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古堡文化 彰显渭川新韵
——武山县“三堡九湾”渭川古堡文化产业园一周年变迁记

一
曾经荒凉杂乱的小山坡,蜕变成美丽整洁的古堡文化产业园。近日,位于武山县城南的“三堡九湾”渭川古堡文化产业园成为周边居民春日登高踏青的“打卡地”。许多人不会想到,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
在过去的这一年,武山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盯“文旅赋能型”发展定位,按照“11711”全域旅游发展思路和“一线六圈”全域旅游发展框架,全力打造“三堡九湾”渭川古堡文化产业园,促进文旅农康融合发展,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当汽车爬上一个长长的陡坡后,一个转弯就来到平展的公路上面。路边的桐花开得花团锦簇,密密麻麻花朵挤满了树枝,黄中泛红,红中泛白,白中泛紫,绚丽得迷人眼睛。浓烈的香气透过敞开的车窗一阵又一阵沁入鼻孔,身心轻松的与汽车一起飘动,让人积淀的闷气一扫而空。

一路上,新的面貌随处可见,从进入雷山村口,路两旁的油菜花,就把整个山沟都照亮了,而绿油油的麦苗似乎不甘当配角,把腰板挺得直直的,像一群信心十足的小男孩,硬是在弥漫的黄色中间拉上一道道绿色的条纹,招引着碧蓝的天空。汽车快速地奔驰,四处都静悄悄的,好像到了桃花源。而雷山村确实有点桃花源的味道,一条青色水泥路从村中盘桓而上,路边人家错落有致,但都是墙面光洁,墙角是花园,门前与路上全部一尘不染。最惹人眼球的是村中路边的樱花,在这淡静环境里,仿佛一个花枝招展的丽人,热情洋溢尽显魅力,不由得让人心潮澎湃了。可来不及稳住自己的情绪,车子猛地一加劲,雷山堡已经结结实实横在眼前。
记得2022年4月11日,武山县召开古堡文化产业园座谈会议,对古堡文化产业园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充分论证,认为打造古堡文化产业园是传承保护地域文化资源的重要举措,对助推乡村振兴和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明确将古堡文化产业园打造成城市居民休闲区、古堡文化展示区、县域美食品鉴区、生态建设试验区、民俗非遗演示区、城市文明观景区、现代农业体验区、全民健身核心区、实践文明服务区、企业文化集中区。

有句话叫“实干兴邦”,武山县干部的贯彻力和执行力是非常强的。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多次深入现场督促协调产业园区建设,研究解决园区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建立了单位包建机制,将园区节点、院落、停车场、道路、绿化等设施建设任务分解靠实到县直相关部门,由相关部门负责规划、设计和建设,通过争取项目、招商引资等方式,加快打造小节点和配套设施。抬眼望去,古堡门洞已经修缮一新,默然地欢迎我们的到来!而最大的变化,就是对地面进行重新整修,青灰色块状路面,走在上面,隐隐约约有点弹性,像乱石铺街,给人一种特别沧桑的感觉。到了古槐下面,已经围上了护栏,佩服它真有定力,在旺盛的春天,依然是纹丝不动,默默守护这一方净土。顺着回来的路,转了个弯,就来到村民毛金绪家。他是一个饱经风霜中年人,个子不高,但眼睛泛着坚定光芒,谈起雷山堡一年来变化,满是兴奋的说:“一年来,整修下水,重铺巷道。以前一下雨,巷道到处都是积水,没落脚地方,现在水道通畅,不论下多大雨,路上都没有水,这件事情做得太好了!”我问:“还有其他方面变化吗?”“当然有,路好了,景美了,人居环境好多了,一到双休日,人来人往,村里一下热闹起来了。”
坐一旁的村主任康喜生细数着村里一年来变化,更是对未来信心满满。他说:“村里人大部分有果园,种着苹果、杏树、樱桃,一亩果园基本都能收入4000多元,最好的樱桃园一亩能收入上万元,以前是藏在深闺无人问,现在通过古堡文化产业园的引流,收入比以前翻了几番。”
今年县上将启动果园改造计划,由县果业发展中心提供果苗,把老品种换成新品种,再新种50亩樱桃树,1000亩花椒树。“那市场前景如何呢?”我不禁插了一句。他说:“去年老书记徐五德一亩樱桃园就卖了一万多元,个别长得好的树,一棵就能卖一千多元。”
村副主任邓茂盛说:“我家就住雷山堡下面,距堡门也就是20多米,一个非常干净的小院子,今年家里办了农家乐,现在要加快改造进度,让来旅游的客人住得舒服,玩得开心,吃得地道。在自家院子开起农家乐,以前做梦也没想到。”

二
告别邓茂盛一行,伴着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我们来到桃花山。桃花山是县林草局打造的旅游节点,一座像馒头一样的山,新修道路盘绕而上,路面是红黄绿三色,宛如三条彩带,直通云际,路边桃树虽新栽不久,但许多树已经在开花。“县上正谋划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计划新建古堡民俗馆、空地游园、观景平台、原生民宿、星空营地、游乐广场等配套设施,目前正在积极争取项目。现阶段主要任务是大力推进产业园区旅游公路、行道树、停车场、旅游公厕等项目建设,加快打造民宿、观景平台、凉亭等小节点和小景点。”县文旅局副局长王刚对园区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
到了黄河堡旁,首先登上瞭望亭,整个西岔沟奔涌而来,被金光闪闪的油菜花映衬,变成一条黄色游龙,奔入云端。记得小时候,每到麦黄时节,结伴来此采摘莓子,而今看到眼前如此美景,更是分外亲切。黄河堡是耸立山尖的一个小堡,里面没有建筑物,但由于地势使然,它特别有气势,走进堡子,让人感到天地万物与我同为一体,风云雷雨与人同频共振。王刚介绍说,一年来,古堡文化产业园共计砂化道路3.2公里,修建产业路4条7公里,新建停车场5个、景观平台9处,安装旅游简介牌3个、停车场标识4个、沿线旅游线路标牌9个,保护开发古树1株、老宅1处;修建雷山堡挡墙70米,基础加固120米,改造蓝顶房15户750㎡、危墙24户650㎡,栽植行道树6500余株、绿化苗木15万余株、盆景50余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武山县结合开展渭川文化挖掘整理行动,深入挖掘和保护古堡特色文化资源,将古堡文化与起源自宋代“宁远寨”的军事设施历史沿革衔接起来,进行细化整理挖掘,进一步丰富了渭川古堡文化产业园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坚持将古堡风貌与传统民俗有机结合,隆重举行了武山县首届全域旅游推介周——城关镇古堡文化民俗体验游活动、“三堡九湾”全民徒步健身游比赛等系列活动,开展了秦腔演奏、旋鼓舞展演、美食品鉴等体验项目,全力打造古堡文化特色品牌,形成了“雷山堡老宅生活体验、黄河堡黄土民俗体验、黑虎堡景观美食体验”发展格局。
看着焕发新生命的黄山堡,它灵动欲飞的样子,就是飘飞云际的黄鹤,踏着用绳子串着木棍的台阶,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只奋翅的黄鹤,翱翔青山之上。然而,青山留不住,只好携带一片白云向黑虎堡前进吧。

三
黑虎堡一读名字,就有一股威风凛凛气息扑面而来。走进黑虎堡,登上堡墙,武山县城全部映入眼帘,密密麻麻高楼与绿树交相辉映,街道上车水马龙,一派繁华盛景。尤其是渭河,犹如一条白亮的丝带,翩然轻舞,连通两边山峦,串起了两岸村庄。而平时不太起眼的绿树,成了渭河最美背景,树绿水白,不到高处,难得见此佳景。
渭川古堡文化产业园是“一线六圈”城乡振兴计划古堡花海观光圈的重要节点,一年来,积极谋划发展沿线产业,种植油菜7000亩、万寿菊及其他药用菊花500亩,全力打造环线美丽风情线。依托现有苹果园、樱桃园,计划新建苹果采摘园3个、樱桃采摘园3个,扶持发展农家乐和民宿10家。同时,创新发展模式,大力引进社会资本,以园区每年花期为节点,谋划开展古堡周边周末、节假日和节会期间亲子娱乐、休憩观景等一系列活动,全力打造节会品牌,加快形成集“原生产业、原乡生活、古堡体验、花海观光”等多种元素为一体的渭川古堡文化产业园,带动沿线群众稳定增收。

黑虎堡所在刘湾村,虽然只有600余人,但产业发展较好,依托堡子旅游,漫山遍野都是新栽花椒树,而成片樱桃园最为村里人看好。据村主任刘有珍介绍,去年就有人一亩樱桃园收入一万元,许多人来到樱桃园,既体验乡村生活,还品尝到绿色有机的新鲜水果。
一年来,武山县委、县政府科学编制了《渭川古堡文化产业园规划方案》,明确了以城关镇雷山堡、黄山堡、黑虎堡为重点,以沿线乡村建设示范村为依托,形成槐树、盘山、月亮、雷山、通天、挂壁、黄山、逍遥、黑虎“九湾”连片建设的发展布局,全力打造“一线十区三堡九湾”,为园区建设描绘了发展蓝图。
走出黑虎堡,来到堡外广场,阳光明媚、山风习习,几棵大树像一道屏风,把堡子与广场自然地分开了。广场建在山巅上,北瞰渭川,南望君山,东面的黑虎堡威武雄壮,西面的瞰渭亭简洁古朴,真是一个天设地造好地方。城关镇副镇长雷帆告诉我们,“陇上菜都•十有武山”2023天水•武山蔬菜博览会暨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会举办期间,这里将举行篝火晚会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到时候,熊熊燃烧的篝火和雄壮的鼓乐,将与武山人豪迈的呐喊交织成感天动地场景,成为武山最美的风景线。(作者:汪 岩 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 史国栋: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来源:武山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