周边10村抱团,成立大南河流域产业联盟,实行组织联建、资源共享、产业同育。坚持“一村一品”,建成蔬菜产地交易市场和1000吨果蔬保鲜库,莴笋、架豆、黄瓜认证为绿色A级产品,“武山蒜苗”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坚持市场导向与需求导向相结合,推行产业联盟、抱团发展,通过承接工程项目、发展产业项目、提供社会化服务等带动集体增收、群众致富,实现了土地、人才、技术、管理、市场等要素整合,市场竞争力和盈利水平持续提升。

启示之六:长效化联结是为民之本

  “如何让发展红利惠及群众,让群众实现增收?在鸳鸯集体经济产业园,务工群众口中得到了答案,现在家门口可就业,收入也不比外地差,哪还用得着为生计发愁东奔西跑。”鸳鸯镇整合优势资源,投入资金1100万元,建成占地15亩的中药材、豆腐、花椒加工和粮食烘干、良种生产等4个加工厂,打造了全县首个多元产业集体经济示范园,年产值2750万元,稳定就业300多人,形成“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共同体,带领群众踏上强村富民“快车道”。

  山丹镇周庄村果蔬产业园,常年为群众提供生产服务和技术指导,组织群众入股产业园分红30余万元,吸纳120余名群众就地就近务工,种植西瓜、西红柿、架豆等1800余亩,产值达到2000多万元,党建引领产业强村民富效应得到有效释放。

  围绕劳务产业做文章,着力打造劳务品牌,吸纳群众在集体经济经营实体务工就业,2024年村集体经济组织解决群众就业岗位1700余个,直接或间接带动40多村3200余人在家门口务工增收,人均务工收益达到5万元。

  武山县构建“5+3+N”联农体系,建立党建链、产业链、销售链、收益链、增收链5个链条,让群众与村股份合作社、村办合作社、强村公司发展实体联通起来,真正实现群众参与集体经济种植、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拓宽增收渠道、提高群众收益。

(新闻来源:武山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马文洁)

摄影相关图片
天水在线《朝圣天水伏羲庙》第十 天和之声琴箫会馆丁繁妮向张田芳 天水在线带你打卡麦积区漾菲思轻 2024年天水“黄金大道”嘉年华完 视频 | 天水市西秦腔研究院《伏羲 视频 | 天水“黄金大道”万人唱响 天水在线视频 | 清水轩辕鼓打卡天 天水在线视频 | 武山旋鼓舞惊艳天 视频 | 天水“黄金大道”万人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