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山县融媒体中心12月31日讯(编辑 杜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武山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推进,实施理论铸魂、文化引领、立德树人、基层治理、志愿服务、项目强化“六大工程”,积极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武山模式”,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全县建成县、乡、村(学校)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所、站465个,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14个,实现了县、乡(镇)、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

突出思想引领,实施理论铸魂工程。积极拓展理论常态化进基层的有效载体,探索创建新时代文明播报、“文明实践·理论讲座”微讲堂、红色课堂、“庭院课堂”“板凳讲堂”“田间讲堂”等模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和方针政策,各级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理论宣讲志愿服务活动2800多场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

突出以文化人,实施文化引领工程。坚持把“兴文化”落实到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打通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等平台,踊跃参与“唱支山歌给党听”合唱比赛、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红色文艺轻骑兵”“流动博物馆”“流动图书馆”进乡村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开展“书香武山”全民阅读、“宁远新韵”等活动3200多场次,把更多优秀的电影、戏曲、图书、科普、文艺演出推向基层,切实提升百姓文化获得感。

突出主流价值,实施立德树人工程。聚焦时代新人培育,不断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评选机制,广泛开展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抗疫先锋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评选表彰各类先进典型2200余名。积极开展先进典型学习宣传活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推动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新风正气传的开、陈规陋习必须改”的生动局面。积极推动“文明礼仪”“化解纠纷”等“做文明有礼武山人”十二项行动,广泛开展青少年学生“四史”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实。

突出移风易俗,实施基层治理工程。探索社会治理的德治新路径,认真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十要十不要”和优化营商环境“十要十严禁”,褒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等先进典型,打击失信失德、封建迷信等不良习俗,弘扬时代新风。认真落实《武山县治理高价彩礼推动移风易俗实施方案》,依托文明实践建立完善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督促指导镇、村结合实际设定婚嫁彩礼及丧葬事宜限高标准,推动婚丧事新办简办快办。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章程600多个,签订承诺书2.3万次,备案登记1.2万次,营造了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突出文明实践,实施志愿服务工程。按照“总队+支队+小分队”模式,组建党员干部带头,群众积极参与的志愿服务队伍,搭建“1+7+15+449+N”组织有序、互联互通、运行高效的志愿服务网络,成立各级志愿服务队472个。今年143个“一爱一为”志愿服务队,每周五下午集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建立责任区域包抓和月调度、周通报等机制。全县73名街长、353名巷长,5400多名志愿服务“网格员”以及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积极开展道路清洁、环境秩序治理志愿服务活动4200多场(次)。疫情期间,1.57万名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工作,推动志愿服务在武山大地蔚然成风。

突出守正创新,实施项目强化工程。精准设计和实施具有鲜明特色的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推动移风易俗五类63项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城乡共治“六大行动”“一爱一为”“老曲新唱颂党恩”乡土秧歌曲艺培训、“水墨丹青系乡情”送书画进农村、“我为家乡代言”网红行动等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广泛实施,着力打通凝聚和引导群众最后一公里。











(天水在线编辑:马文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