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入东西部协作财政资金3690万元,援助武山县实施帮扶项目40个,打造特色乡村振兴示范村6个;帮助6000多名武山农村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直接采购和帮助销售武山县各类农特产品2.34亿元……从产业合作到劳务协作再到消费协作,这一份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宝坻和武山跨越山海携手并进的深厚情谊,是宝武一家亲,协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
一年来,天津宝坻、甘肃武山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三个转向”,紧盯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一主题主线,以更高目标、更大力度、更快节奏、更实举措,持续拓展协作渠道,深化协作内涵,完善协作机制,创新协作模式,用好协作资源,推动宝武两地东西部协作工作升级加力、提质增效。

坚持“四高引领” 强化组织领导
高位部署推动。武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东西部协作工作,坚持把东西部协作与全县重点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县委常委会会议、县政府常务会、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定期听取研究东西部协作工作,先后3次召开全县东西部协作推进会议,安排部署东西部协作工作。武山县8个乡镇、39所学校、2家医院、1个行政村继续与宝坻区8个街镇、39所学校、2家医院、6家民营企业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宝武两地协作交流进一步深化。

高频交流对接。3月1日,武山县委书记王新强带领党政代表团赴宝坻区考察对接东西部协作工作,召开了天津宝坻·甘肃武山东西部协作党政联席会,签署了《宝坻区与武山县东西部协作框架协议》,并实地参观考察,就进一步深化东西部协作进行考察对接。5月7日,宝坻区委书记毛劲松带领党政代表团到武山县考察对接,并出席2023天水·武山蔬菜博览会暨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会,宝坻区委统战部等6部门与我县对口部门签订了《东西部协作框架协议》,成功举办了宝坻·武山东西部协作成就展,进一步加深了两地友谊与合作。
高效分工落实。将东西部协作工作列入各乡镇、各部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星十评”亮化考核内容,制定印发了《武山县2023年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方案》,细化实化目标任务,压紧靠实工作责任,县级层面出台消费奖补、劳务协作、产业合作、资金使用等相关配套文件,为深化东西部协作提供有力政策支撑。持续强化组织领导,构建了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牵头抓总、县乡村振兴局统筹推进,相关部门、乡镇齐抓共管、主动担当的工作推进格局,凝聚了全县上下一盘棋推动东西部协作的强大合力。
高质完成目标。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按照“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的总体要求,加强与天津市宝坻区对接协调,紧紧围绕年初既定目标任务,各乡镇、各部门密切配合,深度对接,全力以赴加强与天津宝坻对接交流,持续在强化产业合作、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深化人才交流、劳务协作、消费帮扶等方面下功夫、求实效,确保了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落实、有力有为、见行见效。

加大“三个力度” 夯实发展基础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宝坻区在自身财政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坚持互访“不影响”、帮扶“不停顿”、协作“不断线”、投入“不减少”,继续真金白银投入,“想武山之所想、急武山之所急”,武山人民一道奋战在巩固成果、推动振兴的新征程上。今年以来,宝坻区继续拿出财政资金3690万元援助武山县,实施帮扶项目40个,其中用于产业帮扶资金占比60.73%。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帮扶,捐助资金119万元,捐物折款60万元。
加大干部人才支持力度。聚焦教育、卫生、农业等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的人才短板和技术弱项,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持续加强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才的交流力度,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智力支持。采取推动“双向挂职”“双向交流”“双向管理”等方式,宝坻区选派3名党政干部、53名专业技术人员到武山县挂职锻炼、开展技术交流指导和技能“传帮带”;武山县选派9名党政干部和43名专业技术人员赴宝坻区挂职锻炼、学习取经,有效提升了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坚持党建引领,全年举办乡村振兴干部和专技人才培训班7期,培训339人,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活力动能。
加大乡村建设支持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天津市助力结对地区实施“百村振兴计划”工作方案》《天津市助力甘肃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若干措施》部署,借鉴宝坻区乡村建设、环境整治、基层治理等经验,投入财政援助资金800万元,打造了龙台镇马年村、董庄村,四门镇南坪村、下湾村,洛门镇响河村、咀头乡党口村一批“产业兴、生态美、乡风好、治理优、百姓富”的特色示范乡村,示范带动全县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构建“三主模式” 深化产业协作
打好产业转移“主动仗”。武山县委、县政府严格落实省市招商引资工作部署要求,积极学习借鉴天津市宝坻区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主要领导亲自谋划招商项目、亲自拜访重要客商、亲自洽谈重大项目。宝坻区围绕武山县招商重点及中心工作,积极牵线搭桥,一年来,推动武山县与天津市宝坻区、宝坻青年商会、天津迅捷运输有限公司、乐施会(香港)甘肃办事处等企业沟通对接,发挥自身资源和人脉优势,邀请企业负责人到武山县实地考察,全力对外推介武山区位、资源、政策、服务等招商优势,帮助武山招引项目,夯实发展基础。
筑牢产业承接“主阵地”。紧盯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目标,双方围绕“一县一园”建设,投入东西部协作财政援助资金3126.96万元,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二期,建成2万平方米标准化智能玻璃温室1座,配套建设水肥一体化设施、控制中心、冷链物流、分拣包装、仓储保鲜等设施,引进示范番茄、辣椒、黄瓜等13类蔬菜156个品种,筛选优良品种 56个,推广优质种苗1.2亿多株,推广种植面积达10万亩,示范带动山丹河、大南河、榜沙河流域10个标准化示范基地和83个蔬菜专业合作社5万多蔬菜种植户实现了技术升级、蔬菜品质升级。
培育现代产业“主力军”。武山县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关于优化营商环境要求,始终秉承“项目落地比签约重要”理念,严格落实“一网办”“一窗通办”“不来即享”等各项政策,充分发挥天津市宝坻区区位、人才、资金等优势,主动对接,积极引进甘肃武山陇禾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天水市千之都服饰有限公司、武山宁风能科新能源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落地,实际到位投资额4449万元。

推动“四个一批” 深化劳务协作
劳务对接输出一批。加强与天津市宝坻区的信息系统对接,抢抓务工人员春节返乡有利时机,联合宝坻区实施“春风行动”劳务输转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向天津输送务工人员908人,其中脱贫劳动力465人;向天津之外的第三方地区输转务工人员5016人,其中脱贫劳动力3470人。
就近就业吸纳一批。推动就业帮扶车间和乡村就业工厂提质增效,延续奖补、吸纳就业补贴等优惠政策。累计援建就业帮扶车间10个,帮助武山县劳动力在省内就地就近就业798人。
培训服务稳定一批。实施劳动力技能培训项目,推动脱贫劳动力由“靠苦力挣工钱”向“凭技能拿工资”转变。利用东部培训资源,制定符合我县劳动力需求的个性化培训方案,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培训,提高人岗契合度。全年举办各类劳动力技能培训11期,培训542人。
政策激励扶持一批。全面落实宝坻区《关于进一步助力甘肃受援县劳务输转就业措施》,继续实施武山县关于对输转到天津地区务工的脱贫劳动力发放“七补一落户”补助以及对输转到天津、甘肃之外的第三方地区务工的脱贫劳动力发放交通补助等一系列奖补措施。投入资金180万元,对输转到天津地区和甘肃之外的第三方地区落实“七补一落户”和第三方交通补助。

发挥“四个作用” 深化消费帮扶
发挥政府组织作用。制定出台《武山县支持消费帮扶奖补办法(试行)》《2023年东西部协作消费帮扶奖补项目实施方案》,对积极参加消费帮扶产品展销、且销售成效突出的10家企业(合作社)进行差异化奖补。邀请宝坻区供销社、京东七鲜超市、天津劝宝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和天津宝地丰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负责人实地考察、洽谈合作,签订产品供销框架协议。2023年,协作区直接采购和帮助销售武山县各类农特产品2.34亿元。
发挥流通体系作用。积极打造冷链物流枢纽中心,实施一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洛门镇初步形成以5万吨冷库和洛门国家级蔬菜批发市场为核心,以洛门金鑫物流保鲜库、青露果蔬预冷贮藏保鲜库、田间地头及乡村农贸市场冷库建设为支撑的冷链物流产业体系。
发挥市场平台作用。通过油菜花海旅游节、“陇上菜都·十有武山”2023天水·武山蔬菜博览会、水帘洞文化旅游节等活动,组织消费帮扶供应商参加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5场,销售帮扶产品金额达80多万元。发挥电商企业、网商和网店个体等平台作用,通过“线上+线下”“电商+商超”,助力解决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问题。
发挥品牌引领作用。建立名优特新农产品目录,在天津市宝坻区主流媒体和甘疆风情区武山县馆投放公益广告,集中宣传推介“武山十景”“武山十品”“武山十味”“武山十鲜”和“武山十艺”等特色地域品牌,推动瑰宝玉器、浩峰粉皮、森驰商贸、兴旺食品、陇浆源和广丰糖业等特色龙头企业与天津宝坻相关企业、劝宝超市等大型商超深度对接,助力武山农特产品俏销北京、天津、山西、广州等地大型超市、餐饮酒店、生鲜店及社区电商平台,宝坻已成为宣传推介武山特色产品的一个重要窗口。
(新闻来源:武山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马文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