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武山>>正文
中国网网媒中国:甘肃武山天然好菜的富民之路(图)
(2017/5/28 19:24:52)  来源:武山县信息中心  打印本页

  初夏的武山大地,一排排的塑料大棚鳞次栉比、排列整齐,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熠熠生辉,金黄的油菜花、银色的塑料大棚和绿油油的蔬菜交织在一起,绘成了一幅色彩斑斓、欣欣向荣的绚丽画卷,展示着中国蔬菜之乡的发展新貌,承载着全面小康的希望和梦想。

  武山丰富的水资源和适宜的气候环境,为蔬菜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更给种植绿色无污染高原夏菜的天然之地。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加快推进,武山正逐步从内陆地区变为我国向西开放的新前沿,以蔬菜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其绿色、科技为特色的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使武山蔬菜远销俄罗斯、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赢得了“武山蔬菜、天然好菜”的美誉。

  从上世纪70年代起, 塑料大棚在武山大地掀起了一场白色革命,经过40多年的升级换代、提质增效,武山设施蔬菜的种植规模迅速扩大,特别是近年来,该县坚持把蔬菜产业作为县域首位产业来统筹推动,不断夯实产业基础、增加科技投入、延长产业链条、完善购销网络,形成了“一园一区四片两带”的发展格局,逐步使武山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国韭菜之乡”、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县、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县、全国首批设施蔬菜标准园创建县、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和全省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

  绿色理念打造品牌优势

  近年来,该县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色发展的新理念新战略新部署贯彻于蔬菜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推行标准化和无公害生产,制定了韭菜等14个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全面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和检农药、检化肥“双检”项目,推进蔬菜尾菜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示范工程。加大产地环境保护和农产品安全检测,在全省率先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成为全省第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武山蔬菜真正成为绿色蔬菜、放心好菜。

  在国家级设施蔬菜标准园清池村韭菜生产基地,他们通过大胆创新,探索总结出的塑料大棚多层覆盖、韭根腐熟还田、间作套种等绿色循环生产模式,实现了韭菜生产零化肥零农药,成为韭菜绿色生产的典范,为全国的韭菜安全生产树起了标杆。

  “武山韭菜”、“武山蒜苗”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韭菜、莴笋、蒜苗等18类蔬菜27个产品被认证为国家A级绿色食品,“瑞德园”蔬菜商标被评为甘肃省著名商标,培育出了北顺黄瓜、黑池殿西红柿、南河蒜苗、漳河辣椒等一大批享誉盛名的蔬菜品牌。

  科技引领提升产品质量

  武山县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要求,借助科技这只手,加强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和新技术推广。引进蔬菜优良品种400多个(其中航天培育新品种8个)、新技术185项,广泛使用了营养钵育苗、蔬菜嫁接、平衡施肥等技术和滴灌、反光膜等设备。积极推广应用“物联网”、遥感等先进信息技术,促进管理的智能化、营销的网络化和生产环节的标准化。加强科技培训和服务,采取专家讲座、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有效提高了菜农的种植技术和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

  在全省一流的武山县蔬菜科技示范园,这里综合运用展示了水肥一体化、大蒜素配方喷施、作物分段施肥、二氧化碳施肥、太阳能杀虫、振动式授粉等22项高新种植技术和椰糠条基质栽培、水培、有机生态型栽培等16种栽培模式,累计引进番茄、辣椒、黄瓜、叶菜等13类蔬菜品种96个,筛选推广了适宜当地种植优良品种29个,推广面积达到5万亩。育苗6500多万株,为贫困群众无偿提供300多万株。针对贫困群众和基层干部举办培训班61期,培训4300多人次,逐渐成为全县蔬菜产业集聚的先行区、新型经营主体孵化的实验区和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的示范区。

  他们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发展理念,多次邀请杜永臣、李宝聚、谢丙炎等国内知名专家来武山“传经送宝”,聘请国家现代大宗蔬菜首席专家杜永臣为“武山蔬菜产业发展科技顾问”;加强与中国园艺学会、省农科院、甘肃农大等科技院校的交流合作,不断将先进的技术引进来,进一步提升了蔬菜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严格实行乡镇领导和科技人员包抓蔬菜园区的行政、技术双轨承包责任制,下派科技特派员深入19个蔬菜园区和120个蔬菜专业村,承包技术指导服务,设立奖励基金,重奖蔬菜推广技术人员。

  通过完善科技支撑,强化基地带动,武山充分发挥一园引领、多园辐射的优势,在全县先后建成了渭河川道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城关清池、马力北顺等7个农业部设施蔬菜标准园,及洛门孟庄等13个市级科学发展示范点,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强力促进蔬菜产业提质增效。

  健全网络促进产销两旺

  近年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为武山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该县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加强与中西亚及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金陇、绿源等龙头企业与俄罗斯亚郭德玛拉吉特有限责任公司、韩国海民流通等国外企业建立了长期贸易合作关系,通过速冻、脱水等深加工技术,将武山蔬菜产品远销俄罗斯、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260多万美元。

  为满足快速发展的蔬菜交易需求,该县建成了以洛门蔬菜批发市场为龙头、乡镇农贸市场为中心、产地市场为基础的蔬菜产销网络,全县各类蔬菜市场达126个。新建的洛门蔬菜批发市场占地200亩,集集散交易区、贮藏保鲜区、特色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名优特产系列品牌设计和市场开发中心于一体,成为功能齐全、档次一流的现代化国家级蔬菜物流园区,并培育打造了陇上农庄等一批电子商务企业。大力推行农超对接、电子商务、定点直销等销售模式,形成了蔬菜贮存、加工、包装、运销一体化、“天网”“地网”相结合的营销体系,促进了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武山县还重视培育运销组织,发展蔬菜经销组织130多个,形成“万人种蔬菜,千人搞运销,百人跑市场”的产销格局,蔬菜远销北京、广东等24个省、市及东南亚等地区。

  为进一步健全蔬菜的产供销一条龙产业链,该县积极打造自主展示展销平台,成功举办了4届中国天水?武山蔬菜博览会,以蔬菜为媒,为蔬菜科技推广、展示展销、合作交流搭建了广阔平台,进一步提高了武山蔬菜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让“武山蔬菜”这张名片走俏全国乃至海外。

  产业富民助推小康进程

  发展蔬菜产业是实现富民增收、保障有效供给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力抓手,该县不断加大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持续推动蔬菜产业发展,使之成为全县脱贫攻坚的强劲动力。

  在渭河川道区,大力实施蔬菜大棚改造提升工程,坚持把项目和资金重点向蔬菜种植主产区倾斜,协调金融机构积极为种菜群众提供富民产业贷款,并广泛动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蔬菜大棚改造提升。2015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新改建钢架大棚1.2万亩,配套建设产业路80公里,衬砌灌渠150公里。看到昔日低矮破旧的竹木大棚变成了崭新锃亮的钢架大棚,往日泥泞的田间道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农业机械化、现代化一步步变成了现实,农民的心头乐开了花,广大群众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

  在浅山区及半干旱山区,县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大力推广“菜—粮—油”两年三熟高效种植模式,扶持贫困群众发展豆角种植,让原来只种粮食的群众也尝到了种菜的“甜头”,为山区贫困群众开创了一条致富通道。2016年,全县推广种植架豆4万亩,总产值达2亿多元,人均增收2100元以上,豆角已成为贫困群众增收最快的产业之一,小豆角托起了脱贫致富小康梦。今年,县财政又拿出1300万元,继续扶持贫困群众发展架豆种植,我们离小康的目标越来越近了……

  通过大力培育和扶持,全县形成了多品种布局、各类型齐抓、高中低档并举、特色优质并重,“川区发展设施蔬菜、山区发展高原夏菜”的产业布局。至目前,全县蔬菜种植面积39万亩,产量122万吨,产值达到22.5亿元,蔬菜真正成为富民增收的首位产业。

  发展赢得机遇、合作实现共享,一届又一届的武山蔬菜博览会,对提升蔬菜品牌、推进产业融合、增进合作交流,展示武山形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力地促进蔬菜产业转型升级,壮大县域经济,加快了脱贫攻坚和小康建设步伐。未来,武山将加快推进蔬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全面实施科技引领、园区带动、质量提升、品牌创建、市场营销五大工程,进一步打响武山蔬菜品牌,努力打造全国蔬菜产业强县,奋力谱写幸福美好小康武山的崭新篇章。(张弘彦)

甘肃武山天然好菜的富民之路

甘肃武山天然好菜的富民之路

甘肃武山天然好菜的富民之路

甘肃武山天然好菜的富民之路

甘肃武山天然好菜的富民之路

摄影相关图片
秦州区华岐镇油用牡丹种植基地(图 烟铺大樱桃果农微信直销二维码 武山县龙台油菜花海(图) 龙台油菜花海观光采风活动全面启 张家川马河村现代果业示范园区(图 清水十万株牡丹竞相绽放(图) 天水在线小编为清水草莓代言(图) 武山油菜花田媲美婺源(图) 滩歌大地油菜花田,美翻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