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武山>>正文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武山:蔬菜产业经风历雨铸辉煌(图)
(2018/12/26 16:03:01)  来源:武山县信息中心  打印本页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蔬菜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已成为武山富民强县的一大支柱产业。目前,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9.7万亩,(贫困户种植2.19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1.36万亩(日光温室0.3万亩,塑料大棚11.06万亩),露地蔬菜22.54万亩(含地膜早洋芋5万亩),山区旱作蔬菜5.8万亩(其中正茬3.9万亩,复种1.9万亩),总产量125万吨,总产值23.5亿元,蔬菜生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全县蔬菜主要生产豆角、辣椒、蒜苗、莴笋、韭菜、黄瓜、西红柿、水萝卜、茄子、甘蓝和樱桃番茄、彩椒曼迪、美丽西瓜、金剑西葫芦、食用菌等名特优产品三十多个种类。蔬菜产业已形成种植区域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基地产销一体化、市场流通信息化的产业格局。

  武山县具有丰富的光、热、水和土地资源,蔬菜种植历史悠久,可以概括为三大飞跃和四个阶段。其中三大飞跃指的是,一是上世纪70年代初期地膜覆盖应用于韭菜生产,比露地栽培提早一月上市,产量提高20%以上;二是从1978年开始引进了塑料大棚生产,使韭菜上市进一步提前,效益明显提高;三是从1985年以后,多层覆盖的应用,实现了蔬菜的周年生产供应。四个阶段指的是,武山蔬菜经历了露地菜生产、普通塑料大棚发展、日光温室示范园区建设和现在的设施大棚提升改造、蔬菜品牌建设四个阶段。

  围绕建设全国无公害蔬菜基地和西北蔬菜强县的目标,武山县按照“突出高效种植、发展订单农业、立足质量品牌,打开南北通道、加快精深加工”的发展思路和“东上档次、西上规模、西移南进、上山进沟”的发展战略,蔬菜产业布局已由原来的渭河六乡镇转变为“一园一区四片两带”。全县塑料大棚种植区域由1991年渭河流域6乡镇扩大到15个乡镇,面积由1.52万亩发展到11.36万亩;日光温室由1991年2亩发展到3000亩。种植区域由渭河川道地区向渭河支流的四河流域和北部浅山干旱地带、南部高海拔地带推进。栽培技术上由原来单一粗放种植向一村一品及各具特色的间套复种等高效种植模式发展。推广配套了“双减”、多层覆盖、绿色防控等技术的钢架大棚改造建设,使蔬菜栽培逐步向高产、优质、高效、安全方向发展。到现在,城关、洛门、马力、滩歌、四门、鸳鸯、高楼等乡镇已形成了较为规范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四门、咀头、高楼、沿安、榆盘、桦林、龙台、温泉等乡镇已形成了较为规范的高原夏菜生产基地。截止2018年12月底,全县建成了桦林镇寨子村、四门镇松树村等15个集中连片豆角示范基地,建成了咀头咀儿、高楼吴坪等5个集中连片辣椒示范基地,建成了胡萝卜、洋葱、韭菜、茄果类精细蔬菜、瓜类等11个无公害蔬菜基地。

  建设蔬菜深加工基地,是武山县的新举措。该县支持鼓励民间投资建厂,已建成青露果蔬、金陇公司等4家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和川鑫香、厚德记等132家蔬菜专业合作社。不断完善冷链流通体系,现阶段已有冷库12000吨,其中中型冷库3个10000吨,小型冷库2000吨,重点推进5万吨冷链物流、金鑫万吨冷链物流等一批企业的建设进程,开展冷链标准化示范和蔬菜产地预冷工程,推动蔬菜质量分级、采后处理、包装配送等标准体系建设。通过“三变”改革,着力培育和扶持壮大青露果蔬、金鑫物流、森源果蔬、金陇公司等一批蔬菜加工、冷藏、物流企业,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积极开展蔬菜深加工和商品处理,发展高端蔬菜产品,在净菜包装、冷冻保鲜、腌制脱水、蔬菜汁粉、蔬菜饮料等方面不断突破,加快推动蔬菜生产与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延长产业链条,增加经济效益,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综合竞争力。

  该县巩固发展以国家级洛门蔬菜批发市场为龙头、乡镇农贸市场为中心、微型产地市场为依托的市场网络,不断强化与其他定点市场间的交流,吸引更多客商前来交易,逐步把武山建设成为陇东南蔬菜集散中心,继续完善蔬菜检测、分选、初加工、冷藏、配送等功能,产品销售陕西、湖南、香港等24个省市,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入俄罗斯、欧盟、东南亚、西亚等国际市场,拓展经贸合作广度和深度;提高营销队伍整体素质,通过全县经纪人培训等集中培训活动,打造一支优质服务、精通业务、作风过硬的经纪人队伍,为精准营销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人才支撑,构建蔬菜信息共享平台,搭建菜农和经纪人连接的桥梁,营造公平自由的市场环境;实施“农超对接”,与兰州、西安、郑州等地的大中型超市进行对接,扩大蔬菜销售的覆盖面和销售半径,形成链接城乡、资源共享的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

  全县蔬菜产业紧紧围绕建设无公害绿色蔬菜基地和争创全国无公害蔬菜基地示范县开展工作。为了让“武山蔬菜”的品牌能够真正叫响,武山县多次邀请国家、省、市专家到武山培训辅导,对我们的产业进行会诊开方,联合进行技术攻关、解决无公害生产的难题。同时,还走出去开阔眼界,学习取经,让“山东的结构、杨陵的模式”在武山开花结果。目前,“武山韭菜”、“武山豆角”、“武山蒜苗”等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了“盘龙韭菜”、“北顺黄瓜”、“高楼辣椒”等25个蔬菜商标,韭菜、番茄、黄瓜等18类蔬菜和30个产品被认定为国家A级绿色食品,武山蔬菜的品牌优势进一步凸显。培育出了四门豆角、马力黄瓜、滩歌西红柿、清池韭菜、南河蒜苗、漳河辣椒等一批享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市场占有率的的蔬菜品牌;着力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结合蔬菜大棚的改造提质增效工程建设,加大力度对一些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示范园区及老菜区进行改造,完善配套,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共新改建钢架大棚2.3万亩以上,推广利用集约化育苗、蔬菜嫁接、平衡施肥、尾菜处理等技术和滴灌、反光膜、太阳能杀虫灯等设备,不断提高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标准化率,推行“两减一增”,努力构建生态循环农业技术体系,使资源利用更加集约高效。

  蔬菜产业大发展,离不开蔬菜科技的示范推广。该县把科技创新作为促进蔬菜增产、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来抓。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新技术试验研究和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先后引进辣椒、黄瓜等蔬菜优良品种400多个,水肥一体化栽培、温室智能控制等新技术30多项,推广钢架大棚、连栋温室、太阳能杀虫灯、自动卷帘机等新设施、新装备20多种。积极与中国农科院、甘肃省农科院、江苏绿港、甘肃农业大学等院校、公司进行交流合作,开展科技攻关、成果转化、技术集成示范和人才培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科技培训和服务,采取专家讲座、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普及科学种菜知识。下派专业技术人员深入蔬菜园区和蔬菜基地,承包技术指导服务,不断提高蔬菜生产科技利用率。

  中央一号文件的春风,给武山的广大菜农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增强了武山农民发展蔬菜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决心。面对新的历史机遇,武山县按照“产业富县、企业强县、市场活县、科教兴县”的发展思路,将进一步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加快蔬菜产业化经营步伐,促进农业兴旺、农村美丽、农民富裕。

(武山县清池村蔬菜研究会原会长崔有恒向张家川农民现场传授第一代蔬菜温棚种植技术)

(省级劳模、甘肃蔬菜大王王义仁试验三层温棚韭菜种植)

(第一代温棚西瓜反季节栽培)

(武山蔬菜产业)

(武山蔬菜产业)

(武山蔬菜产业)

(武山蔬菜产业)

(武山蔬菜产业)

(武山蔬菜产业)

(武山蔬菜产业)

(武山蔬菜产业)

(天水在线编辑:马文洁)

摄影相关图片
烟铺大樱桃开始飘香(图) 天水白娃娃惊艳了一座城(图) 大美天水二十八(图) 王军市长:天水是大美天水,非常 秋天天水,大道黄金(图) 天水网红街走来了一位94岁的老人 因为一条街,火了一座城(图) 天水“黄金大道”走来了一对恋人 天水网红街走来了外国人(图文+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