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武山>>正文
武山县着力解决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图)
(2019/5/1 15:52:32)  来源:武山县融媒体中心  打印本页

  近年来,武山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及“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紧盯“两不愁、三保障”扶贫标准,坚持从严从实,聚焦重点难点,落细落小政策,确保中央和省、市脱贫攻坚各项部署要求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一)实现“两不愁”方面:

  一是贫困群众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按照“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畜则畜、宜游则游”的产业发展思路,扶持贫困群众因地制宜发展蔬菜、中药材、养殖、林果、劳务、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多元富民产业,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均稳定超过3500元,2018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017.2元,增速高于全省平均增速。扶持发展豆角为主的高原夏菜。从2016年开始,县财政连续3年每年投入1000万元奖补资金,扶持群众每年种植豆角5万亩,适宜区域贫困户户均种植达到2亩以上,武山豆角远销北京、哈尔滨、沈阳、郑州、新疆等20多个省市,地头最高收购价每公斤10元,带动种植群众增收3000元以上,豆角成为武山种植区域最广、面积最大的高原夏菜。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产业。蔬菜产业方面,着力在提升产品质量、强化品牌培育、拓展营销渠道等方面下功夫,2018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9.7万亩,总产量125万吨,产值23.5亿元。中药材产业方面,县财政每年列支400万元,扶持贫困群众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2018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产值超过2亿元。林果产业方面,县财政每年投入奖补资金100万元,扶持贫困群众发展苹果、核桃、花椒、大樱桃等特色果品,全县优质果园面积达到10万亩。引进陕西海升公司建成了洛门牟坪现代农业苹果矮化密植示范园,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将集体资产、土地经营权、技术技艺入股园区,获得了分红收益。养殖产业方面,每年县财政投入奖补资金100万元,扶持贫困群众发展养殖产业,打响了冷水鱼、黑毛猪、生态鸡、土蜂蜜等特色品牌。五年累计投入1.68亿元,扶持5000户贫困群众通过畜牧养殖稳定增收。坚持不懈抓劳务促就业。我县始终坚持把劳务作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累计建立劳务基地500多个,培训劳动力4.19万人次,培育了“鲁班建筑工”“宁远保安”“线娘拾花工”等劳务品牌,每年输转10万人次以上,年均创收18亿元以上。支持创办扶贫车间25个,带动10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在344个行政村设置服务性岗位2217名,年人均报酬8000和12000元,贫困群众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抢抓被列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县的有利机遇,积极探索创新旅游带贫模式,建设了南部乡镇油菜花海观光基地,全县建成农家乐243户,发展旅游专业村15个。2018年,全县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70.38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4224万元,带动贫困群众户均增收3000元,让贫困农户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尝到了“甜头”。创新举措拓宽增收渠道。2018年,我县多渠道筹措资金,建成了总投资2.04亿元、总装机23.7兆瓦的光伏扶贫项目,并实现并网发电,带动3615户贫困群众户均增收3000元,156个贫困村每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在全省创新推出了水果玉米种植异地产业扶贫项目,采取“贫困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的模式,带动2000名入股群众增收4000元。大力开展电商扶贫,建成了县电子商务创业园、电商服务中心、15个乡镇电商服务站和325个村级电商服务点,创建了陇上农庄、莹豪玉器等一批电商品牌,开辟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投入产业扶贫资金5598万元,入股16家龙头企业和3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以“龙头企业+村集体+贫困户”或“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的带贫模式,建立农户与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5060户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在61个贫困村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71家,实现了贫困村2个以上合作社全覆盖。

 
 

  二是推动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五年来累计投入资金3.64亿元,完成人饮工程156处,铺设供水管道2.8万公里,解决了全县334个行政村1053个自然村8.93万户39.9万人(其中贫困户2.29万户、10.47万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供水覆盖率和保障率分别达到100%和95%。县财政落实维修养护运行经费410万元、水质检测中心运行经费20万元,聘请村级水管员489名,确保饮水工程维修养护和安全稳定运行。

  三是兜底保障政策全面落实。建立健全了农村特殊困难群众关爱保障长效机制,6289户2610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低保。稳步提高各类保障标准,农村一、二类低保对象年补助水平分别提高到3270元和3480元,实现与扶贫脱贫线“两线合一”;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集中、分散供养年人均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6830元和5576元。五年累计发放各类救助金近6亿元,实现了社会救助制度与脱贫攻坚政策的有效衔接,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有效发挥了低保的兜底保障作用。

  (二)“三保障”政策落实方面:

 

  一是义务教育保障情况。大力实施教育扶贫,2018年,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3.68%;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7.1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2.56%,贫困家庭适龄学生无因贫失学辍学。2013年以来,县上无偿划拨教育用地306亩,累计投入资金6.07亿元,实施334所学校“全面改薄”项目,新建校舍19万平方米,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D级危房全部消除。投资2359万元,新建村级幼儿园167个,1500人以上的行政村和有需求贫困村幼儿园实现全覆盖。积极争取招聘教师1381名,选派83名教师赴边远山区学校支教,累计培训教师3.9万多人次,为12902名乡村教师落实了生活补助金,为278名代课教师购买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连续6年提高代课教师工资标准。精准落实教育惠民政策,累计落实各类资助补助资金3.3亿元,有效解决了学生上学的实际困难。

 

  二是基本医疗保障情况。全面落实健康扶贫政策,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参加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县建档立卡贫困群众都能享受到“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报带来的便利。2018年全县基本医保参保率为97.8%,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达100%。组建健康签约团队9536个,签约24.8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签约12.5万人,签约覆盖率99.86%。特殊困难群众患病住院治疗,依次通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政策程序报销,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有效解决。

 
 

  三是住房安全保障情况。农村危房改造方面,累计争取补助资金14793.5万元,改造危房10480户,投入5300万元对853户无能力建房的特殊困难群众政府兜底建房,全县农村C、D级危房全部消除。易地扶贫搬迁方面,按照“一年完成建设,两年实现搬迁,三年基本脱贫”的目标,严把建房面积红线,严禁搬迁户举债搬迁,“十三五”期间共组织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1465户7155人,全部为集中安置(其中,进城进镇安置1167户5812人)。截至目前,搬迁入住1389户6745人,2018年新建的76户410人今年6月底搬迁入住。编制了《武山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筹资3000万元用于搬迁群众后续产业发展,引导帮助搬迁群众自主创业、落实服务性岗位、“扶贫车间”务工、参与小区物业管理等实现稳定就业,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三)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改善方面:

  坚持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在深入摸底的基础上,对全县贫困村基础设施需求列出清单,建立台账,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建成980公里通行政村硬化路,硬化率名列全省第二,在全省率先实现通行政村水泥路全覆盖;县财政自筹资金4061万元砂化通自然村道路736公里。自然村通动力电、村级综合服务中心、贫困村标准化村卫生室、4G网络等实现全覆盖。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加快推进“厕所改革”和全域无垃圾治理,全面落实“河长制”“路长制”责任,改造卫生厕所1300个,硬化村内巷道,拆除塌房烂院和危旧墙体,开展村庄绿化,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天水在线编辑:陶静)

摄影相关图片
秦安桃花园上演《我和我的祖国》 震撼航拍!凤山披绿换新颜(图) “热爱家乡 奉献天水”人才专访( 天水花会次第“绽放”(图) 秦安县举办百名新人集体婚纱摄影 秦安桃花会正式开园(图) 烟铺樱桃花会掠影(图) 藉河风情线,花开十里(图) 烟铺万亩樱桃花开成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