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天水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部署,按照“五年任务四年完成”要求,综合施策,加速推进,高效落实,逐步释放出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多重效应。2022年至2023年完成搬迁1828户7137人,今年搬迁1597户6714人,三年累计搬迁数量占五年任务的75.6%,并于今年提前实施2025年搬迁任务,确保一期搬迁任务在计划时限内完成。目前,我市搬迁旧房拆除率、不动产颁证率、新搬迁对象三级认定率、协议签订率、补助资金到户率均达到100%,排名全省前列。
在“搬得出”上下功夫,让搬迁群众顺心。把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作为“纾民困、解民忧”的“一把手”工程,按照“党委领导、政府牵头、部门协同、社会融入、群众参与”的原则,健全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包抓责任体系,认真落实“周报告、旬汇总、月通报、季调度、年考核”工作机制,多措并举推进搬迁任务落细落实。针对搬迁前立地条件差、安全隐患大、交通不便等实际,在充分考虑发展实际、尊重搬迁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向群众把搬迁好处讲清楚、把搬迁政策说明白,帮助群众算好“安全账”“经济账”和“长远账”,引导群众由“要我搬”转变为“我要搬”。以“县区认、市级审、省上核”三级认定复核为抓手,精准识别搬迁底数,建立搬迁台账,确保应搬尽搬、应搬早搬。截至目前,全市累计精准识别3425户,其中地质灾害威胁区3412户,占搬迁数量的99.62%。全面落实中央和省级“10+5”补助政策,2022年以来拨付补助资金18864万元、发放贴息贷款5082万元。各县区统筹整合乡村振兴、城镇建设、生态环保等领域各类资金,配套建设文化广场、卫生室、污水处理站等基础设施,实现了“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凸显。
在“稳得住”上出实招,让搬迁群众安心。结合和美乡村建设规划,按照“四避开”“四靠近”“四达到”的原则,今年建设集中安置点19个,安置660户3242人,购买商品房及回购房安置266户1089人,自建房安置671户2383人。目前,80%的集中安置房已封顶,9月底完成搬迁入住。提前实施的2025年搬迁任务中部分安置房已进入主体建设阶段,预计年底前交付使用。围绕“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生活好、能融入”的总体目标,依托搬迁点周边资源禀赋,积极谋划培育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就业”双轮驱动,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千方百计帮助搬迁群众增收致富,全力以赴做好搬迁安置“后半篇”文章。按照“依需设岗、按需培训、因人定岗、分类就业”原则,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培训,鼓励支持进城安置群众积极发展经营性活动,确保搬迁群众有活干、有收入。目前,累计建成大棚1555座、就业帮扶车间5个、农产品加工厂7个、标准化养殖小区8家,开展技术培训2526人(次),保证了群众“农作、务工、增收”三不误,实现了搬迁群众“稳得住”。
在“生活好”上求实效,让搬迁群众舒心。将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作为一项人口迁移、资源重整、经济重塑工程,实施“新市民计划”,积极为搬迁群众提供上学就医、养老社保、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让搬迁群众既有农村“三块地”的收益,又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权益保障,持续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完善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结合、自治强基、智治支撑“五治融合”基层治理机制,常态化开展文明新风培育等活动,大力实施“雪亮工程”,着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紧盯省领导小组会议通报、省搬迁办核查反馈问题,全面查漏洞、补短板、强弱项,以问题整改推动搬迁工作提质增效。
下一步,天水市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暨工作推进会议精神特别是任省长讲话要求,严格落实包抓责任制,加大政策资金落实力度,持续推进搬迁群众就业扶持和产业发展,坚决办好这项惠及群众福祉的民生实事,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贡献天水力量。
(新闻来源:天水市自然资源局 转载:马文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