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武山>>正文
【大福武山】武山县祈福遗迹考究(四)
(2017/6/28 9:43:37)  来源:武山县博物馆  打印本页

武山官寺考释

——浅谈我国古代福寿文化

  武山官寺,原名“寿圣寺”,今称“圣寿寺”。坐落在县城南门内西侧今文物局院内,原建筑规模较大,占地2000多平方米。自北而南,分山门和下、中、上三院。原有天王殿、三官殿、股肱殿、钟楼、鼓楼、燃灯佛殿、十八罗汉堂等建筑。现仅存燃灯佛大殿和东、西两侧的挟屋,1981年公布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明一统志·卷三十五·巩昌府》:“寿圣院,在城内,洪武重建。”清康熙《宁远志·古迹》:“寿圣寺,在城,敕封”。民国李克明编著的《武山县志稿》的寺观一节载:“圣寿寺,在城内”。疑民国《武山县志稿》误载“寿圣寺”为“圣寿寺”。寿圣寺作为历史文化遗存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比较知名的有陕西西安、合阳,山西乡宁、芮城、万荣、阳城,河南商水、太康、中牟,江苏姜堰、宿迁,浙江长兴,广西桂平等地。

  翻检史料,使用“寿圣寺”这一名称始于北宋治平年间,《宋史·仁宗本纪》载:“(三月)辛未,帝崩于福宁殿,遗制皇子即皇帝位,皇后为皇太后,丧服以日易月,山陵制度务从俭约。谥曰神文圣武明孝皇帝,庙号仁宗。十月甲午,葬永昭陵。”《宋史·礼十五》又记载:宋英宗赵曙继位后,在当年八月癸巳,颁布诏书,“英宗以(父亲)仁宗生日(正月三日)为寿圣节”,可见,寿圣节是为悼念宋仁宗而设立的,自然与其生平事迹有关。《逸周书·谥法解·序》云:“谥者,行之迹。”宋仁宗赵祯“天性仁孝宽裕,喜愠不形于色”(见《仁宗本纪》),被谥为“神文圣武明孝皇帝”,其中的“圣”字,依据谥法,“敬宾厚礼曰圣”,是对其生前行事的褒赞,与他的庙号表达的意思是相近的,这应该是“寿圣节”的“圣”字被命名的原因。至于“寿圣节”的“寿”最初本义应为“年纪长”《毛传》:“寿,考也”。《楚辞》屈原《天问》“延年不死,寿何所措”,《说文解字》“同意相授,考老是也”。这都是说“寿”有年老,年长的意思。赵祯享年五十四岁,据《礼记·曲礼》:“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赵祯生年还不能称“老”,怎么能够称“寿”呢?《逸周书·武顺解》,其中称“天道曰祥,地道曰义,人道曰礼。知祥则寿,知义则立,知礼则行。”《尚书·洪范》:“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可见,五福者寿为先,寿而为尊,尊而为贵,贵而为福。宋仁宗赵祯于乾兴元年(1022)即位,在位长达42年,从这个意义上,以“寿”指称赵祯意为其久居皇帝尊位,褒赞他懂天道,有福气。孔子亦云:“智者乐,仁者寿”。这应该是“寿圣节”的“寿”字命名的缘由。今天的武山县城,始建于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看后认为,武山官寺大式木作,双面坡悬山式建筑具有宋代特征,结合清康熙《宁远县志·古迹》“寿圣寺,在城,赦封。”之缘由,武山官寺最迟也应建于北宋晚期。

  元朝君王特别尊奉藏传佛教。元代“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民,犷而好斗,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元史·释老传》)因而政府对佛教加以扶持政策,在本区发展迅速。特别是统治陇右汪世显家族,重视文化,笃信佛教,大兴寺院。汪惟益曾为高僧严大教专门修建宝庆寺,汪德臣建南山寺(即现今陇西县巩昌镇仁寿山南山道观),汪惟永也对宁远(武山)官寺进行了大规模翻修扩建,今燃灯大殿及西侧配殿屋脊、斗拱造型都具有显明的元代特征。元人危素著《说学斋稿》云 :“圣帝明王,守吏致祭;庙宇倾圮,官为修葺”。《元史·祭祀志》:“国有大灾则告庙”。如遇自然灾祸,地方官也要到寺院禳灾祈福。据此,元代该寺依然为政府敕设,接受政府封赐食禄的援助,由国家管理、监督的寺院,香火旺盛。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四年,武山官寺恢复宋代寿圣院称谓(见《大明一统志·卷35·巩昌府》)。明清两代对官寺也曾多次维修,今大殿屋顶构建及后檐铺作和拱眼板均有彩绘和壁画来看,就是明、清时期换补后所作。明、清两代官寺还是县府管理地方佛教事务的僧会司驻地(见康熙《宁远志》)。民国期间官寺被作为粮仓物库,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武山县文化馆、图书馆将其作为图书库房及阅览室使用,2002年后再次成为佛教活动场所,当代著名书法家范文通给官寺题写的“圣寿寺”横匾和“圣迹煌煌白马驮经宁远道,寿光耿耿青灯递影武城山”的板联,现悬挂于主殿正门。

  武山官寺原名“寿圣寺”, 这一称谓与遍及全国各地的寿圣寺一样,都是我国古代儒释文化合流的表现,诠释着丰富的福寿文化理念。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寿、追求福的民族,福寿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每个中国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我国古代祈福的五字箴言认为“五福寿为先”,福和寿经常连在一起,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更是对长寿福祉的一种向往与追求。帝王喜欢被称“万岁”,秦始皇为求长寿不老,曾派方士徐福率500童男童女,东渡入海寻求仙药。唐玄宗还为自己的寿辰,制定了专门的节日“千秋节”,宋太祖的寿辰叫“长春节”,宋仁宗寿辰叫“寿圣节”,到了明清时期,皇帝的诞辰统称“万寿节”。而普通老百姓也希望被称“老寿星”。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秀传统和高尚美德。《孟子·梁惠王上》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后汉书·礼仪志》说:“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哺之糜粥。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 每年秋季,由地方县、道政府调查户口,登记高龄老人,由政府给老人授杖。持杖老人可“行驰道旁道”。严禁擅自征召、系拘、欺殴辱骂持杖老人,如有违犯者(包括官吏),全部“应论弃市”。弃市就是公开执行死刑。

  在中国古代传说和文学典故中有:“南极寿星”、“麻姑献寿”、“八仙祝寿”、“蟠桃赴会”等家喻户晓。甲骨文中“寿”字为“龟”的样子,曹操的名诗也说:“神龟虽寿,犹有竞时……养怡之福,可得永年。”盛赞龟为长寿福瑞之物。金文中寿字傍边一个口表示酒杯,《诗经·幽风》云:“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可见,献酒与祝寿有关。《诗经·小雅》的末章:“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描述的是一种祝颂长寿和祈佑幸福平安的形象。

  在中国古代福寿文化中以梅、桃、菊、松、柏、鹤、绶带、锦鸡等象征长寿、福瑞吉祥,以寿物崇拜,以柏谐百,以竹谐祝,以鹤谐贺,创作的“千寿图”、“百寿图”、“祝寿图”、“贺寿图”,给人以健康长寿幸福的享受。在中国民间千百年来被推崇具有长生不老神奇本领的各路仙人、吉祥物像,构成了中国人祈福求祥、盼望自己寿运长久的一幅美丽神奇的景观。(武山县博物馆  裴应东)

摄影相关图片
天水在线走进澄源巷(图) 天水在线赴杭州阿里巴巴总部参观 天水藉河红桥段开始蓄水(组图) 天水在线航拍玉泉观(图) 《桃李梅》在长春精彩上演(图) 宝兰客专天水南站(图) 天水高考第一天掠影(图) 天水在线航拍东岔站(图) 天水人的夏天从一碗锅鲰(面鱼)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