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甘肃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按照《天水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领导小组2021年工作要点》安排,近期,天水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征文启事,面向社会各界人士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有奖征文活动,征集的作品内容要求反映我市各民族群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共有精神家园,传承弘扬伏羲文化的历史进程中,情感相连、文化交流、心灵共鸣、团结互助的真实故事;我市各县区县志中关于民族团结、互助、交流、融合的历史故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尤其是天水市党的历史上民族团结的历史故事;关于我市以传承和弘扬伏羲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散文、人物传记、短篇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以反映我市民族团结进步真实故事为内容的微视频、微电影等抖音、快手宣传作品。截止目前,已经征集到作品70篇。从今天开始,天水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在“天水在线”上登载征集到的部分好故事,以飨读者。
两县人民同携手 回汉共饮思源泉
——记张家川县仓下村、清水县王店村共饮一井水的故事
作者:顿映杰,男,40岁,现为张家川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家川县胡川镇仓下村和清水县黄门镇王店村在地理位置上相邻,仓下村是一个纯回族村,王店村是一个纯汉族村。两个相邻村村民居住在川道,处于公路沿线,人居条件便利,回汉族群众生活富裕,人民安居乐业。
仓下村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王店村村民在这里的公交站台等待汽车,到张家川县城去赶集。老人常说,过去这里有一口井,两地的回汉群众每天都会挑水吃,养活着无数回汉群众。两地回汉群众你来我往,和谐相处,祖祖辈辈呵护民族团结,守望相助,两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便从这里开始。
据考证,这口被两村人民命名为“思源泉”的浅井,原名柳家泉。这一带原是宋元古城“冶坊城”所在地,仓下因冶坊城设粮仓而得名,泉水附近原来叫柳家庄,为柳姓汉族群众的吃水泉,从清朝开始,两个村子的人们便开始同吃一泉水。两地村民把泉当做命根子,反复整修,日夜呵护,形成了回汉人民共饮一泉水,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局面。
走近土泉,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混凝土浇筑成的一口圆形泉井,虽然不深,但水量特别充足,可以看见泉水不停地汩汩涌出。据当地村民说,两个村回汉群众生活习惯虽然有差别,但是却从来没有因为生活习惯不同发生过任何矛盾,离泉水较远的仓下村村民去挑水,王店村村民总会说:“你们路远,你们先担上回家……”
张家川县仓下村回民马好娃老两口的儿子出门干活时不小心被机器夹断了双手,只能在家休养,老两口因为操劳过度又身患疾病,生活极度困难,每天就吃水的事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很大苦恼,除了饮牲口,家里正常的吃饭喝水一天就需要一担水,这可怎么办呢?
清水县王店村汉族姑娘薛丽丽是一位善良热心的“虎妈”,近几年经常参加县上和乡村组织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她对党和政府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倡议非常热心,一直想着做点实实在在的事,她听说马好娃家的难心事之后,决定帮助这个处于困难当中的回民家庭。正当马好娃老人发愁时,薛丽丽给他们家挑着一担水满头大汗的来了,老人很吃惊,丽丽把水担到厨房,看着老人惊呆的神情,一下子“咯咯”笑了,拉着老人的手关切地说:“叔叔,这两天不见您担水,我有点担心,经打听才知道您家里有困难,你们老两口和我的父母一样,你们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放心吧,你们家吃水的事包在我身上。您看,我这身板结实着哩。”丽丽用力地拍了拍自己的肩膀,然后风一般地离开,老人看着丽丽的背影,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之后的每一天,丽丽比平时起来得更早了,除了给自己家挑吃饭、洗衣、饮牲口的水之外,还要给马好娃老人家里挑水。原本她丈夫外出打工,还有两个幼小的孩子需要她照顾,自己家的事都够她忙活的了,可是善良的丽丽不忍心看到马好娃老人家没水吃,于是就把自己正常的作息时间进行了调整,给老人家给予了帮助。在丽丽的带动下,王店村和仓下村的村民们都纷纷抽空给老人家里挑水,老人全家每天都生活在幸福的感动中。
来自不同县、不同村庄、不同民族的两村村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在这眼泉水的见证下,形成了水乳交融、唇齿相依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本故事属于真人真事,经与两人沟通,本篇叙述中“马好娃”和“薛丽丽”均是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