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山县融媒体中心8月30日讯(记者 张丁香 张燕燕 杨耀斌 杜娟)一池鱼塘,一畦水稻。处暑时节,走进位于武山县大南河流域的四门镇下湾村,40多亩生态田里饱满的稻穗压弯了腰。停种水稻几十年后,村里再次重现当年“八月金稻飘香,十月银米出乡”的盛景。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武山县四门镇下湾村村班子带领村民种水稻、养鲤鱼,走上了“向生态要红利”的农业发展路子。

“咱们大南河流域一直有种水稻的传统,老稻子、老品种,由于生长周期比较长,种出来的水稻口感比较好。”对于曾经的水稻种植,下湾村党支部副书记柴满应记忆深刻,他向记者介绍,由于环境的变化,到2000年左右,水稻种植消失了,后来随着退耕还林等政策的施行,又一次迎来了绿水青山,“生态变好以后,利用(河水)冲刷过的滩涂地和流转的群众的土地,就学着做‘鱼稻共生’这种生态养鱼的方式。”

下湾村区位优势明显,洛礼公路和大南河穿村而过。这几年,村班子一方面推动种植业结构优化,在巩固现有架豆、花椒、蒜苗等高产值蔬菜种植的基础上,建成了百亩花椒园1个,带动全村发展花椒种植235亩;另一方面推动养殖业产业升级,建设了1个鱼稻共生生态农业示范园和3个养殖场,生态环保一条线、产业发展一盘棋的景象逐渐成形,村民们拿到了第一批生态红利,种出来的老品种水稻一斤15块钱左右,供不应求。

今年,下湾村被规划为市级乡村建设示范点后,村班子下大力气从“里子”到“面子”推进乡村嬗变,打算将下湾村打造成旅游小村,让生态红利惠及更多的群众。一时间,巷内道路改造升级,村内公园拔地而起,美丽庭院处处风光,文明新风扑面而来……“下一步,我们要将下湾村打造成美丽、生态、宜居的旅游小村,吸引广大游客前来下湾村观光旅游,并且品尝下湾村地地道道的农家饭。”四门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肖苗苗说,对于下湾村的乡村振兴规划,镇上早有打算,主要是围绕生态良好、交通便利的优势,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生态红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在下湾村,这里的绿水青山留住了乡愁,也富裕了生活,一幅生态美、田园美、生活美的乡村振兴生态图正在徐徐展开。
“现在环境改善了,给我们弄了小花园、小广场,路都铺了,晚上没事干的时候把孩子带出来也有了散步的地方了。下一步我听村上的干部说要给我们打造农家乐,大家都想试一下。”对于享受生态红利,村民马雪林已经跃跃欲试了。
(天水在线编辑:马文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