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顺冬暖棚)
上世纪90 年代初,我县引进和推广了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冬暖棚”),先在广武坡以东多点试验,然后逐步推广。这是继80 年代大面积推广塑料大棚种植蔬菜后,我县蔬菜种植技术的又一次大突破。这两次大突破促使武山蔬菜生产由自给型向商品型转变,以大路菜为主向精细菜升级的转变。从而,改变了我县只生产韭菜、白菜、蒜苗、胡萝卜、洋葱等大路菜,和一年只收一季的历史,形成了商品蔬菜“淡季不淡,旺季不烂,品种齐全,四季有鲜”。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冬暖棚”面积的不断扩大,在全县范围内出现了一批有规模、有品位、产销一体化的专业村。蔬菜作为武山的 “名片”,逐步在甘肃乃至西北叫响,成为县上的一项支柱产业和农村奔小康的主要途径。
一、从寿光引进新技术
1991 年12 月,县上派出农业、扶贫办、科技等部门技术人员及个别种菜能手赴兰州七里河区、雁滩、省农科院考察工厂化育苗和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受其启发,县委、县政府决定由副县长张如一带队,组织扶贫办、经作站、科委、蔬菜公司、洛门镇的负责人、科级干部以及东顺、洛门、郭槐等乡(镇)的种菜能手共计19 人,于1991 年12 月29 日至1992 年1 月11 日赴山东寿光考察学习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冬暖棚”)。经过十多天的考察,一致认为寿光县1989 年从辽宁引进“冬暖棚”后,两、三年时间就使寿光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基地蔬菜集散地及信息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推广。联系我县的实际,认为我县自然条件和生产基础大体相似。我县虽然海拔较高,但山大沟深,川道地区形成“小气候”,极端最低气温比寿光县高3—5 度。11 月到次年二月份日照比寿光多70 个小时,且风较小,水资源比较丰富。特别是80年代初期,农村实行联产承包经营后,群众自主经营的积极性极大地推动了渭河川道地区的蔬菜商品生产。1991 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3.6 万亩,产量1.2亿公斤,产值3400 万元,其中塑料大棚1.5 万亩,占40% 以上,蔬菜商品率达80% 以上。出现了一批有规模、有特色的蔬菜产销专业村。为推广“冬暧棚”奠定了基础。
考察组回县后,向县委、县政府作了详细汇报。县上领导高度重视,以【1992】第23 号文件印发了《赴山东寿光考察蔬菜生产的情况汇报》,明确表态同意考察组的想法和建议,提出要借鉴和引进寿光的先进技术,在典型示范的基础上全面推广,力争把我县蔬菜生产再上一个新台阶。要求乡(镇)及县直各部门遵照执行。

(冬暖棚)
二、“双轨”责任制加快“冬暖棚”的发展
为了推广“冬暖棚”,县上成立了行政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
行政领导小组由副县长张如一任组长,副县长魏来全、农委主任宋满来、农牧局长王怀礼、科委主任令守义、科协主席包文生、商业局长王平安任副组长。成员有农行、扶贫办、蔬菜办、乡企局、蔬菜公司的负责人,以及山丹、城关、东顺、洛门、龙泉、郭槐有建棚任务的乡(镇)乡长和有关村的支部书记、村长。
技术指导小组请市农科所高级农艺师牛尔卓任顾问,县农牧局助理农艺师杨盛平任组长,助理农艺师骆育喜、科委干部令录民、科协干部焦六十二任副组长,组员为县、乡两级农业技术员。
行政领导小组的职责是落实面积、组织培训、筹集资金、调配物资、督促检查。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全面技术指导,编印技术辅导材料,搞好技术培训和种子、农药等物资供应。
各项服务工作,都确定由部门具体负责。例如扶贫办、农行负责资金筹集、调配和落实;乡企局负责水泥支柱、竹竿、铁丝、草帘、拉绳等物资供应;科委、科协负责无滴膜供应;经作站负责种子、农药、营养钵的供应。技术承包由农牧局的经作站负责。为了使建棚工作真正落实到村、到地块,县上还确定农牧局负责山丹、东顺两乡,抽调专人负责东顺韦家庄、下街子,山丹周庄、刘庄四个示范点;科委负责洛门、郭槐两乡(镇),抽调专人负责洛门孟家庄、大柳树村、西街和郭槐赵家碾四个示范点;科协负责城关、龙泉两乡(镇),抽调专人负责龙泉马村、石坪,城关韩川三个示范点。
当年,正值全县进行土地“小调整”,即对80 年代初承包到户的土地,因家庭成员发生重大变化,出现差异太大,十分不公,县上决定采取“削尖填沟”的办法,进行小范围调整,颁发“使用证”。在调整过程中,要求各村都要按标准留足机动地,并且尽量集中连片,以便发展“冬暖棚”。
结合土地“小调整”,县上制定了建设“冬暖棚”的七条优惠条件:1. 凡建设“冬暖棚”的耕地,三年内不缴纳农林特产税;2. 列为“冬暖棚”示范区的机动地,必须优先承包给建棚户;3. 为“冬暖棚”提供菜苗的育苗户,由经作站无偿提供塑料育苗袋;4. 建棚示范户,如需贷款建棚时,全部贴息;5.“冬暖棚”示范户所需农药由经作站无偿提供;6.“冬暖棚”连片20 亩以上的地方,县上支援小型喷灌机一台,作为集体财产,专人管理,用于“冬暖棚”的冬季灌水;7. 建设“冬暖棚”的农户,乡(镇)给每户解决100 公斤供应粮指标,作为建棚时的生活补贴。上述优惠政策所需资金,由县财政从市政府下拨我县发展蔬菜生产的专项资金中列支。县上拨出105万元贴息贷款扶持建棚。
根据测算,当时建设12×60(m)的“冬暖棚”约需8000 元,其中材料费7610 元,投工76 个,折合300 元。一般情况下,都是县上扶持5000 元,自筹3000 元。县上要求第一批建棚工作必须在当年9 月初完成。

三、严格把关,规范建棚
高效节能日光温室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兴起的且有中国特色的蔬菜保护地生产方式。这项技术的应用,使得我国北纬32 - 43 度地域内,在隆冬季节不加温的条件下,生产出了黄瓜、西葫芦、番茄、辣椒等蔬菜。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特点。1991 年县经作站在省农业厅、县科委的支持下,由杨盛平同志主持,在城关何家沟建立了一个小棚作试验,取得了第一手材料。
这次从山东引进推广过程中,因地制宜地对寿光的棚型做了适当改进。提出了我县“冬暖棚”建造“技术方案”,要求棚地要选择地势开阔、土地肥沃、排灌方便的地方。面积应在0.5 亩以上,座北向南,按指北针方向偏西或偏东5-10 度角内。温室之间距离至少4 米,以防相互遮荫。墙体厚度0.8 - 1 米,后墙高2 米,钢筋骨架,水泥立柱,棚膜采用无滴防尘膜,草帘用稻草打成,长8米,宽1.2 米,厚5 厘米。按技术要求,由经作站指导,在东顺韦庄村建立了样板棚。7 月26 日县委、县政府在韦家庄村召开了现场会,参加会议的有县上四大组织领导,城关、洛门、东顺、山丹、龙泉、郭槐等六乡(镇)主要领导,建冬暧棚村的书记或村主任,部分农民代表和分片包干的技术干部计100 余人。
会上印发了技术资料,由技术干部讲解,各地代表发了言,县上领导通报了建棚进展情况,肯定了成绩,提出了不足和应注意的问题。
八、九两月是建棚的关键时期。行政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的成员,深入村组分片进行现场指导,严格把关。建棚时必须由技术员用经纬仪测定准确的方位,然后严格按照方案施工。从建棚到种植期间,县上召开过无数次的协调会和农民技术员培训会,确保了质量。
当年武山全县在山丹的周庄、刘庄,城关的韩川,东顺的韦家庄,龙泉的马村、石坪,洛门的南街、西街、孟庄、大柳树、冶扶,郭槐的赵碾、文家寺等六乡(镇)28 个村建成“冬暖棚”173 座,占地面积208 亩(是原计划20 亩的10 倍)。
“冬暖棚”生产的蔬菜,以黄瓜、西红柿、西葫芦、辣椒、茄子等高档细菜为主。这些菜冬季稀缺,市场畅销,春节前上市,很受欢迎,加之原来已具规模的大棚韭菜、蒜苗,传统的露天白菜、洋葱、胡萝卜,武山成了一年四季,运菜车不断的蔬菜之乡。
据县经作站1993 年5 月跟踪调查,当年“冬暖棚”头茬棚均收入万元(当时市场价格,下同)以上的6 户,占3.4%;8000 元以上的16 户,占9.2%;5000 元以上的37 户,占21.4%;3000 元以上的80 户,占46.2%;2000 元以下的34 户,占19.8%。尽管从上述调查数据看,经济效益高的还是少数,大部分效益不理想,甚至有荒无收入的现象。但是从试种成功所显示的元旦、春节就有本地产细菜上市,丰富了餐桌的社会效益和种植户获得可观收入,这样两方面的效果,仍然显露出“冬暖棚”这项新技术已在武山“安家落户”,并且有大发展的光明前景。
我县“冬暖棚”的引进、推广成功,引起了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1992 年5 月15 日时任天水市长的王文华主持召开的市政府第八次常务会上,专题研究关于发展武山蔬菜产业的问题。会议决定:由市财政支出10 万元,市科委从科技三项经费中支出5 万元,共计15 万元,作为武山“冬暖棚”细菜生产和蔬菜良种引进、试验、示范、繁育的启动资金。时任副省长的路明同志视察武山“冬暖棚”生产时,解决30 万元作为蔬菜育苗设施补助。当时联系武山的副省长陈绮玲多次协调解决蔬菜产业发展中的困难问题,从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给予支持。1993 年春市委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上,时任市委书记的牟本理,亲自带领与会代表来武山参观“冬暖棚”生产,并发奖金5 万元。会议明确提出要推广武山经验,在五县两区有条件的地区走武山发展蔬菜产业的路子。领导的支持和市场的认可,极大地鼓舞了我县干部群众发展蔬菜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四、总结经验,不断提高
“冬暖棚”是集改造、栽培、管理各个环节都要求高投入、高技术的生产模式,是农业工厂化的初级阶段。除地理条件和外部环境外,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比较高。从当年建棚当年受益的韦家庄、石滩坪、马村等地的情况看,无不都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或种菜经验,且勤劳好学,不怕吃苦的新一代农民。效益不高甚至棚里荒芜的农户,则是缺少科学种田意识,不按技术规程操作,有些建棚方位不正,影响采光和增温;有些建棚时偷工减料,墙面材料不结实或整体太薄,引起冬季积雪压塌暧棚;有些懒于管理,不按时揭帘,或不及时清扫棚面尘土,影响采光保温。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1992 年引进“冬暖棚”仍然是非常成功的,这一决策对武山蔬菜生产影响很大。到了第二年,龙泉乡曲里村的十多户农民,就自发地在山角川台地上建起标准较高的连片“冬暖棚”,并且自筹资金打深井解决灌溉问题,使原来十分瘠薄的“红山角”地变成全县规模最大的一片“冬暖棚”。其它一些地方头脑比较灵活的农民,也逐渐改进栽培方式和种植品种,有的发展密植香椿,生产木本蔬菜,春节前采摘上市,每斤卖到百元以上;有的人棚内地上种菜,空中栽(盆)花,发展立体种植。“冬暖棚”出现逐渐向渭河支流扩展、延伸的大好局面,促进了武山蔬菜基地发展的进程。(2012 年5 月 作者:张如一,武山县政府原副县长;周之辅,原武山县委调研室主任)(摘自《武山蔬菜史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