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武山>>正文
天水在线“网上观景”正在现场直播:雪落水帘洞(图)
(2015-10-26 8:12:45)  来源:天水在线  打印本页

(10月26日8时9分26秒视频截图)

(10月26日8时14分29秒视频截图)

(10月26日10时11分19秒视频截图)

(10月26日10时11分19秒视频截图)

(10月26日13时39分04秒视频截图)

  天水在线10月26日报道 上图为天水在线和武山县水帘洞景区合作推出的“互联网+旅游”项目“网上实时观景”——“互联网+水帘洞”10月26日8时9分26秒视频截图。

  随着天水在线“网上实时观景”的启动,网友们可在任意一台能够上网的电脑上随时观看水帘洞景区高清视频直播实况,体验“互联网+”时代下,“网上实时观景”带来的一年四季美景不断的视角冲击,接受水帘洞·拉梢寺世界第一摩崖大佛无时无刻带来的祝福。 

武山水帘洞石窟群

——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

  渭河上游是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从已发现的“武山人”头骨化石推断,早在三万八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武山自古就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陆路丝绸之路对外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开拓、交流、发展与佛教在中国各地的弘布与传播,开窟造像成为上至皇室宗族、大臣显贵,下到地方官吏及商贾、豪族等信奉和敬仰佛法的社会时尚。水帘洞石窟群就是当时佛法盛行和开窟造像比较发达的佐证。 

  水帘洞石窟群处在群山环抱,山势突兀,峡谷交错,高岭横天,方圆五公里的独特丹霞地貌中,这里草木葱葱郁郁,环境恬静幽雅,距武山县城东北25公里。据文献记载和实地考证,明清时期,水帘洞石窟仍有一定规模的宗教活动,且范围有所扩大,在水帘洞石窟群方圆2.5公里的范围内分布有五台(莲花台、清净台、说法台、钟楼台、鸣鼓台)和七寺(千佛洞、拉梢寺、显圣池、粉团寺、砖瓦寺、金瓦寺、观台寺),其中多数现已无存。从现藏于水帘洞的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碑刻的内容来看,当时主要信仰由大势至菩萨转世的麻线娘娘。大约在清末至民国初年,道教开始入住水帘洞,并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道教信徒们在水帘洞大兴土木,修建了诸多楼台观宇,吸引了众多信徒,使水帘洞石窟群得以被外界的群众所知晓,并逐渐成为武山、甘谷、陇西、通渭四县的宗教活动中心。 

  五台七寺大部分已不存在,现仅存水帘洞、拉梢寺、千佛洞及显圣池等四个单元。随着历史的变迁和自然、人为因素的影响,这处宗教圣地昔日的辉煌逐渐被沉寂和萧条所替代。而麻线娘娘离奇曲折的美丽传说,一直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朝圣者。每年农历二月初九到十九日期间,都要举行大型的集会活动,武山、甘谷、通渭和陇西等地的群众跋山涉水来此进香朝拜,祈求佛神降福和保佑,给千年古寺平添了几分神圣。 

  武山水帘洞1963年2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的水帘洞石窟群包括水帘洞、拉梢寺、千佛洞、显圣池等四个单元,分布在约 1平方公里的范围之内。 

  水帘洞位于莲花山南麓一块内凹的天然崖壁平台上,为水帘洞石窟群中的一个单元部分。台地东西约100米,南北约40米。以古建筑为主,均系20世纪30年代以来重修或新建,现在是武山县道教协会所在地,也是武山、甘谷、陇西、通渭一带宗教活动中心;主要文化遗存是北侧崖面上的壁画和摩崖浮塑,多系崖面敷泥彩绘壁画和个别的浮塑,均为佛教题材的内容,壁画现存面积约88平方米,系北周原绘,宋元时期进行过大规模补绘和重绘。摩崖浮塑为北周原作,包括覆钵塔和尖楣拱形龛两种题材。石窟座西向东,为一个大型的天然洞穴,长约50米,高30米,深20余米左右。夏秋之季,雨水自崖顶上沿倾泻而下,犹如珠帘垂挂,故名水帘洞。 

  水帘洞右侧有菩萨殿,依山势修成,精巧巍峨,共两层,清代重建。民国38年(1949年)被火烧后重新修复。2层楼顶檐下有陇上著名书法家范振绪先生所书写的“西山暮雨”横匾,殿内塑有当地民间传说中大势至菩萨的化身“麻线娘娘”的尊像。殿堂前有与“麻线娘娘”成仙有关的传说中的“苕刷树”与“火棍树”,盘根错节,枝繁叶茂,形状奇特,较为罕见。菩萨殿下的建筑群,多为民国年间重修,从上世纪80年代始,又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修缮。整个建筑群修建于洞穴前方,形成为一个四合院式格局。殿堂主要有五圣宫、四圣宫、三圣宫、娘娘(菩萨)殿、火神殿、王母殿、邱祖殿、玉皇阁及鲁班殿等。殿内所供尊像,多为道教神灵。四圣宫下方砖砌的墙壁上嵌有清代康熙年间的“水帘洞功德碑记”及上世纪50——80年代撰刻的“水帘洞大势至南无观世音菩萨李真秀降坛诗”、“水帘洞功德主偕四县庶人等善行序”、“修建水帘洞混元门碑记”、“修建水帘洞六角亭碑记”、“水帘洞石窟群序碑”、“龙门正宗开山祖师李真仁传略”、“道士陈明德传略”、“维修水帘洞碑记”等碑铭。 

  拉梢寺是水帘洞石窟群的精华部分。包括对面天书洞崖壁上的窟龛,窟区平面总体呈“七”字形分布,绵延约300多米。据史料记载,拉稍寺石窟最早开凿于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后经历代重修,现存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的遗存大小窟龛24个,各类造像31身,浮雕33尊,覆钵塔7座,壁画近1700平方米,摩崖题记1方,榜书2处。窟龛多为小型摩崖浅龛。造像以摩崖石胎浮塑为主,兼有部分泥塑。石刻铭文明确标明拉梢寺大佛的凿造出资带头修造的功德主为当时的“使持节柱国大将军、陇右大都督、秦州刺史尉迟迥”及“比丘释道藏”等人。相传当年动工之日,巧匠纷至,各呈其艺。他们创造了拉堆树木梢攀高、层累而上的办法,由上而下,摩崖雕凿,拉梢寺因此得名。 

  壁画在拉稍寺石窟中占有重要位置,在莲苞峰南壁崖面上,历代均绘有大面积壁画,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以摩崖浮雕大佛为中心,在四周崖面绘诸神及众生听法,兼绘单幅佛说法图。另一部分崖面通体绘千佛场面及单幅或成组的佛说法图;技法上先用墨线勾勒轮廓,然后再填涂色彩,因而画面显得清晰艳丽,多数壁画内容带有比较强烈的密宗绘画特点。北周时期的窟龛多为大型摩崖浮塑或圆拱形浅龛,宋元之际在崖面上开凿有部分摩崖浅龛,元代的浅龛内多塑浮覆钵式佛塔。拉梢寺经历代修缮,虽蚀迹斑驳,仍不失风雨沧桑后的奇美神韵。由于长期处于露天状态下,尽管在2009——2011年国家文物局投巨资进行了修复保护,但壁画保存状况仍就不容乐观。 

  堪称世界之最的拉梢寺大佛通高42.13多米,两侧为高约38米的胁侍菩萨,佛座由三层仰莲和狮、鹿、象浮雕相间组成。在同一崖面上融小龛、佛塔、彩塑、浮雕、悬塑和壁画于一体,在浮雕四周彩绘有布局严谨、场面宏大、排列有序、等级分明的大型千佛说法图,它们与整组浮雕完美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庄严、神圣的释迦牟尼成道说法图,组成了一个既独立又统一的整体,显得色彩斑斓、内容丰富、气势宏伟,天才的处理了人们立地拜佛观像的视觉效果。弥补了我国古代石窟风格类型的空白,反映出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是我国石窟艺术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典型代表作。拉梢寺形神兼备、巧夺天工、浑然天成的艺术魅力,不愧为世界大型浮雕艺术的天才杰作。 

  千佛洞 在拉梢寺西约500米的挂青山西壁崖面上的一天然洞穴内,又名千佛崖、七佛沟。现存大小窟龛49个,造像25身,壁画约150平方米。木桩栈道将崖面壁画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崖壁直接高塑三世佛、二弟子、二协侍菩萨及一佛二菩萨。下部正中残大佛像呈低平肉髻,面相方圆,含有西魏遗风,亦具北周特色。窟龛多为圆拱形浅龛,造像多为摩崖悬塑,大部分为北周原作。壁画除保存部分北周飞天壁画原绘外,多为中唐、五代作品,宋元之际进行过大规模重绘。洞穴东西两崖壁分层开龛造像。东壁造像现已毁,西壁上下七层开龛造像,现保存部分摩崖塑像、龛像及壁画等。西崖据现存情况由上而下,东崖残损严重,只保留有一残迹。 

  显圣池 位于火烧屲西壁天然崖壁上,系一天然岩洞,略呈等腰三角形,高约8米,宽约10米。分为两个部分,南侧崖面上主要为壁画,多为隋代绘,现存面积约100多平方米,位于岩洞右侧上方及转角部分。北侧崖面上仅残存一组造像痕迹,可能为北周或隋,多为北周至隋代所绘。从形式上看,为一立佛及二胁侍菩萨,佛仅存痕迹,菩萨的木桩及泥胎尚部分保存,仰莲台座尚清晰可辨,其中佛像高约3米,菩萨像高2.5米,其余无存。洞窟周壁及篷沿终年滴水叮咚,寒气袭人。冬春时节,冰凌悬塑,玉雕粉琢,五月尚寒,蔚为壮观。 

  水帘洞石窟群本身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社会价值,代表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为中国古代多元文化融合提供了历史见证。而麻线娘娘的美丽传说,是我们世代守望的这片千年遗存的精神家园有力支撑,也正是因为有了麻线娘娘的神奇故事的广泛传播,才成就了对源远流长的历史、宗教文化与精美绝伦的摩崖浮雕艺术、美妙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观最有力、最有效的保护。(文 张耀德) 

摄影相关图片
天水在线航拍李广墓(图) “花牛苹果”红了(图) 天水在线航拍甘谷古坡草原 秦安蜜桃熟了(组图) 2015环湖赛第十一赛段 2015环湖赛第十赛段 清水县第五届轩辕文化节(图) 天水在线航拍凤山风景区(图) 2015(乙未)年伏羲大典(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