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梯寺石窟群位于武山县西南的马力镇杨坪村柏林山,始创于北魏,唐、五代、宋、元续凿,明、清、民国重修和维修,是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上一处十分重要的佛教艺术胜地。
据明代重建木梯寺序记载:“龙川东北有名山曰木梯寺,历代经营,内有‘十殿九洞二砖塔’二塔已无迹可考,最西有天然石佛一尊,较伏羌大佛略小。”石窟四周悬崖峭壁,仅有北侧一山门可入寺内。古时入寺无路可走,所以在山门口绝壁之上,安置一木梯,以便于人们攀梯入寺,石窟寺故名“木梯寺”。
据传,十六国时期,一位老僧人游历来到柏林山,这里山明水清、灵秀奇韵,他决定在这美丽的山峦之间开窟造像,使民众听法行善。在窟龛寺庙落成之日,老僧正想着要再修一条山路之时,突然见阳光直射于山顶,整个山峰流光溢彩,雄壮巍峨,远远望去犹如一座直通九霄的天梯,踏其而上仿佛就能够到达人们向往的西方净土世界,他顿时口呼佛号“我佛慈悲,弟子顿悟!尘世苦难,人与人之间只有相互依靠扶助才可安然渡过,亦是渡人渡己。”于是老僧改变主意,在石窟寺的入口处立一木梯,供来往之人出入,也是告知人们遇到困难阻碍时要勇敢前进,也要对需要帮助之人施以援手,相互扶持。古书《说文解字》中提到:“梯,木阶也。”梯者,依着也。此处安置木梯是为方便百姓而从此之后老僧在这里开坛讲经,教化世人,后人为感念其用心良苦,便将这里称作“木梯寺”。
洞窟门口立有石碑一面,石碑正上方刻有“文碑”二字,左右两侧有石刻彩绘双龙,下方则为碑文内容,碑文以正楷书写,主要记述了1981年木梯寺石窟群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碑文两侧为石刻彩绘“八仙”,用以纪念木梯寺石窟群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佛道结合的文化形态。在石碑碑体两侧则有楹联书写道:“木生绿地长成茂林作为栋梁,梯接青云异放霞光培育仙才”这两句话则颇为形象地指出了木梯寺风景秀美,人杰地灵。
沿木梯寺祈福阶依山而上,一个个历史悠久的精美窟龛像散落在山间的明珠。在木梯寺,这样的台阶总共有840个,每一段都是依着不同的山体走向而建成,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浑然天成。作为以石窟文化为主的景区,木梯寺同时有着深厚的祈福文化,也是武山这方福圣宝地的主流福文化发祥地之一。840这个数字,在中国人的理念中“八”这是一个很吉祥的数字,《大戴礼记》中则称其为“四正四隅”,意指天下间的人、事、发展运行规律都是周而复始,往复循环的,其间种种相互关联,彼此依附,而到后来又因其音同“发”有安乐、生财之意,百姓们又习惯把这个数字作为吉祥的象征,于恭贺或者祝愿之时常用。“四”这个字则是指明凡有变化都以春夏秋冬这四季为时间,以东西南北四方为载体来完成“开始—发展—消亡”这一轮转。而不管事物的曾经与发展是如何的艰难抑或是辉煌,都将最终归为“零”,既没有实际存在又没有界限的自然存在。在木梯寺初建的北魏时期,那样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把一切的美好祝愿融进信仰之中,化小家关怀为大家祝愿,开窟造像为天下百姓,四方民众祈福求愿,让所有来此处的人们能抛却一切杂念,明白人生最终是要珍惜之人平安幸福,一切美好所求遂愿,“心中有福自有福”。
在漫长的岁月里朝代更迭,木梯寺遗留下大量的佛道文化,佛家以早期的人物雕像为主,最早为北魏时期的作品,道家保存下来的遗迹最早为唐代,因其雕像数量众多,各具特色,有着丰富的唐宋时代特征而被专家学者形象地称作“唐宋雕塑馆”。寺内现存窟龛19个,殿堂四座,造像80余尊,壁画234幅2100平方米,内容广,雕饰多变,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尤以五、七、十六窟规模最大,保持原作风貌。造像有魏唐遗风,其中,宋代作品为全寺精华,是一处开凿时代早,有重要价值的佛教石窟寺,其窟龛大多集中于桐树湾中,以二号窟至十四号窟为主,建筑物和部分洞窟散见于桐树湾和松树湾各处。全寺地势险要,风光秀丽,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武山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陶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