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武山讯(记者 康正东 杨洋)冬雪初晴,走进武山县洛门镇郭台村,村党总支书记康际敏正带领干部群众热火朝天的清扫村内巷道上的积雪。不远处,村党群服务中心广场上,孩童们在打篮球、打乒乓球和嬉戏,欢呼雀跃。道路两旁的反季节蔬菜温室大棚,鳞次栉比,如银浪翻滚,远远铺开一幅和美的田园画卷。

武山县洛门镇郭台村位于洛门镇西南部,全村辖2个自然村,共有288户1265人,群众收入主要以蔬菜种植和劳务输出为主,近年来,郭台村通过抓关键、强党建,积极探索构建“党支部+党员中心户+群众”基层治理体系,凝心聚力谋发展,组织群众引进种植、养殖产业,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4万元,人均收入达到1.3万元,全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我是党员我先上”“乡村振兴我先行”,郭台村创新建立了党员“1+10”网格化乡村治理“九联九保”机制。充分发挥“九联”作用,做好“九大员”,达到“九保”目标。郭台村党总支书记康际敏介绍,一联重点工作推进,当好“战斗员”,确保工作高效完成;二联政策法规宣传,当好“宣讲员”,确保政策家喻户晓;三联村情民意收集,当好“信息员”,确保民意高效落地;四联村风文明带动,当好“示范员”,确保村内风清气正;五联环保综合治理,当好“环保员”,确保村内干净整洁;六联村务管理督促,当好“督导员”,确保服务热情到位;七联安全生产监督,当好“安全员”,确保全村安全有序;八联社会矛盾调解,当好“调解员”,确保全村和谐稳定;九联困难群众帮扶,当好“帮扶员”,确保巩固脱贫成效。现在村上“有事找党员”已成为全村群众的普遍共识。
郭台村群众郭虎强既是村上的热心人,也是村上的一名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2019年,他不仅摘掉了“贫困”帽子,还盖起了二层楼房。谈起村上这几年的变化,他感慨万千。“以前村上路不通,群众出行难、发展产业难,条件都不好,这几年,在村两委的带动下,村庄道路硬化了,产业路也畅通了,以前的撂荒地也都复垦了,家家户户日子都好了起来”郭虎强如是说。

“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办实事才能聚民心。康际敏说,我们为了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主动性,依托综治中心、人民调解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资源平台,组建“村民议事厅”,全面推行“1668”工作法和“六方会谈八步议事”村务协商模式,围绕村内民生改善实事、社会治理难事、矛盾纠纷化解等开展专题协商,解决群众身边的难点问题8件,坚持群众事务群众参与、民主管理,对村里大小事务一律实行阳光作业,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红九条”村规民约、“黑名单”制度,属于郭台村的创新这几年真不少,为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村党总支通过大量征求群众意见,修订形成郭台村“红九条”即1、不参加公共事业建设者;2、不交卫生管理费者(每月每人1元);3、乱办酒席铺张浪费者;4、贷款不守信用者;5、房屋乱搭乱建、不按规划者;6、不配合村两委工作者;7、不执行村两委重大决策者;8、不孝敬父母、不赡养父母者;9、不管教未成年子女者。以上九条规定,由村民相互监督,自我约束,违反者加入村“黑名单”管理。

示范村就要有示范村的样子,清理完路上的积雪,康际敏又穿上了志愿服务红马甲当起了交通安全劝导员。“我们就是要有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细心、耐心、热心、真心做好服务群众的工作,带头弘扬时代新风,这样才能持续推动形成文明乡风、淳朴民风,为乡村振兴营造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

昔日“后进”村,通过党建+法治特色乡村治理,推动形成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如今村庄蝶变,呈现出一派村庄整洁、邻里和睦、群众安居乐业的村美人富的乡村振兴新气象。
(来源:武山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