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盛产美玉,素有“陇上玉器之乡”的美誉。尤其鸳鸯一带,有“众山皆藏玉”之称。据明万历《宁远县志》载:“县北二十里有桃花峡,中有溪流……峡石似玉,名峡石蕴玉。”清康熙《宁远县志》“峡石蕴玉”列为武山八景之一。
鸳鸯玉雕历史悠久,是中国玉帛之路上西玉东输的源头之一。据叶舒宪《关于齐家文化的起源——十次玉石之路考察的新认识》,“最先登上玉石之路的,就是渭河道上输送的武山蛇纹石玉。”武山鸳鸯玉“从仰韶文化时期就得到开发利用,有大地湾二期和四期出土的玉凿玉锛、天水师赵村第五期的蛇纹石玉锛、宝鸡福临堡遗址玉器和灵宝西坡墓地出土的14件玉礼器,以及镇远县出土常山下层文化玉礼器为代表。”这些蛇纹石玉器的出土,清晰地呈现出玉石之路渭河道。随后齐家文化登场,将西部玉矿资源区逐渐向西拓展扩大,形成史前西部玉文化发展的高峰。
武山县博物馆收藏的齐家文化鸳鸯玉琮和权杖头、静宁县博物馆藏齐家文化玉钺(国家一级文物)、陇西县博物馆藏齐家文化鸳鸯玉璧、定西市博物馆藏齐家文化鸳鸯玉璜,都是齐家文化的鸳鸯玉礼器。甘谷毛家坪秦早期文化考古发掘出土的玉玦,材质也是鸳鸯玉。明代万历编纂的《宁远县志》中所说的桃花峡就是现在的马河峡,峡中玉石就是鸳鸯玉。
鸳鸯玉雕,精巧美观。鸳鸯玉衍生的夜光杯雕,晶莹剔透,薄如蝉翼,造型别致,生动优美,2006年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0年被评为全国最受欢迎的十大旅游产品之一。
迄今明确知道的最重要的蛇纹石玉矿,是现今依然在开采和供应的武山县鸳鸯山的鸳鸯玉。渭河河道曾以便利的水路运输,让武山鸳鸯玉在西玉东输和玉帛之路大放光彩,铸造了武山“陇上玉器之乡”的亮丽名片。
武山鸳鸯玉雕件工艺复杂,要经过选料、钻棒、切削、掏膛、冲碾、细磨、抛光、烫蜡等二十多道工序。产品的光度、亮度、形态、精细程度随着工艺水平的提高在不断地进行革新。智慧勤劳的武山人在玉器研究、创作过程中,也涌现出了一批潜心钻研玉雕技艺的民间艺人。他们深入挖掘传统的玉雕工艺,四处拜师学艺,把绘画、诗歌等艺术运用到玉器创作上,使鸳鸯玉雕工艺美术品逐步形成其独具特色且名目繁多的玉品奇葩。
武山鸳鸯玉雕题材广泛,其中以“麦积石窟”“伏羲”“三角炉”等为题材的作品形象生动;花卉、动物、吉祥图案、人物故事等作品清秀雅致,情趣浓厚,线条刚劲利落,棱角分明;龙瓶、牡丹瓶、松鹤瓶等题材的雕件都表现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特别是仿古双龙杯等,选材精细,造型美观,款式新颖,工艺精巧,光洁度高;“腾龙”“丹凤朝阳”“牡丹映霞”“双凤屏”等作品,更是备受大众青睐。
在“2020甘肃省工艺美术作品展暨第十五届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评审活动”中,武山夜光杯雕传习所负责人曹敏的玉雕《鸳鸯玉饕餮》荣获“创作创新一等奖”。
武山鸳鸯玉雕产品主要有酒具、茶具、娱乐摆件、健身器具及建筑装饰、大型雕件等三大系列60大类180多个品种,其中以夜光杯、龙凤杯、竹节杯、玉奔马、玉船、文房四宝、花瓶、熏炉等最为驰名。
武山夜光杯雕技艺传承者在弘扬传统鸳鸯玉雕工艺的同时,创作了更多富有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审美性于一体的玉器产品,为夜光杯雕的传承发展赋予了新的生命。
(新闻来源:武山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马文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