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在线关注
武山:小豆角 大产业 托起脱贫致富小康梦
(武山县9800多亩正茬豆角大量上市)
7月23日,天水在线走进武山西梁旱作农业综合示范区采访。翠绿细长的豆角挂满了支架,放眼望去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田间地头到处都是村民忙碌的身影,家家户户忙着采摘豆角。新修的水泥产业路上,一辆辆载满豆角的农用车往来穿梭,菜农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世界旅游小姐王姜乐随同天水在线一同走进武山西梁旱作农业综合示范区采访)
据武山县农业部门负责人介绍,目前,正茬豆角从川到山陆续进入采摘期,武山西梁、温泉东梁、大南河流域、城关南峪沟和咀头、榆盘、桦林、高楼等区域9800多亩正茬豆角已进入采收旺季,预计每亩产量2200公斤以上,每公斤平均价格2.5元,亩均收益达5500元以上。沿安、杨河、龙台、马力等区域的5000多亩正茬豆角正处在挂果期,陆续开始采摘销售。在海拔1850米以上区域种植的7400多亩正茬豆角预计8月中下旬进入采摘期……
(武山县9800多亩正茬豆角已进入采收旺季)
去年以来,武山县委、县政府结合县情实际,在充分调研论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坚持把豆角种植作为发展富民产业、助推贫困群众脱贫的重要抓手,今年县财政列支专项奖补资金1000万元,大力实施豆角产业扶贫工程,全县推广种植高原夏菜6.8万亩,其中豆角4万亩(正茬2.2万亩,复种1.8万亩),预计平均每亩收益5000元,总产值达到2亿元以上。每户贫困户特别是山区贫困户种植2亩左右豆角,可带动贫困群众人均增收2100元以上,加上家庭其他经济收入,即可实现当年脱贫的目标。豆角已发展成为武山种植区域最广、面积最大的高原夏菜,也是群众增收最快的富民产业。该县的主要做法:
(武山县9800多亩正茬豆角大量上市)
一是大力调整种植结构。按照全县蔬菜产业发展总体布局,着力构建“川区发展设施蔬菜、山区发展复种正茬豆角”的富民产业格局,在渭河、大南河等五大流域川道地区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的同时,在山区大力推广“菜—粮—油”两年三熟的“西梁模式”。组织农业部门和乡村干部逐村逐户宣传动员,通过对比算账、观摩学习等方式,引导群众提前预留地块,掌握种植技术,在西部浅山区、北部干旱山区、南部浅山区、南部高寒阴湿山区等4个贫困片带压粮扩经,大力发展豆角产业。在豆角种植中,武山县按照不同海拨地域条件,指导群众错开播种时间,实现了豆角错季种植、均衡上市,保证了豆角销售价格的持续稳定。
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县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落实豆角产业奖补资金1000万元,为农户免费供应支架、有机肥、种子等农资,切实提高贫困农户发展豆角等富民增收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金融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协调金融机构落实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推出“陇菜通”、“惠陇通”等信贷产品,创新“银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金融扶贫模式,有效解决了菜农资金短缺的问题。建立健全豆角产业发展风险补偿机制,为豆角收购、加工、销售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有力维护了豆角市场的健康平稳。
(武山县9800多亩正茬豆角大量上市)
三是健全完善产业链条。在建成国家级洛门蔬菜批发市场和乡镇农贸市场的基础上,启动新建了一批产地微型市场,发展壮大了一批蔬菜专业合作社和运销经纪人,大力推行农超对接、电子商务、定点直销等销售模式,第一时间把武山豆角推向全国市场。为了防止旺季出现豆角滞销的问题,武山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进建设了洛门5万吨冷链物流、金鑫万吨冷链物流等项目,调节市场供销,降低豆角产业风险,增加群众收入。扶持金陇公司、森源果蔬等蔬菜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豆角精深加工业,建立了“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初步形成了贮存、加工、包装、运销一体化的营销体系。
四是全力打响绿色品牌。制定了豆角产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广泛推广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加大产地环境保护和产品安全检测,在全省率先建成“武山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健全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武山架豆”正在申请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武山豆角成为真正的绿色蔬菜、放心蔬菜。积极举办参加各类推介活动,进一步打响品牌优势,不断提升武山豆角的知名度和附加值,有力推动了全县脱贫攻坚进程。
(世界旅游小姐王姜乐随同天水在线一同走进武山西梁旱作农业综合示范区采访)
(世界旅游小姐王姜乐随同天水在线一同走进武山西梁旱作农业综合示范区采访)
(世界旅游小姐王姜乐随同天水在线一同走进武山西梁旱作农业综合示范区采访)
(图为世界旅游小姐王姜乐在武山西梁旱作农业综合示范区采摘豆角)
(图为世界旅游小姐王姜乐在武山西梁旱作农业综合示范区采摘豆角)
(豆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