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树名木是自然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绿色文物活化石,是自然和历史留给我们的无价珍宝,具有极高的生物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天水市分布在城乡街道、历史街区、宗教寺庙、风景名胜区的古树有1300多株,古树名木数量之多在全国名列前茅。保护管理好这些古树名木对于弘扬历史文化、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长期以来,天水市在城市建设更新中坚持“古树名木优先,科学保护避让”相结合的原则,加强了古树名木的抢救复壮和合理利用,尤其是去年我市出台了第一部实体性法规《天水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以《条例》的贯彻执行为契机,全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开创了新局面、取得了新成效。
一是高度重视,古树名木保护步入法制化轨道。近年来,全市坚持把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立足实现古树名木资源的有效保护,全面加快了古树名木保护复壮步伐。我市获得地方立法权后,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我市第一部实体性法规《天水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条例》的出台对于加强和规范全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靠实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职责、有效防止破坏古树名木违法行为奠定了法制基础,全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步入了标准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全市严格贯彻落实《条例》,市人大常委会多次组织人员对《条例》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督查调研,对《条例》的执行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并及时组织召开《天水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贯彻实施情况专题询问会,就《条例》贯彻实施工作中职能部门履行职责、资源普查、经费保障、管护专业队伍建设、技术措施落实等问题进行询问,进一步靠实保护责任,推动全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法治化建设取得实效。市直职责部门和各县(区)政府进一步加大古树名木监管保护力度,以古树名木保护为抓手,有效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是普查摸底,建立古树名木的信息档案。古树名木资源普查是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环节。为切实摸清市域内古树名木资源的“家底”,各县区在以往普查的基础上开展了新一轮的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目前已实现古树名木普查的全覆盖。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对古树名木进行建档挂牌。对每一棵古树名木依其树种、树龄、胸径、冠幅、生长态势、生长环境等详尽记录,对有关古树名木的历史典故、传说、故事、神话等做记录整理和宣传,查清了古树名木资源的总量、种类、分布及生长状况等,并对古树名木及古树后备资源进行登记,统一编号,建立了文字、表格、照片齐全、一树一套的古树名木档案,为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提供了可靠依据。
三是属地化管理,强化监管责任。按照《条例》规定,对已经登记建档的古树名木,根据属地管理的原则,明确管理责任,逐级与各责任单位签订《古树名木管护责任书》,市住建、林草部门按职责加大对管护工作的检查指导,督促责任单位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日常管护。县(区)职责部门依法落实监管责任,切实履行古树名木保护监管,开展古树名木督査检查,严厉打击盗挖、非法移栽、故意毁坏等破坏古树名木的违法行为,减少或避免人为破坏。同时,教育引导广大民众树立保护古树名木的意识,形成养护、爱护古树名木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对古树名木保护做出贡献者给予鼓励,对破坏古树并造成损失者给予惩罚。

四是一树一策,全力实施抢救复壮。针对全市古树名木普遍存在生长环境差、病虫害发生严重、水肥条件不良、根部土壤板结、透气性差等严重影响古树正常生长的现状,按照“一树一策”的保护原则,实施抢救复壮,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研究古树名木保护复壮技术,针对各种不同状况,制定相应的保护复壮技术方案,通过树洞修补、土壤改良、促根复壮、叶面施肥,设立护栏,破除古树周边的水泥地等措施进行抢救复壮。今年以来,市、县(区)多方筹资400多万元,对全市200多株亟待保护复壮的古树名木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复壮。市建设部门结合西关古城改造项目,对澄源巷、三新巷等历史街区古树名木进行复壮保护,其中对三新巷096号古树拆除倚树建造的二层办公楼,并以古树为中心建设休闲广场,极大地改善了古树生存空间。麦积区对全区亟需保护的49株古树进行了抢救性保护,现已完成甘泉镇太平寺、吴家寺及马跑泉镇黑王村等29棵古树名木的保护复壮,古树生长生存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了。近年来,全市未发生一起古树非正常死亡现象,古树名木保护率达到100%。
五是扩大宣传,营造保护古树的良好氛围。《条例》出台后,各县区组织主管部门及管护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认真学习,并通过电视、网络媒体、宣传画等多种形式,广泛进行宣传报道;组织现场专题宣传活动,向市民及镇村群众发放宣传资料15000多份。在宣传的同时,相关人员就如何爱护、保护古树等问题进行现场解答。今年,在全市范围内对《条例》实施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征求和了解《条例》实施的效果和成效,同时向广大市民发放《条例》册页及宣传图册10000多份。通过普及和宣传,极大提高了《条例》的知晓率,弘扬了爱树、护树的传统美德,提高了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对古树名木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古树名木保护的积极性,增强了全社会保护古树名木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天水在线编辑:陶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