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百名社科专家学习二十大精神”笔谈⑫
走好“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王静
(天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深厚的理论根基,而且还遵循着清晰明确的历史发展逻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理论在我国新时代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得到了持续的创新发展。
一、中国共产党对“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历史探索一脉相承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社会发展是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为前提和目标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均重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不断探索两个文明相结合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路径。
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更是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国家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任务,确立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也强调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讲到,“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重大原则始终贯穿中国发展过程,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地位凸显,中国不仅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同时也为经济增长过程中两个文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世界性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我们党领导人民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是对这条正确道路的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式现代化是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体现在物质文明的发展进步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进步上,更体现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正确处理两个文明的关系,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
经济快速腾飞、物质日益富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成就。我国经济总量现已稳居世界第二位;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持续增加,居世界第二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让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特别是新冠疫情暴发的三年,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保持增速领先,成为世界经济引擎。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正是对物质文明的追求与奋斗,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
中华文明崛起、精神力量迸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标志。强大的物质基础、丰富的物质资料是现代化的必要前提,但如果仅有物质的全面丰富,没有充实的精神生活,那就不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十八大以来,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大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健康向上发展。“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三、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物质文明高度发展是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能够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更高水平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指引,规定和影响物质文明建设的方向。二者互为因果,相得益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必须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要求我们一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另一方面在社会上全方位推进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马克思强调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实现了人的解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代表着人民有更加富裕的物质生活,还代表着人民可以享受更加丰盈的精神生活,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全方面多层次的需求都得到保障,这就是人类解放的实践路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建设要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基准,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加强价值引领,大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切实提升公民文明素养,提升人民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增强人的主体性。综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要持续增进人民福祉,推动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要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统筹协调,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是社会的全面进步,不是某个地区或某一领域的发展,而是整个社会、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社会生产力要不断提高,上层建筑也适时更新变革;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持续提高,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也不断提升。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成就突出,但是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我国文化资源大国和文明古国的地位并不相匹配,与我国的综合国力还不相适应。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思想的引领、文化的滋养和精神的支撑。所以我们要警惕“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我们坚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定会在守正创新中走向更加丰盈的美好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