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武山>>正文
【大福武山】武山祈福文化探源(七)
(2017/2/27 11:02:47)  来源:武山县博物馆  打印本页

  齐家文化是我国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距今4000年左右,因1924年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而得名。武山县处于齐家文化范围的中心区域,境内众多的齐家文化遗址中,文化内涵丰富,出土遗存较多,分布范围较大的是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坪头遗址(陇中地区面积最大的齐家文化遗址)。大坪头遗址出土的齐家文化玉器主要有:玉璧、玉璜、玉圭、玉琮等,这些玉器承载了齐家先民的精神文化信仰,是我国古代玉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也是探究我国古代礼玉祈福文化弥足珍贵的考古资料。因此,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和文化艺术价值。

  玉器是齐家先民祭祀祖先、祈求神灵、祷福禳灾最重要的礼器。祭祀活动缘于古人对鬼神的崇拜, 是巫术礼仪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玉是祭祀者尽其所能以各种方式娱神媚神的一种礼器。玉具有纯净、温润、坚硬、绚美的特性, 《淮南子》载:“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得天地之精也。”《玉记》曰:“玉为阳气之纯精,乾坤之灵秀”。于是,齐家先民认为玉是灵瑞神异之物,它有通灵之功,因此便用玉祭天地、祀神明、祛邪避凶,祀求赐福降祥。《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玉作六器, 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其中“苍壁,圆,以象春天,所以祀天;黄琮,方,以象黄地,所以祀地;青圭,锐,象春物初生,所以礼东方;半圭曰璋,象夏物半枯,所以礼南方;白琥,猛,象秋之肃杀,所以礼西方;半璧曰璜,象冬令闭藏,地上无物,惟天半见,所以礼北方。”这是古人对“六器”祭祀祈福功用的诠释。再如《周礼·天宫·冢宰》云:“祀五帝……及视之日, 赞玉、币、爵之事。祀大神祗亦如之。享先王亦如之, 赞玉几、玉爵。大朝觐会同, 赞玉币、玉献、玉几、玉爵。”《礼记》云:“君执圭瓒裸尸, 大享执璋瓒亚裸。”《史记》云:“有司奉瑄, 玉嘉牲荐享。”《九歌·东皇太一》云:“瑶席兮玉瑱, 盍将反兮琼芳。”从这些祭祀情况的记载中,可以了解到当时祈福祭祀活动所涉及的玉器非常之多,足以说明玉在古代祈福祭祀中的重要性, 这一祭祀制度后来被历代所承袭。因而玉被赋予了超自然属性和一些人格化的内涵,从而成为祀神祈福最重要的物质依托。玉器已经从产生之初的“石之美者”最终转化为一种社会化、礼仪化、宗教化的产品。其器物的雕刻形制并被赋予特殊的含义和神圣的社会功用。玉器完全成了人们生活中祛除灾难,可以沟通天上神祖和地上生民的灵物,希望在祭祀祈福时,神灵和祖先能听到他们的诉求,以满足他们的祈福夙愿。

  佩玉能辟邪,贡玉能祈福,以玉佩饰,《说文》释形曰:“从人、凡、巾”, 段玉裁注:“从人者, 人所以利用也; 从凡者, 所谓无所不佩也;从巾者, 其一耑也。……俗作‘珮’。与《说文》所收俗字相应,《汉印徽》及《张迁碑》中“佩”都写作“珮”,《玉篇》一书也收“珮”为“佩”或体。从“佩”到“珮”,变从人为从玉,显示出先民常常以玉为佩饰。《礼记·玉藻》云:“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古人君子必佩玉”,说的都是这种佩仪。大坪头遗址出土的这类玉器主要有玦、环、璜、管、珠、笄等,这类玉器数量多,造型简单,佩戴在人体的不同部位。先民之所以喜欢佩玉,是玉文化深层积淀在古人意识中的折射,认为玉具有护身保命的作用。《诗·大雅·民劳》曰:“王欲玉女, 是用大谏。”《朱熹集传》曰:“玉, 宾爱之意。”也就是说“玉”具有护身养生之功用。人们以玉祈求吉祥, 往往通过刻于玉上的吉祥语或吉祥图案中体现出来。如汉双龙“长乐”谷纹璧,就是以吉祥语“长乐”和祈福图案双龙一起加以表现。葛洪《抱朴子》也载:“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之不朽。”明代以后,各种吉祥图案的玉佩玉饰尤其普遍, 反映了人们祈福禳灾、驱邪避凶的共同愿望, 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直到今天,玉能避邪消灾、吉祥如意、长寿多福、安宁平和、家和兴旺、事业腾达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广泛存在。(武山县博物馆  裴应东)

摄影相关图片
古城天水的春天,从.....(图) 天水在线带你赶一场山货集(图) 天水鸡年的年味为什么辣么的浓? 天水市丁酉年春祭伏羲活动综述(图 天水伏羲庙第四天秦腔演出掠影(图 丁酉年春祭伏羲典礼(组图) 天水伏羲庙第三天秦腔演出掠影(图 丁酉年春祭伏羲之迎献饭仪式(图) 秦州区大门关峡村耍社火(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