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山县融媒体中心5月14日讯(记者 王跟萍 通讯员 周维平)从高而低,不用任何电力,机械抽水,而把深谷中的水引到海拔1912米的高山上,灌溉沿梁1.5万亩的良田,这便是武山东梁渠,它的建成当时被誉为人间奇迹,成为全国引水上山的一面红旗。

(东梁渠全长36.6公里)
位于武山县南河与聂河之间的东梁山,海拔1912米,沿梁坐落23个村庄,近2万人口,有耕地4万亩。是一个严重缺水干旱的地方,解放前地处东梁山中部的柏家山有70余户人家,其中三分之一的人靠讨饭过日子。人畜饮水难,吃水贵水油。群众吃水要到两公里外的山下挑,千百年来流传着“穷北山,富南山,苦熬不过东梁山,担水磨面要下山,有女不嫁柏家山”的民谣。

(东梁渠修建期间,跨越二十四条深沟,攻开八处悬崖峭壁,绕山修渠36.6公里。图为东梁渠涵洞)
为使东梁群众早日摆脱干旱威胁,武山县委响应省委和地委“消灭旱川,引水上山”“兴修水利”的号召,动员全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于1956年2月在干旱缺水的东梁山上建设东梁渠。在没有经验,缺少技术资料参考的情况下,智慧勤劳的武山人民提出“让高山低头、河水让路”建设口号,采用草皮裹石头堵流沙,柳条编筐装石头过滤泥土等“土办法”,攻克勘测设计及施工中遇到的滑坡、渗漏、流沙、坍塌等建设难题。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没有专业设计师、没有钢筋混凝土的情况下,集中二十三个木工,横空架设了高23米、宽22米的黑沟大渡槽。跨越二十四条深沟,攻开凶儿崖、长虫山、烂泥湾、鞍子山等八处共100多米的悬崖峭壁,整个工程绕山36.6公里。共建设渡槽1座,涵洞21处,渡洪桥18座,退水坡8处,跌水63座,防洪闸1处,蓄水塘75个,水窖90个。硬是将从海拔1912米的温泉乡石家磨把聂河之水引上山,经温泉乡、洛门镇、甘谷县盘安镇至海拔1380米的洛门旱坪村。工程建成后,东梁水在高山上蜿蜒飞渡,让沿途1.5万亩山旱地变成水浇地,为合理利用水资源,灌区群众因地制宜,创造了“长藤结瓜”、“白马分鬃”等山地灌溉经验。

(建设初期,刻凿在东梁渠渠首石崖上的“高山低头 河水让路”八个楷书大字)
1956年3月份动工兴建,1957年6月建成,历时一年三个月,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甘肃省最早建成的引水上山工程,被时任国家水利部副部长的何基沣称为“全国引水上山的典范”,被树为全国引水上山、农田水利建设的一面旗帜。

东梁渠建成当时轰动国内外,来武山东梁渠参观学习的全国各地来人士络绎不绝。1956年秋,林业部副部长惠中权、水利部副部长何基沣到东梁渠视察。1957年秋,中央召开全国水利建设会议。东梁渠引水上山工程作为典型在会上进行了分享,与会代表观看了“东梁渠模型”,会议集中讨论了武山东梁渠水利建设的成功经验。1958年9月,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等中央领导曾亲临武山视察东梁渠建设工作,前苏联、朝鲜、波兰、新西兰等国也派专家对东梁渠的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并给予了高度评价。1958年9月,全国第三次水土保持工作会议在武山县召开。会期15天。来自全国25个省、市党政负责人,水土保持部门负责人、专家(其中包括苏联专家),共447人参加。会议明确提出,“东梁渠引水上山是整个西北解决干旱的方向,武山人民改造大自然的雄心壮志值得全国人民学习”。后来闻名全国的河南林县红旗渠水利工程,也都是在东梁渠的启发下兴建的。
1959年2月,东梁渠获得“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1959年,武山县东梁渠工程总设计师李华评为全国群英会水利英模,在北京出席“建国十周年”观礼会,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接见。

(东梁渠蓄水池,丰水期蓄水、枯水期灌溉)
在当时技术落后、材料缺乏的艰难条件下,武山东梁渠建设者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形成“不畏艰险、敢于创造”的武山“东梁渠精神,迄今,武山水利职工把东梁渠作为行业精神代代相传。如今60多年过去了,当年建设者开凿在东梁渠渠首石崖上“高山低头 河水让路”的八个楷书依然醒目。“东梁渠精神”作为一种无形宝贵财富、精神支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武山水利人为水放歌,为之而努力。

(儿子陶国岱接替父亲从1959年开始巡渠护渠至1986年)
时任技术员的陶五成在修建东梁渠时创建了石头、草皮干切渠道的办法,解决渠道渗漏问题。工程建成后,他从1959年开始巡渠护渠至1986年,儿子陶国岱接替父亲工作继续在东梁渠从事巡渠、维修等工作。

(2015年,东梁渠维修改造)
历届武山县委县政府也将东梁渠的维修放列入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先后8次投入建设资金对东梁渠进行维修改造,修建水窖、恢复蓄水池、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时下的东梁山何家湾灌区,当技术人员打开闸阀的瞬间,布设在田间的旋转式喷头水雾喷涌而出,像细雨一样均匀的撒向地面作物,同时还可以根据需要控制喷洒水量。东梁灌区昔日被撂荒的2500多亩土地通过流转,成立了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起了日光温室种植反季节蔬菜种植基地、优质果品基地。

如今的东梁渠灌区内每年可新增粮食300多吨,蔬菜瓜果350多吨。东梁渠涵养区空气湿度增大,植被覆盖率增加,生态环境得到很好地改善。
(天水在线编辑: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