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武山县高楼镇斗底村,映入眼帘的是以米黄为主色调的党群服务中心,进门就可以看到“开放式”的服务大厅,“一窗式”受理工位,立体式服务指南等。“进门就像到家,村民都愿意来坐一坐、聊一聊,下下棋、打打牌。”在老年活动室下棋的老党员包菊娃称赞道。

近年来,武山县聚焦实施强基固本工程,扎实推进村(社)党群服务中心迭代升级行动,着力在优化功能布局、创新活动载体、提供精准服务上下功夫,将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党员群众想来爱来、便利便捷、受教受益的“红色地标”。
基础提档,增强服务能力
聚焦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武山县开展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管理、使用达标规范行动,对357个村(社)党群服务中心分类定级。按照办公面积最小化、功能设置最优化、为民服务最大化的“三化”标准,对37个存在安全隐患、阵地功能不全、房屋破损老旧党群服务中心进行改扩建。实施村(社)党群服务中心改造提升计划,采取“新建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思路,分年度逐村(社)改造党群服务中心、设置综合服务大厅,实现建筑面积达标、建筑风貌协调、内饰布置简约。注重资源整合利用,充分盘活闲置用房、物业管理用房等资源,统筹设置文化娱乐、议事协商等红色服务驿站,优化服务功能布局,推进空间融合,让党群服务中心距离群众更近、服务群众更便捷。
武山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我们探索建立了村(社)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室设置规范指南,明确便民服务大厅、会议室等功能室设置在一楼,做到服务进门就有、办事不用上楼,改变以往办公多于服务的问题,打造了一批设施全、人气旺、服务有特色的阵地。”
资源共享,优化服务内容
“今年社区变化真不少,暑期孩子们有托管班,特别在开学后设立‘爱心护学岗’‘五点半课堂’,再也不用担心孩子放学后的安全和管护了。”社区居民张晓光满意地说。

武山县坚持把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成集约、共享、开放、公益的主阵地,推动资源服务下沉,征集群众服务需求129项,下沉机关服务资源153项,明确村(社)服务项目143项,为群众提供清单化服务。
针对村(社)服务力量不足等问题,健全机关企事业单位服务承诺践诺机制,常态推动“双报到、双服务”,2700多名机关党员干部到村(社)报到,参与结对共建、“一爱一为”等志愿服务。深化党员分类管理,在职党员发挥专业特长,推动就业创业、医保政策、民政救扶等服务进村(社)进基层,把优质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实现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倾。组织开展“我爱我家”“党群e家”活动,引导党员和群众发挥个人特长提供服务,参与阵地日常维护管理,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健全机制,提升服务质效
“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耐心仔细,办事效率越来越高,需要提供的资料精简了。”前来办事的村民邓军芳总是止不住“话匣子”,谈论着武山县龙台镇董庄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变化。

武山县建立社区工作一网贯通系统,健全“包网格、包小区、包楼栋、包单元”机制,推行提户知人、提人知事、提事知情“三提三知”工作法,常态化开展民情大走访,及时掌握群众所急所盼。聚焦群众期盼,围绕“一老一幼”“一妇一特”等重点群体,依托党群服务中心与“两新”组织、市场主体等合作,实施早教托幼、老年食堂、健康义诊等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举办暑假公益托管班等,组织共青团员、返乡大学生、辅导教师、法律宣讲员等走进党群服务中心,为学生提供绘画、书法、剪纸等广受欢迎的课程,既提升党群服务中心的“烟火气”,也增强党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探索推行党群服务中心群众满意度评价机制,把群众“愿不愿意来,喜不喜欢来”作为衡量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准,完善村(社)干部集中办公、AB岗值班、延时(错时、预约)制度,确保工作时间有人在、遇事有人办,破解群众参与度不高、使用率不高等问题,实现大门常开、场所常用、活动常办、服务常抓、群众常来,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
(新闻来源:武山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马文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