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武山>>正文
天水在线走访红军长征途经武山路线(组图)
(2011-6-21 10:09:06)  来源:天水在线  打印本页

(武山县委书记张建杰等县领导与采访团成员在红一方面军长征强渡渭河纪念碑处合影)

  6月18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之际,天水在线走访红军长征途经武山路线活动采访团,先后走进费家山毛泽东长征旧居、武山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红一方面军长征强渡渭河纪念碑处开展缅怀革命先烈、重走红军长征路、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

红军长征武山行

(采访团成员中的党员在红一方面军长征强渡渭河纪念碑处重温入党誓词 )

  从1935年9月至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主力部队先后三次经过武山县。

  一、红一方面军过武山

  1935年9月20日,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哈达铺,部队整修后改编为陕甘支队。休整两天后,9月23日,主力红军从哈达铺出发,为了调离在渭河两岸设防的敌军主力,红军扬言东进,以迷惑敌人。向东北方向天水前进,作出佯进攻天水,威胁西安的样子。天水守敌王钧见状,忙将沿渭河构成封锁线的敌人主力向天水集中,致使沿渭河布防的敌军大为削弱。24日晨,主力红军离开驻地岷县闾井后,昼夜兼程,转向西北方向,早把胡宗南部队甩得远远的。所以,远在百里之外的敌电台报告说:“红军主力仍在哈达铺,有向西和、礼县进扰模样”。这是红军出其不意行军神速的真实写照。此时红军突然调头转向西北,经岷县红崖,入漳县黄家河村至新寺。因敌机骚扰,防空耽误时间,红军星夜赶路,至25日拂晓,强行军一百三十余里,到达新寺附近,为了迅速突破渭河封锁线,红军仍未停步,跨越龙川河进入武山境内。经苗丰、杨坪、王家门、付家门行军四十余里,到达鸳鸯镇丁家门,部队以极度疲劳,除派少数警戒外,部队全体休息。红军行军一昼夜半天,行程一百七十余里,中间仅吃了一顿饭。此时,驻扎在鸳鸯镇大王庙的鲁大昌一个连已调往天水。26日拂晓,司令部命令全军,限上午九时前全部渡过渭河。经半天一夜的休息,疲劳已经消除,部队在做渡河准备工作后,离开丁家门,沿榜沙河北进,到达渭河之滨的鸳鸯镇,分两路纵队渡河。时值深秋,因渭河水面较宽,河水不深,部队又分几路纵队同时徒涉,很快就渡过了渭河。过河后,红军从容不迫的上了北山。武山、漳县守敌闻讯赶到,两岸枪声齐鸣,机关枪、迫击炮一齐开火,红军立即投入战斗。据杨定华回忆,当时彭德怀问毛主席:“毛主席,情况怎么样?”毛主席亦很自然地答到:“让他们打好了,随便派二个连人出去放几响冷枪吓吓他,他不敢来的。”漳武两翼之敌果真既不敢两面夹击,更不敢乘夜袭击。红军行程三十余里,到达费家山、水沟一带,露天宿营一夜。毛泽东在费家山费孝忠家中宿营一夜。9月27日清晨,红军离开费家山、水家沟一带,翻苏家大山,越祁家岘,沿着武山、陇西交界的山路向北挺进,经武山榆盘,过庙儿沟,下堡东一带,入通渭县史家庙到达榜罗镇。
  28日上午,中央红军在榜罗镇召开连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同志在大会上指出:任何反革命不能阻止红军去抗日!…,我们已经过了两个关口,腊子口和渭河;现在还有一个关口,就是固原、平凉封锁线。为着民族,为着使中国人不作亡国奴,奋勇向前!正式确定了把陕北作为红军的落脚点,并于10月19日进入陕北根据地,完成了史无前例的长征。
  中央红军经过武山,沿途书写了“抗日反蒋”、“打倒鲁大昌”、“打倒蒋介石”等墙头标语,他们严明的纪律给群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红军在费家山住了一夜,虽然天气已很寒冷,但红军不入民房,晚上生着火露天宿营,借用群众的东西,临走时都放置得很整齐,一物一件不差。红军在武山期间 与群众的关系都处得很好,买卖公平,深受武山地下党及广大群众的欢迎和支持,群众积极配合协助红军克服困难,战胜敌人。费家山杨万清亲自拉自己的毛驴,帮助红军运送筹集的粮食到榜罗,他回来时红军还给了90元的川币作为酬谢。柴宗孔领导的中共武山刘坪支部,组织“西北人民自卫军武山游击队”队员,夜间破坏敌人修筑的碉堡等军事设施在红军途径的路边砍放柳梢,以供红军为装防空。丁家门群众主动护送红军过漳河,鸳鸯镇群众给红军送羊只、借铁锅抬担架、作向导,谱写了拥军爱民的篇章。

(在武山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合影)

  二、红二方面军过武山

  1936年10月8日,贺龙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左路纵队(总指挥贺龙、政委任弼时、副政委关向应)、二军、三十二军从礼县翻越分水岭进入武山县的草川,经谢家庄、双碌、包家庄、李子沟、马黄寺、中坝,到柏家山宿营。9日,二方面军左路纵队分两路,左路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二军、三十二军在贺龙、任弼时率领下经湾儿、观儿、史家庄、金刚寺、郭家庄、文家寺,在洛门镇西旱坪击溃国民党保安队的堵截后,抢渡渭河,经李家山、咀头、杜家沟去甘谷礼辛。右路红6军在军长陈伯钧、政委王震率领下,沿聂家河出沟至甘谷县盘安镇,渡过渭河上北山,在礼辛与左路会合后去通渭。红二方面军途经武山,留下了许多纪念物品,红军把从湘鄂赣根据地带来的风琴赠送给洛门小学,该学校一直用到1958年后,才被征集到省博物馆保存。红二方面军过武山,时值深秋多雨季节,渭河河水上涨,气候转凉,头顶有国民党飞机迂回轰炸,前有渭河拦路,国民党保安队堵截,后有胡宗南追兵。在过渭河时,深夜用绳索作缆,才抢渡过渭河。

(在费家山毛泽东长征旧居合影

  三、红四方面军在武山

  1936年8月23日,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军长王树声、政委詹才芳)、九十一师(师长徐深吉、政委桂干生、政治部主任黄立清、参谋长刘进选)、九十三师(师长柴洪儒、政委叶成焕)从漳县新寺进入武山境内。九十三师在军参谋长李聚奎带领下,经包家柯寨、苗庄、杨坪、王家门、付家门、丁家门、盘古、颉家门、鸳鸯镇,渡过渭河,继续北进。九十一师驻鸳鸯、山丹一带。三十一军总部驻鸳鸯镇颉家门村。九十一师师部驻山丹镇车可图院内。部队分驻山丹、贺店、车川、魏沟、任门一带,九十一师民运科(科长鲁瑞林)吸收马鸿九等人入党。红军宣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八一宣言》;宣传募捐抗日救国公粮,支援红军;建党建政,创建根据地,解决红军吃穿用的问题。军队的地方工作部门在鸳鸯镇颉家门村成立了武山县苏维埃政府。县政府驻颉家门颉沛江院内,杨芬芝任县长,马子卿、马鸿九、颉发俊、石怀玉、刘春荣、李吉娃、乔秋儿为委员。在山丹镇成立了中共山丹区委、山丹区苏维埃政府、区农会,马鸿九任政府主席,马德功、马绪元、马世成、马正川为委员,马德功任农会主席,附近各村成立了村农会。在武山县苏维埃政府的大门上写着:“斧头砍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的对联。县政府、区农会门上插着一面镰刀锤子红旗,公开进行工作。
  红军在武山期间,张贴了“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布告”,表明“我军此次北上,抗日救国救民”的立场,号召人民“快快团结起来,联合抗日红军,抗日反蒋救国,独立自由成功。”并利用各种方式,宣传反蒋救国的革命道理,发动群众,没收富豪大户屯积的粮食财物,救济贫民,商人照常营业,百姓安居乐业。红军发动群众在马力镇包家柯寨等地组建了办粮委员会,在包家柯寨、鸳鸯镇、山丹镇等地设立粮台,为红军筹粮。
  10月5日,红四方面军总部(有朱德、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李特、肖克、何长工等)到达武山榆盘一带。8日,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九十一师在武山驻扎了40多天后,奉命撤离,继续北上。红军在过渭河时,因河水暴涨,鸳鸯的群众和红军一起,在榜沙河和渭河上用桌子、面柜等物做桥墩,上铺门板、木板,架起了行军桥,帮助红军过河。群众还帮助搀扶体弱战士,背送东西,护送红军过河。红军过渭河,经费家山,穿越榆盘去通渭。部队在撤离时,在山丹镇处决了“斧头队”匪徒刘根代、杨双成、杨虎娃、贺岁娃。

  红四方面军在武山驻扎45天,一是开垛放粮,救济群众。红军每到一地,首先摸清财主的田垛子,进行打碾,将打下的粮食,除部分留给红军外,其余发给当地贫苦百姓。二是军民鱼水情。红军在追捕方海娃时,有10多人掉了队,指挥员卓大才(四川省巴州人)被坏人将头打破,北顺群众杨方云、王双虎、包子平、杨万万等人将卓大才抬到王根娃的窖里,灌汤喂饭,调养10多天,伤势好转后,护送到红军团部,团部给王根娃赠送了口袋一条、砖盐一箱。三是打土围子。红军以新寺、鸳鸯为中心,经常到周围打土围子。一支红军部队去滩歌收粮,地主相里贤拒绝给粮 ,并进入滩歌大堡子负隅顽抗,向红军开枪开炮,指使王刷拉、张砖砖、李罗等人抢夺红军枪支,被红军当场击毙;四是惩治、解散了土匪武装。
  红军三大主力长征,先后三次经过武山,时间长达50多天,毛泽东、彭德怀、王树声、詹才芳、贺龙、任弼时等老一辈革命家都从武山经过,留下了革命者的足迹、撒下了革命火种。从此,武山人民更顽强地同反动势力展开了前仆后继的斗争。在白色恐怖的岁月里,武山人民冒着生命危险,以“义子、义女、儿媳”等名义,保护遗留红军39人。有不少人走向革命,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1985年9月28日,受杨尚昆、聂荣臻、张爱萍、邓颖超、杨成武、李卓然、陈明义等老红军委托,沿长征路线进行采访的《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同志慰问群众,并赠给当年为红军长征途中做出了贡献的马世成同志藏民礼品“哈达”和麦乳精及慰问信。
  红军的革命精神,至今激励着武山人民热爱武山、建设武山,使武山面貌有了深刻的变化,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红军精神将继续鼓舞武山人民沿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取得新的成就。

武山县革命遗址简介

  一、红一方面军强渡渭河纪念碑

  该纪念碑位于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鸳鸯镇鸳鸯村北侧渭河大桥南端桥头,建筑面积10平方米,保护范围面积1000平方米,形成时间于2002年8月1日。碑体呈梯台状,通高7.5米,底座长2.1米,宽1.8米,高0.6米。碑文“红一方面军强渡渭河纪念碑”,上款“公元一九三五年九月廿五日”,下款“武山县人民政府”、“二零零二年八月一日”。通体为红色花岗岩,下设建围栏、台阶,并铺设红色花岗岩,外围护栏,周围栽植有塔松、侧柏、海棠等观赏性树种。是县级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保存完好。设置有围栏、“武山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保护碑等设施,碑体完好。

  1935年9月25日,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陕甘支队(一方面军)跨越龙川河进入武山境内。经苗丰、杨坪、王家门、付家门行军四十余里,到达鸳鸯镇丁家门,部队以极度疲劳,除派少数警戒外,部队全体休息。红军行军一昼夜半天,行程一百七十余里,中间仅吃了一顿饭。此时,驻扎在鸳鸯镇大王庙的鲁大昌一个连已调往天水。26日拂晓,司令部命令全军,限上午九时前全部渡过渭河。经半天一夜的休息,疲劳已经消除,部队在做渡河准备工作后,离开丁家门,沿榜沙河北进,到达渭河之滨的鸳鸯镇,分两路纵队渡河。时值深秋,因渭河水面较宽,河水不深,部队又分几路纵队同时徒涉,很快就渡过了渭河。过河后,武山、漳县守敌才闻讯赶到,两岸枪声齐鸣,机关枪、迫击炮一齐开火,红军立即投入战斗,击退敌人阻击,从容不迫的上了北山。漳武两翼之敌既不敢两面夹击,更不敢乘夜袭击,红军行程三十余里,到达费家山、水沟一带,露天宿营一夜。毛泽东在费家山费孝忠家中宿营一夜。9月27日清晨,红军离开费家山、水家沟一带,翻苏家大山,越祁家岘,沿着武山、陇西交界的山路向北挺进,经武山榆盘,过庙儿沟,下堡东一带,入通渭县史家庙到达榜罗镇宿营。

  二、费家山毛泽东长征旧居

  旧居位于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鸳鸯镇费家山村,村西费维平家中。建筑面积30平方米,保护范围面积200平方米,为1935年9月26日红一方面军长征过渭河后,上北山第一次休息的地方,毛泽东在此居住、办公一夜,第二天离开,去通渭榜罗。该房屋坐西朝东,为单面坡硬山顶土木结构建筑,宽6.7米,深4.5米,檐高3.3米左右,建筑面积约30平方米。现存遗物有马克思像、铜碗、铜壶、瓷盘等四件已存武山县博物馆。针线盒、油灯、条案、木椅、油瓮留费维平家使用。费家山村离鸳鸯镇15公里。

  三、武山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旧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鸳鸯镇颉家门村东西大道南侧,村民颉海娃家院内。建筑面积 58平方米, 保护范围面积195平方米, 形成时间于1936年9月,院子坐南朝北,南房单面坡土木结构,面阔三间,通长12米,通宽4米,建筑面积48平方米,青砖砌正脊,两端饰鹰喙,屋顶两侧复式垂脊及檐,檐口扎飞,置猫头滴水,两扇对开木门,门两侧各开一方型木窗。东房单面坡土木结构,一门一窗,建筑面积10平方米。是红军长征经过时建立的武山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整座房子保存较为完好,局部墙体有细小的裂缝。2002年8月1日,武山县人民政府立“武山县苏维埃政府”旧址铜牌一面。武山县苏维埃政府是红四方面军在天水成立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也是红军在天水建立的唯一一个苏维埃政权。

  1936年8月23日,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九十一师、九十三师从漳县新寺进入武山境内。九十三师在军参谋长李聚奎带领下,经包家柯寨、苗庄、杨坪、王家门、付家门、丁家门、盘古、颉家门、鸳鸯镇,渡过渭河,继续北进。九十一师驻鸳鸯、山丹一带。三十一军总部驻鸳鸯镇颉家门村。九十一师师部驻山丹镇车可图院内。部队分驻山丹、贺店、车川、魏沟、任门一带,红军宣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八一宣言》;宣传募捐抗日救国公粮,支援红军;建党建政,创建根据地,解决红军吃穿用的问题。军队的地方工作部门在鸳鸯镇颉家门村成立了武山县苏维埃政府。县政府驻颉家门颉沛江院内,杨芬芝任县长,马子卿、马鸿九、颉发俊、石怀玉、刘春荣、李吉娃、乔秋儿为委员。又在鸳鸯镇成立了鸳鸯区苏维埃政府、区农会。石怀玉任主席,尚占德、杨景春、陈双有、张克敏、杨炳成、七十娃为委员。在山丹镇成立了中共山丹区委、山丹区苏维埃政府、区农会,附近各村成立了村农会。在武山县苏维埃政府的大门上写着:“斧头砍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的对联。县政府、区农会门上插着一面镰刀锤子红旗,公开进行工作。

  红军在武山期间,张贴了“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布告”,表明“我军此次北上,抗日救国救民”的立场,号召人民“快快团结起来,联合抗日红军,抗日反蒋救国,独立自由成功。”并利用各种方式,宣传反蒋救国的革命道理,发动群众,没收富豪大户屯积的粮食财物,救济贫民,商人照常营业,百姓安居乐业。红军发动群众在马力镇包家柯寨等地组建了办粮委员会,在包家柯寨、鸳鸯镇、山丹镇等地设立粮台,为红军筹粮。红军在次驻扎40多天后,奉命撤离。

(采访团车队向费家山毛泽东长征旧居开进)

  四、红四方面军九十一师师部旧址

  该旧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山丹乡山丹村内街道以北。建筑面积96平方米,保护范围面积300平方米。院内有房屋3间。主房坐北朝南1间,通长8米,宽7米,两坡土木结构,檐口扎飞,置猫头滴水,四扇对开木门,门两侧各开一四门木窗;东、西各1间,通长5米,宽4米。1936年8月23日,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九十一师长征到达武山。24日,师部驻扎在山丹乡村村民车可图家(现为村委会公房),直至10月8日离开,共计驻留40余天。驻留期间部队在山丹乡惩办了土匪,开垛放娘,救济群众,宣传抗日救国政策。

  1936年8月24日,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九十一师师长徐深吉、政委桂干生、政治部主任黄立清、参谋长刘进选到山丹。九十一师师部驻山丹镇车可图院内。部队分驻山丹、贺店、车川、魏沟、任门一带,红军宣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八一宣言》;宣传募捐抗日救国公粮,支援红军;建党建政,创建根据地,解决红军吃穿用的问题。在山丹镇成立了中共山丹区委、山丹区苏维埃政府、区农会,马鸿九任政府主席,马德功、马绪元、马世成、马正川为委员,马德功任农会主席,附近各村成立了村农会。区委、区苏维埃政府、区农会门上插着一面镰刀锤子红旗,公开进行工作,设立粮台,为红军筹粮。10月8日,部队撤离时在山丹镇处决了“斧头队”匪徒刘根代、杨双成、杨虎娃、贺岁娃。

(采访团车队向费家山毛泽东长征旧居开进)

  五、郭化如烈士墓

  该地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洛门镇郭家庄村西南100米,建筑面积9平方米 ,保护范围面积420平方米,形成于1985年4月5日。纪念碑正面刻有“功业垂青史,丹心启来人”十个大字,背面刻着烈士的生平功绩。

  郭化如,生于1910年12月9日,洛门镇郭家庄人。自幼饱受磨难,性格刚强;青年投军,智勇双全。后因不满旧军队内部的黑暗,愤然离开。1943年2月5日,率领渭源、陇西、漳县、甘谷二千多青年,在陇西、渭源举行起义,起义部队编为甘南抗日救国义勇军十五团,郭化如任团长,4月,起义部队整编为二路军,郭化如任副司令,转战于岷县、武山、通渭、陇西一带。经过辗转求索,历尽艰辛,终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陇右地下斗争。1947年2月在陇西云田乡马家山由高健君、牙含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任中共陇渭支部书记,郭化如和杨友柏带领游击队消灭了国民党部队一个连兵力,缴获一批枪支弹药。后任命为陇渭、陇右工委委员、军事部长。1948年元月,郭化如和高健君、毛德功、杨友柏、肖焕章组织领导了甘谷县安远镇反霸斗争。1949年4月3日,郭化如和杨友柏带领游击队,截击了去往桦林山区蔺家湾一带抓壮丁的漳县自卫队,在漳县、武山、陇西交界的桦林山战斗中,遭到国民党部队的堵截,他在掩护部队撤退时受伤,壮烈牺牲,年仅39岁。1952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郭化如同志革命烈士称号。

(鸳鸯镇费家山毛泽东长征旧居)

本新闻共16页,当前在第01页  01020304050607080910111213141516

摄影相关图片
花平宁摄影:天女散花(图) 人在旅途:兰州水车(图) 麦积秋色惹人醉(组图) 宝天高速公路(组图) 烟雨麦积(图) 白云山(图) 龟凤山(图) 耤河风情(组图) 天水阿门摄影:龙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