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山县融媒体中心5月18日讯(记者 颉宏斌 杨同庆 实习生 刘斌)在部队他是一名优秀的“士官”,回乡创业他是一名勤奋的“牛倌”。“士官”干完干“牛倌”,退役返乡的武山县滩歌镇新城村村民陈育红转变角色,自主创业,扎根家乡3年后,成立滩歌新城种养殖合作社,积极发展特色养殖产,助力脱贫攻坚,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乡亲脱贫增收,成为当地退伍军人创富带富的一面旗帜。

今年31岁的陈育红,18岁从戎参军,励志报国,在部队摸爬滚打,一干就是13年,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优秀的三级士官。2018年,陈育红脱下心爱的军装退役,带着妻子儿女回乡创业。

陈育红的家乡在滩歌镇新城村,地处林区边缘,依山傍水,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当地的群众有着悠久的养牛传统。聪明的陈育红回到家乡的第一天就看到了发展养牛的巨大潜力和商机,他立即找到镇畜牧站争取政策支持,得到镇畜牧站技术人员的大力支持,坚定了他创业发展养殖的决心。军人的干练作风让他说干就干,在县畜牧站支持和指导下,他的滩歌新城种养殖合作社三个月就建成挂牌,贮栏养牛,半年就小有规模。“士官”变“牛倌”,军人变商人,陈育红成了家乡的传奇人物。

通过一年多的贮栏养牛,陈育红很快就适应了社会角色的转变。他在努力壮大合作社的基础上,通过“合作社出资、贫困户代养、育肥牛折价回收”的办法,在解决了合作社牛栏紧张问题的同时,大幅度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形成了“合作社+贫困户”共同发展的新模式,取得了合作社和贫困户合作共赢的良好效果。

目前滩歌新城种养殖合作社养牛场贮栏超过40头,贫困户代养20多头,年出栏30头左右,毛收入近40万,贫困户代养年增收4000元。通过养牛陈育红不仅为自己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创业之路,还带动了贫困乡亲脱贫致富,成为当地带富的典型,为滩歌镇乃至全县退伍军人回乡创业树立了一杆鲜亮的旗帜。

已小有成就的陈育红并不满足当前的规模,他告诉记者,新城村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前有滩歌古镇,后有卧牛山森林公园,四季游客不断,发展乡村旅游前景可观。现在,他又开始钻研学习农家乐经营模式,积极争取镇政府的支持,响应农村三变改革,通过土地流转,拓宽种养殖,延伸产业链,开办农家乐,努力把新城种养殖合作社打造成集养殖、种植和休闲农业为一体的新型农村致富带富经济体,为整村致富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天水在线编辑:马文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