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县融媒体中心7月19日讯(记者 郭永强 杨彦春 包玉霞 张燕燕 赵超)7月,一场强降雨过后,武山县榆盘镇四湾村田地里,耐干旱农作物藜麦吸收了雨水,又窜高了几公分。从2017年的试种到如今的200亩,新品种藜麦在这个海拔2200米高的山村扎下了根,结出了果实。
这几年,生活好了,群众的“心”大了,但四湾村村党支部书记许文义却很苦恼。“一方面群众都外出打工了,村里的大片土地被撂荒;另一方面传统的小麦、油菜因收益小已‘抓不住群众的心了’,急需‘外来物种’的刺激。”
省农科院的专家一度也很苦恼。找一片试验田试种新培育出的藜麦品种,哪里的海拔、气候更适合?
武山县农业部门及时出手,希望“当一次红娘”。一方需要调整种植结构,一方需要试验推广,双方一拍即合,见面就“摩擦出了火花”。
“小麦、油菜种植都是看天吃饭,这玩意儿能长出来吗?”村民问:“种个小麦还可能收割几车,试种上这个万一不成功怎么办?一茬庄稼呢!”许文义回答:“不试验怎么知道不能生长?再说有专家呢,连专家的技术都不相信还能相信谁呢?”
群众不想以一茬庄稼“做赌注”,许文义说:“那么我先来‘做小白鼠’,你们把土地流转给我,试种成功了明年大家一起种,不成功了损失算我的。”
曾当过村支部委员、民兵连连长的老党员许灶应理解当村干部的难处,给许文义打气:“大胆去干,村干部不带头谁带头?流转土地的事我去给村民作动员。”
专家做起了新试验,给许文义打气:“凭以往经验,藜麦适合在这片土地扎根。”
土地顺利流转;深耕细作;按专家指导铺上地膜;小心翼翼播下种子……漫长的半个月等待,藜麦破土而出,许文义看着娇嫩的幼苗,脸上露出了笑容。
“不管能不能结出果实,能出土就说明有希望。”许文义说,对村干部来说,一味保守原地踏步就是失败,在任几年,就是要看到村庄发展的瓶颈,并想方设法打破这个瓶颈,只有这样,村庄才能发展。
秋天,丰收的季节,四湾村的藜麦试种成功。在收割的日子,老党员许灶应带着群众来帮忙,大家赞叹连连;省农科院的专家带着仪器来测算品质,竖起了大拇指。许文义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水到渠成。第二年、第三年……村里种植藜麦的农户越来越多。然而,问题又来了,丰收后的藜麦给谁卖?
“让群众拿到市场上卖效果不好,一斤一斤零售一天也卖不了多少。”为了解决销售问题,许文义提议成立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出面收购,统一销售。2018年,武山县飞鹏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创立“四湾村藜麦米”品牌,找专业人士设计包装盒,通过朋友圈、微商推广,产品得到市场认可,供不应求。
许文义高兴的,不仅是村上的种植结构转变了,除了小麦、油菜,村民多了一种种植选择,而且,合作社也带来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靠村集体经济收入,村上进一步健全基础实施。许文义说:“现在有很多环境条件类似的村都来学习考察,都想复制‘四湾经验’。而我们也想着要流转更多的土地种植藜麦,进一步改良技术,增加产量。目前这点产量,还不够销呢!”
(天水在线编辑:马文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