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警报屏障 提升预警效能
——关于天水市国动警报器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国防动员警报器是城市防空防灾的重要设施,对于战时组织人员疏散、平时应对突发事件具有关键作用。我办围绕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任务,在警报器建设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全市多处防空警报通信网点科学分布,市级警报覆盖率达98%,鸣响率达100%。但随着城市发展和国防动员工作要求的提高,仍需不断优化完善,结合我办工作实际,以下是对警报器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优化布局,确保覆盖精准度
随着天水市城区范围的迅速扩大,新的居民区、商业区不断涌现,现有警报器数量及鸣响覆盖范围已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应结合城市发展规划,重新评估人口密度、建筑分布等因素,对警报器进行科学布局。对于秦州、麦积等老城区,可在人口密集的老旧小区、背街小巷等区域加密布点;同时,天水市地形南北窄、东西狭长,在对于周边新开发的区域新增警报器时,需充分考虑地形特点和城市发展规划,进行科学布点。可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详细勘察,针对原有警报鸣响覆盖盲区及新开发城区、偏远社区等区域增设警报器,确保警报鸣响能够全面覆盖城市各个角落,提高警报信号的可达性。
二、加强维护,确保设备可靠性
天水市国动办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维护模式和常态化维护机制,采用“日常检查+定期保养”的维护管理模式。但面对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的警报器,仍需强化维护力量。一方面,定期组织专业培训,邀请厂家技术人员为基层维护人员授课,提高其故障诊断和维修技能,使其能快速处理常见故障。另一方面,建立维护管理信息化系统,记录每台警报器的维护历史、故障情况等,便于及时掌握设备状态,提前做好预防性维护。同时,要保障维护经费投入,确保有足够的资金用于购置备品备件、建立更完善的备品备件库,确保在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及时更换零部件,缩短维修时间,保证防空警报器及配套设备设施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三、强化智能,提升系统先进性
在智慧国动建设的背景下,警报器建设应加快智能化步伐。利用物联网技术,将警报器接入统一的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工作人员可通过手机或电脑远程查看警报器的工作参数、故障信息等,提高管理效率。同时,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对警报信号传输过程中的异常情况进行智能预警和分析,自动判断故障类型并提供解决方案。此外,应探索与其他应急系统的融合,如与气象预警系统对接,在发布气象灾害警报时能自动触发相关区域的警报器,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享。
四、广泛宣传,提高公众认知度
天水市国动办通过“9·18”防空警报试鸣演练等活动开展了宣传教育,但仍需进一步强化。可将警报器相关知识纳入学校国防教育课程,编写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材,通过课堂讲解、实地参观警报器站点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警报器的作用、信号含义等。同时,借助社区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渠道,制作发布通俗易懂的宣传内容,如动画短片、科普文章等,向公众普及警报器知识。此外,结合每年的防空警报试鸣活动,组织更多的社区、企业参与疏散演练,让公众在实践中熟悉警报响应流程,提高公众对防空警报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使其在战时或突发事件中能迅速响应警报信号,有序进行疏散避险。
五、完善机制,增进工作协同性
国防动员警报器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需完善协同合作机制。我办已制定了《天水市防空警报建设规划》《天水市防空警报社会化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明确了各部门和单位的职责。但随着城市发展和国动工作的推进,需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应进一步明确在警报器建设、维护、管理等环节中,住建、供电、通信运营等部门的具体职责。建立定期沟通协调会议制度,及时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住建局在规划新建筑时,应提前与国动办沟通,预留警报器安装位置;供电公司要保障警报器的电力供应稳定性,优先处理警报器供电故障等。通过各部门的协同合作,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天水市国动警报器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李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