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天水>>正文
天水在线走进甘谷看小康之产业篇(图)
(2020/11/11 10:35:48)  来源:天水在线  打印本页

  【开栏的话】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出发,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

  2020年,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甘谷县委、县政府坚定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决心不动摇,始终保持冲锋冲刺的战斗姿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组织动员全县干部群众顽强奋斗攻坚克难,勠力同心真抓实干,全县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

  为全面总结脱贫攻坚显著成效,提振广大干部群众脱贫致富强大信心,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确保高质量如期完成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从即日起,甘谷县委宣传部特邀请天水在线深入甘谷扶贫一线,开办【天水在线走进甘谷看小康】专题,通过图文表述、航拍、视频记录等形式,集中一个多月的时间,深度采访报道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甘谷县城乡面貌、产业发展、教育医疗、安全住房、稳岗就业、民生保障等方面取得的显著变化、亮点特色、经验典型,切实把甘谷脱贫减贫故事讲好讲精彩,为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天水在线走进甘谷看小康之产业篇

甘谷:产业铺就小康路

安建文

  近年来,甘谷县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和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落实精准要求,做好特色文章,拉开架势推进“整流域开发+农发公司+扶贫车间+四大支柱产业”“1114”产业扶贫体系,走出了一条既符合县情实际又独具当地特色的产业扶贫新路子。

  “产业舰群”日渐强大

  走进甘谷县散渡河流域以东的安远镇巩川村,食用菌种植基地里阵阵菌香沁人心脾。上万只菌棒静静地躺在食用菌大棚中,孕育着巩川村的脱贫致富梦,成为脱贫攻坚的加力棒。

  “基地已建成的16座食用菌大棚中,5座用于菌棒培育,年产菌棒20万棒;9座用于生产香菇,每棚生产香菇14000—18000斤,按市场价5—7元每斤计算,每棚可收益7—12.6万元。”巩川村党支部书记张新兴说,“香菇变成了支柱产业,吸纳155个贫困人口进棚务工,由合作社统一指导培训,让贫困人口不仅取得工资收益,还能掌握食用菌栽培技术。巩川村的居民们过上了富足舒心的好日子。”

  而在六峰镇将军岭后山,当地一位有名的致富带头人巩双海,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充分发挥合作社的引领示范作用方面探索了成功经验。

  2009年,在新疆打拼多年的巩双海回乡创业,他自筹资金200多万元,流转土地246亩,吸纳社员43户,入股土地258亩,带动贫困户107户462人,建立起集林果种植、养殖家禽及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农业合作社。

  “经过11年的经营和发展,累计投入了600多万元,现有林果面积504亩,栽植优质花椒8470株,花牛苹果19250株,还有一个1000多平方米的养殖场,养的是散养土鸡和黑猪。”巩双海说,近几年,合作社努力打造农业产业示范园,推广先进实用农业技术,生产高端安全优质农产品,实现了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

  甘谷县突出“四个坚持”,力推产业集群化发展,通过打造各类产业发展平台载体,全力做大做强资源集约利用的“产业舰群”。

  坚持向土地要效益。益以打造西部特色农产品大县为目标,全力促进蔬菜、果椒、养殖、劳务四大支柱产业快速发展,打造了渭河川道区设施蔬菜示范基地、南北浅山区两个百里林果示范带、“种养加”结合生态养殖循环发展产业链,全县果品、蔬菜、养殖业规模分别达到58万亩、28.5万亩、463万头只,总产值达到60亿元。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基础优势,以增收脱贫为根本,打造了以农发公司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型扶贫载体,不断加大培育和保障力度,着力提高贫困群众的参与度,全面打通了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渠道。着眼统筹推动产业扶贫、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注资成立了普众农业产业发展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为6769户贫困户落实扶持资金3964万元,为6800多户贫困户入股配股1.2亿元,贫困群众有了稳定产业收益。着眼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增强农民增收后劲,进一步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先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416家、龙头企业62家、家庭农场156家,每个贫困村都形成了1—3个主导产业,行政村村均集体经济积累达到2万元以上。

  坚持向工厂要就业。全力支持骨干企业技术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引进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县域工业逐步形成了电力能源、建筑建材、化工颜料、农副产品四大支柱产业,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0余户,在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的同时,提供更多的岗位,促进更多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先后完成培训3万余人次,年均组织输转劳务11万人次,创劳务收入20亿元以上。 

  坚持向市场要红利。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行动,近几年新建大型综合市场8处、产地市场6处、乡镇农贸市场9处,建成农家店、便民店、农资连锁店、电子商务服务点300多个,初步形成了以物流园区为龙头、乡镇市场为骨干、村级网点为支撑,覆盖城乡、快速流通的商贸网络体系。

  坚持向园区要增收。依托天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平台,启动实施冀城产业园开发建设,倾力打造产业集聚、服务配套、功能齐全的现代化产业新城,入园项目累计达到22户,年生产总值达到7亿元,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采取政府搭台、招商拉动、企业唱戏的办法,高起点规划建设了占地近2500亩的甘肃东部甘谷物流园,引进落地了甘谷浙江商贸城、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陇东南汽配城、甘谷客运中心等一批大型商贸流通服务项目,园区已成为区域性物流综合服务中心和县域商贸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坚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按照“融入大关中、建设大景区、发展大旅游”的思路,全面建成了大像山文化园,配套实施了大像山公园、仿古文化街、游客服务中心、310国道城区过境段改造等一批重点工程,打造了集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园。按照“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成”的思路办法,着力推动生态产业开篇破题,以北城区土桥子脊兽文化产业园为代表的48个生态园区项目顺利实施,完成投资20多亿元;三陇药业、盈科化工、平光玻璃、百居保温等工业园区骨干企业完成升级改造。

  园区基地、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让甘谷扶贫产业由一个个“小舢板”,抱团成为强大的“产业舰群”。

  “产业智慧”广沐乡村

  不久前,记者来到甘谷县翔隆强姚庄扶贫车间采访,车间负责人宋胜强正在指导工人缝制工作服。这位25岁的青年,斯斯文文,细声细语,已经是一位投资超过130万元、带动100多名群众就业的致富带头人。

  “甘谷县翔隆强服饰有限公司现有员工60多人,32人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宋胜强介绍说,公司依托扶贫车间开展服装加工产业扶贫,以“企业+扶贫车间+农户”的扶贫模式,通过员工在上百台电脑缝纫机前的辛勤劳动,积极完成各种订单任务。因为厂里的员工基本是周边村庄留守妇女和贫困户,通过合理安排上下班时间和较为严格的纪律约束,他们逐渐转变为成熟的产业工人。有的熟练工人一个月可领三四千元,能够达到就近就业、促进增收的目的。“车间常年有订单,年产各类服装8万套,经济效益达210多万元。”

  像姚庄扶贫车间这样靠产业带动发展的扶贫车间,甘谷县已建成运营80个。在扶贫车间务工的群众月平均工资2000元,年收入2万元以上,真正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毋庸置疑,扶贫车间是甘谷“产业扶贫智慧”在脱贫一线的生动实践。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富,则百姓富。曾经,全县产业发展基础弱、规模小、效益低。农民群众特别是偏远乡村群众增收困难,一度贫困。扶持发展富民产业,带领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成为摆在甘谷县委、县政府面前最迫切、最艰巨的责任和难题。

  思路决定出路。甘谷决策层清醒地认识到,贫困人口脱贫,既要看“两不愁、三保障”有没有达到,还要看收入达不达标。这,必须保障贫困群众有稳定的收入。

  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牢固树立“一号工程”意识,直面难题,把全部精力放在发展致富产业上,拿出更多“硬招”闯关夺隘。全县紧盯产业主攻方向,先后量身定制了《甘谷县精准扶贫富民产业培育实施方案》《甘谷县特色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规划(2016—2020年)》《甘谷县蔬菜(中药材、马铃薯)产业精准扶贫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所有贫困村产业发展方向、所有贫困户产业脱贫措施和目标任务,确保每一户贫困户都有脱贫路径和办法。

  积极构建整流域开发+农发公司+扶贫车间+四大支柱产业“1114”产业扶贫体系,全面推进“六大产业精准扶贫”行动。将全县贫困区域划分为4大片带,坚持力量向流域汇聚、项目向流域摆布、资金向流域统筹、产业向流域集中,统筹推进“梯田+道路+水利+产业+公共服务”综合开发,开辟了一条整流域开发、整片带治理、整体化脱贫、可持续发展的脱贫新路径。整合项目资金25亿多元,高标准建成了17个整流域扶贫开发示范基地,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009.3平方公里,新修梯田71.19万亩,植树造林49.08万亩,荒坡种草8.87万亩,封育治理7.74万亩,探索出“梯田+水窖+经果园”“梯田+地膜+种植”“梯田+种草+养殖”“梯田+农产品+加工”等多种高效旱作农业种植模式,受益群众涉及163个贫困村17.77万人,不仅有效改善了区域内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培育壮大了扎根性的致富产业,整体提升了扶贫开发效益。通过创新“三变”改革模式,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以股权为纽带,探索形成“三变+特色产业、特色加工、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易地搬迁、整流域开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提升改造”等改革模式,建立“保本收益+股权分红”利益分配机制,引导村集体和农户利用可变资源、资金、技术等入股经营主体,共享改革红利,实现土地资源变资产3.2万亩、资金变股金2612.5万元、农民变股东1.93万户,有效增强了农村发展的活力动力。

  “因地产业”遍地开花

  “我们坚持质量为先、效益至上的导向,因地制宜确定产业的品种和规模,品种上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果则果、宜椒则椒、宜菜则菜;规模上不限大小、可大可小,切记盲目铺摊子、摆场面;方式上咬定不放、常抓常管,一年接着一年干、一锤接着一锤敲,务必抓实抓好抓出成效。”甘谷县委书记申君明说,下一步,县委、县政府将把健全产加销体系、打造农产品品牌、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作为重点,加快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如今,从“川道区”到深山区,从渭河南岸到北部山区,到处都是产业欣欣向荣发展的喜人场景。

  近年来,甘谷县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和长久之计,大力发展蔬菜、果椒、养殖、劳务等优势产业,全县农业产业体系、特色优势逐步显现。特别在花椒产业发展上,抓规模、增产量,抓品质、创品牌,科学规划种植区域,筛选优质高效品种,加快花椒基地建设,加强综合管护,花椒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并举的路子。

  “比起其他产地,甘谷花椒色红油重、粒大饱满、麻味醇正、香气浓郁,药效成分多,精油含量高,产品远销成都、重庆、郑州、湖南、湖北、新疆等地,广泛运用于火锅底料、佐料加工、中医中药等领域,有注册商标22个、绿色认证产品2个,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命名为‘全国花椒之乡’。

  为了充分展示花椒产业在助农增收致富方面的带动作用,甘谷县以”游姜维故里·赏甘谷花椒“为主题,已连续举办两届”花椒节“,借助新媒体快速传播的优势,通过抖音、快手短视频等方式,不断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拓宽营销渠道,促使甘谷花椒畅销全国各地。

  而在古坡镇,则是另一幅产业丰收图景。

  以前由于耕地坡度陡、处处有坚石,这里的山地曾经是广种薄收,很难出效益。如今,坡地里长出了错峰上市的架豆王,山沟里建成了药用菊花基地,产业兴旺,致富有招。

  而这些,正是位于海拔2600多米,所处之地高寒阴湿,平均耕地坡度在15度—25度之间的甘谷县古坡镇发生的变化。

  去年以来,古坡镇积极借助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厚的旅游资源,投资300多万元启动了集观光旅游和中药材种植为一体的观光花谷项目。采取”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在藉河沿岸10公里瓦泉峪村至大卜峪村发展药用菊花产业基地318亩,形成了持续稳定增收的菊花产业。”菊花品种有7个,主要以金丝皇菊和药用小白菊为主,一年栽植,可连续采摘5—8年。在店子、上店子等5村集中连片种植架豆王2000亩;在沟门等村种植半夏、药用菊花、当归等中药材1000亩,在杨家坪村试种沙窝萝卜100亩,实现了贫困户扶贫产业全覆盖。“古坡镇党委书记张想生介绍说。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从南部山区到北部山区,处处盛开着产业的”致富花“。

  八里湾镇积极借助甘谷辣椒种植历史悠久、美名远播的优势,流转土地1500多亩,积极引进甘肃陇上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建设集种植、收集、储藏、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辣椒产业综合性基地,着力打造陇上椒优质品牌,直接带动200多户农户发展稳定持久的辣椒产业,形成了辣椒基地化种植、组织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品牌化销售的良好产业格局。目前,全县辣椒种植面积达3万多亩,年产量8万多公斤,产值达到1.5亿元;依托辣椒产业链,培育辣椒种椒专业村220多个,发展辣椒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辣椒种植农民合作社20多家、辣椒加工企业50多家,带动贫困户3000多户12000多人,实现了发展一项产业,造福一方百姓,群众稳定脱贫致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甘谷县委、县政府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在持续稳定发展致富产业,有序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确保群众脱贫不返贫等方面探索新路径,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更加扎实的作风,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谷而努力奋斗。

(天水在线编辑:陶静)

摄影相关图片
天水在线摄影报道:昨晚的天水“ “麦积飞天”打卡“黄金大道”第 “麦积飞天”打卡“黄金大道”第 天水的夜晚已经很冷了,但“麦积 天水在线主播萌萌变身汉服小姐姐 天水在线主播萌萌打卡“黄金大道 天水在线走进甘谷看小康之城建篇 超燃!天水=银川首航航班上唱响《 天水在线主播萌萌受聘担任“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