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照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武山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着眼巩固提升省级文明县创建成果,紧盯人民群众关注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科学谋划、健全机制,突出重点、立体推进,深入开展城乡共治交通整治、卫生清洁、市场整治、环境绿化、隐患治理、环保整改“六大行动”,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高。

一、坚持问题导向,科学谋划城乡共治。城乡一体统筹谋划,紧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求,把开展城乡共治“六大行动”作为落实“三新一高”要求的重要抓手,作为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实践平台,一体推进城镇与农村共同治理。由县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负总责,15个乡镇、46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研究制定“六大行动”工作实施方案,做到安排部署、标准要求,协调推进“三统一”。明晰责任细化任务,针对城区人口、车辆、住宅、商品、经济、垃圾、污水、隐患“八个聚集”,农村能力不强、机制不全、管理不足、理念不新、工作不细和人气不旺、文化不振、产业不兴等薄弱问题,成立“六大行动”6个专班和督查、宣传工作专班,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各行动组长具体抓。各乡镇、各部门紧扣“六大行动”阶段性目标,列出任务清单119份,制定推进计划,靠实工作责任;主要负责同志“述责承诺”治理事项877项,接受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各界监督。县督查组“走动式”“跟进式”督导检查103次。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依托县内广播电视、网络、APP客户端等平台,滚动播放“六大行动”宣传标语和公益广告,制作新媒体作品50多件,采编刊发相关新闻稿件120多件;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作用,录制新时代文明播报25期次,开展宣传车流动宣传、农村大喇叭定时播报。设立媒体“曝光台”,对违规违法行为常态化公开曝光2期,调动全社会参与积极性,形成全民关注、支持、参与的浓厚氛围。





二、紧盯人居环境治理,共建美好和谐家园。卫生清洁行动,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明确渠道要通畅、不要污水横流,院落要美化、不要乱放杂物等“十要十不要”清洁标准,清理河道沟渠90公里,清运公路、铁路沿线生活垃圾163吨,处理城乡生活垃圾2000多吨;在马年村、董庄村开展电信、移动、联通、广电、供电线路“五网”乱挂整治试点。在“我爱我家·我为大家”志愿服务活动中,129个县直单位常态化包抓县城所有街道和197个住宅小区环境卫生,引领民营企业跟进包抓环境卫生区域26个。按照卫生清洁行动“街巷长制”负责体系,73名街长、353名巷长,5400多名志愿服务“网格员”责任到人,实现“包街道、秩序环境好,包巷道、环境卫生好,包小区、文明程度好”。环境绿化行动,推行“一街一景、一路一品”,增加城市绿量、完善层次、丰富景观,对未建设开发用地、新建道路、河堤护坡等区域进行统一规划设计,打造城市绿色廊道,街道绿化率达90%以上。因地制宜开展村旁、宅旁、水旁、路旁和庭院绿化美化,加大古树名木保护,打造“村在绿中、路在林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美丽乡村,南坪、下湾等4村被确定为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全力抓好荒山荒地绿化、森林质量提升工程,高标准完成2万亩退化林修复、1ư6万亩中央财政补贴人工造林和0ư6万亩荒山造林任务,全县森林覆盖率达24ư2%。


三、突出顽瘴痼疾整治,维护社会文明秩序。交通整治行动,针对城乡车辆乱停乱放、城区每天至少有5000辆车来回通行的实际,疏堵结合,综合施策。在城区、乡镇镇区及中心村划定、新增车位,城区新增机动车位710个、非机动车位430个,建设立体停车场3个,乡镇新划定停车位890个。加快智慧交管项目建设,对医院、学校、市场、超市等公共场所周边区域车辆进行限时管理。大力开展主次干道、人行道、非机动车道车辆乱停乱放问题整治,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534起。市场整治行动,全面开展城乡集贸市场、经营店面和摊点管理混乱及价格虚高、缺斤少两、“三无产品”销售等问题整治,加强从业人员安全卫生常识教育,健全完善市场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严格落实商铺摊点门前“三包”责任制,集中清理整治城区农贸市场、校园周边等重点区域商户违章乱搭乱建75处,规范门店经营570多家,取缔流动摊点360多个,检查市场主体720家,公共文明秩序得到持续加强。

四、加强安全隐患排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治理行动,紧盯自然灾害、建筑施工、道路交通、非煤矿山等12个重点行业领域,联检、巡检、抽检、互检“四检”并用,“地毯式”“滚动式”自查排查各类问题隐患858条,实行台账管理、挂牌销号,做到剖析根源、举一反三、以点带面、责任追究、建章立制“五到位”,问责处罚70人。高度重视群众温暖安全过冬工作,做好农村采暖防火、寒潮天气防范、应急物资储备等事项,抓实重要农产品和生活物资保供稳价,全力解决好城乡困难群体、受灾群众、受疫情影响人员的实际困难。环保整改行动,守护蓝天、碧水、净土,服务绿色发展。集中开展燃煤、扬尘、餐饮油烟、机动车尾气等重点污染源治理,落实建筑工地“六个百分百”要求,结合土灶、土炕、小火炉“三改一补”项目,改造清洁能源4000户。加强渭河流域水环境污染治理、城区饮用水水源地和“千吨万人”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洛门污水处理厂和6个乡镇污水处理站(厂)建成使用。在15个乡镇300个行政村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与化肥减量增效工作,全县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79%,尾菜处理利用率达80%以上,25个村级网点回收废旧农膜1200多吨,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天水在线编辑:马文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