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城市文明建设实地点位治理,直接关系民生,直观反映城市文明建设水平。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打造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坚定信心、主动作为、真抓实干,城市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城市面貌、市民素质显著提升,为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向建设城市文明转变积累了坚实基础。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力争在新一轮创建中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现选取城市文明建设实地点位治理案例,供学习参考。
交通场站、公交站、公交车、出租车篇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赋能公交服务水平
截至目前,两区共有公交车站点1042座,中心城区重点区域500米站点100%覆盖,2024年客运量达0.95亿人次,趟次准点率达94.87%;在文明城市创建中,积极督促城市公交企业加强公交站点清洁频次,同步实施智慧化改造,新增电子站牌343处,极大满足群众便捷、高效出行需求。

引言
公共交通作为市民出行的主要方式,其服务质量和效率直接影响城市形象与居民生活质量。近年来机动车保有量激增,公交车站面临站点设施老旧、车辆停靠混乱、环境卫生差、信息服务水平低等现实问题。天水市交通运输局以“智慧化、人性化、生态化”为目标,通过优化站点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强化管理机制等措施,打造高效、便捷、绿色的公交服务体系。
做法与成效
一是设立公交车专用道,保障通行效率。将公共交通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公交首末站布点等专项规划,构建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体系。在公交场站用地选址、审批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先后在具备条件的城市道路布设公交优先道33.2公里,持续整治挤占公交优先道、公交港湾等问题,确保公交车辆路权优先、安全快速通行。
二是建设公交港湾,规范停靠秩序。针对传统直线式站台易导致公交车排队拥堵的问题,对56个重点站点进行“港湾式”改造。通过拓宽道路或压缩绿化带,形成外凸式停靠区,减少公交车占道对主干道车流的影响。以麦积区火车站站点为例,改造后高峰期车辆进站延误时间减少50%,周边道路通行效率提升22%。港湾内增设防滑地砖、护栏和夜间反光标识,进一步保障乘客上下车安全。
三是推行站点垃圾分类,促进绿色出行。在公交站点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有害垃圾三分类垃圾桶,并张贴分类指引图。联合环保部门开展“文明候车”宣传,组织志愿者引导乘客正确投放。通过垃圾分类,站点周边环境卫生明显改善,市民环保意识逐步增强。
四是强化站点环境卫生管理。结合全市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形成“环卫+社区+志愿者”三级卫生清洁机制,实现重点区域每周清扫不少于4次,普通区域不少于2次。针对小广告顽疾,采用防粘贴涂料覆盖站牌立柱,并联合城管部门开展专项整治,累计清理非法张贴物3200余处。
五是建设智能停靠站,提升服务体验。累计投资3430万元,建成智能公交停靠站点343座,市区公交、出租全面应用集成卫星定位、车载视频、智能报站、服务监督、电子发票等功能,有效提升公交运营调度精细化水平。深化公共交通一卡通应用,累计发放IC卡99.31万张,支持刷卡、扫码、投币多种付费方式,推广“坐公交”“天水龙城一卡通”微信小程序,为群众提供线路查询、公交导乘和充值服务。
启示与思考
一是系统规划是基础。出台《天水市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实施意见》,统筹交通、城建、环保等多部门,实现公交专用道与智能站点建设同步推进,确保规划与城市发展需求匹配。
二是技术创新是驱动。通过车载GPS与客流监测设备,发挥智能OD大数据分析调度系统,实时调整发车间隔,实现客流量与运力双向匹配,提升乘客转运效率。
三是群众参与是手段。进一步发挥12328交通运输服务监督平台优势,优化群众反映诉求处置流程,着力提高反映诉求处置效率,倒逼城市公交企业加大公交车站保洁力度和保洁频次,提高群众出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