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天水>>正文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在天水采访钱学森之子钱永刚(图)
(2019/6/15 18:59:33)  来源:天水在线  打印本页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闫乃之在天水一中采访钱永刚先生)

  天水在线报道 6月13日下午,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闫乃之一行在天水一中对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学森之子钱永刚先生进行了采访。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闫乃之在天水一中采访钱永刚先生)

  据悉,6月12日至13日,中科协在天水举办“科学家精神报告团‘传承2019天水行”活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长子钱永刚、邓稼先的妻侄许进、黄纬禄之女黄道群、李四光的外孙女邹宗平、颜福庆之孙颜志渊等五位著名科学家的后代亲属分别走进天水师院、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机电学院、天水一中、天水一中麦积校区、天水市卫校、逸夫实验中学、天水三中、天水五中、天水六中等10所学校,以他们的所见所闻,真实感人地讲述了老一辈科学家爱国、奉献、奋斗的故事,弘扬了他们以国家为重的爱国精神、一丝不苟的求真精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和坚韧执着的奉献精神。

  这是一次接受科学家精神洗礼的报告会。报告会上,各学校的报告会会场座无虚席,师生们踊跃前来聆听著名科学家的事迹。钱永刚、许进、黄道群、邹宗平、颜志渊五位科学家后代和亲属精神饱满,结合PPT演示,声情并茂地讲述先辈科学家的感人事迹,现场不时暴发出热烈的掌声。报告会结束时,钱永刚、许进、黄道群、邹宗平、颜志渊还与学生互动交流,就青年一代如何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爱国、奉献、奋斗精神,刻苦学习,在新时代建功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进行了深入探讨。

钱永刚:钱学森科技报国的圆梦历程

(天水师范学院报告会现场)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报告会现场)

(钱永刚先生)

  (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学森先生之子钱永刚先生为天水题词寄语:热爱祖国,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报效人民      录钱学森语与天水中小学师生共勉)

  钱永刚先生,是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两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学森先生的长子。钱永刚先生是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学院荣誉院长、南京理工大学“钱学森学院”荣誉院长,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的特聘教授,西安市政府创新教育顾问。

  在1955年回国之前,因为受当时国情、国际形势的影响,钱学森的求学生涯出现了三次选择:第一次,学铁道工程,给中国造铁路;第二次,改学航空工程;第三次,从事航空理论研究。献身国防,志在强国,奋力铸就国之重器成为他的第四次选择。

  1955年辗转回到祖国以后,在钱学森参观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当晚,陈赓设宴欢迎时问他:“钱先生,你看我们国家能不能造导弹啊?”钱学森回答说:“怎么不能啊?外国人能造,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能造?中国人又不比外国人矮一截!”正是钱学森的这句话,决定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起步。

  我国航天是在既缺人、缺钱、又缺技术的情况下起步的。钱学森和航天人成功地把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后期大兵团作战的组织管理经验,移植到航天建设中来,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其中11个“第一”,钱学森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无论是《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还是“八年四弹”规划,都凝结着钱学森高人一筹的智慧,打上了他鲜明的个人烙印。

  1982年,从行政领导岗位退下来的钱学森年70多岁高龄了。钱学森又做出了他人生的第五次选择:再次回到学术理论研究当中。他以独到的研究角度,从71岁到85岁,在诸多领域进行了不懈地探索,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为我国科学技术特别是系统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许进:我的姑父邓稼先

(天水逸夫实验中学报告会现场)

(天水一中麦积校区报告会现场)

(许进先生)

(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邓稼先的妻侄许进先生为天水题词寄语:人民尽英杰,历史八千年)

  许进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邓稼先的妻侄。许进先生现任九三学社中央社史研究中心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

  人们都说,我的姑父邓稼先是一位英雄。抛开已经熟为人知的英雄事迹,我更想记叙他平凡的生活,讲述他可歌可泣的一生。

  邓稼先自幼受到家庭熏陶,很喜欢读书。1940年初,在北平崇德中学就读的高中三年级学生邓稼先因无法忍受日本人的侮辱,气愤地撕碎了日本旗并踩在脚下。这件事发生后,在父亲好友的劝说下,16岁的邓稼先怀着救国的理想和对侵略者的满腔仇恨踏上了追求科学之路。1941年,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学习。1945年8月,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并于次年回到离别数年的北平,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

  回到阔别了六年的北平后,邓稼先一面当助教,一面积极准备留学美国的考试,1948年秋,邓稼先到美国普渡大学研究生院学习核物理专业,于1950年8月获得博士学位,9天后,邓稼先放弃了去英国继续研究和发展的机会,与百名爱国青年一道乘船回国,投入新中国的怀抱。

  1958年,邓稼先受命研制核武器。1967年,身陷批判当中的姑父提出了“抢在法国人之前搞出氢弹”的口号,把文化大革命的噪音降至最低,使得我国的第一颗氢弹能够在1967年爆炸成功。

  当时,中国的经济十分落后。长期工作在强辐射环境中的邓稼先,在1985年7月底被确诊为直肠癌中晚期。手术后1个多月,国庆节到了。邓稼先对警卫员游泽华说:“我们去看看北京城”。他们两人瞒着医生、护士,从医院溜出来,在医院门口坐上了公共汽车,沿着长安街来到天安门广场。邓稼先要向祖国和人民作最后的告别。10个月后邓稼先去世了。临终前,他嘱咐大家,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黄道群:我的父亲黄纬禄

(天水市三中报告会现场)

(天水市第五中学报告会现场)

 (黄道群先生)

(“航天老总”黄纬禄先生之女黄道群先生为天水题词寄语:天水,山好水好人更好!祝愿天水的明天更美好!  )

  黄道群先生,是我国导弹与火箭控制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国“巨浪之父”“东风21之父”“航天老总”黄纬禄先生之女,黄道群先生曾任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高级工程师。

  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五院——中国的导弹研制机构成立。1957年底,父亲调入国防部五院二分院,负责导弹控制系统的设计工作。从此,他与导弹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每日早出晚归连续加班,几天见不到他的人影成了家常便饭。

  经过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斗,1960年8月12日,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个型号的导弹后来被命名为“东风一号”。

  从东风一号到东风五号的控制系统研制过程中,饱含着父亲和所有研制人员无数的心血与贡献。他们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一点一点把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大做强。

  1970年,父亲临危受命,上任潜地导弹巨浪一号技术总负责人,成为了整个研制队伍都很信赖的技术领军人---巨浪一号总设计师。

  1982年,新华社受权向全世界发布公告,将于1982年10月7日至10月26日,在公海上发射运载火箭……”然而,首次实验失利,父亲明确表态:我是总设计师,试验失利我负主要责任。仅仅6天时间,试验队很快锁定了故障所在并采取了有效防范措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2011年7月,父亲已经卧床不起。南华大学组织的红色夏令营要访问“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父亲了解到主办单位的难处,不顾自身病重毅然同意接受采访。

  父亲一生有着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但他从来没有过大段的说教,只是他的言行犹如润物细无声,默默地影响着我们。他是我值得用一生来学习和仿效的典范。

邹宗平:李四光的故事

(天水一中报告会现场)

(甘肃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报告会现场)

(邹宗平先生)

(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外孙女邹宗平为天水题词寄语:用创造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求人生的出路——李四光        邹宗平摘)

  邹宗平先生,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元勋、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的外孙女。邹宗平先生现任中国地质调查局李四光纪念馆馆长特别助理,是唯一享有李四光肖像、著作等版权的授权人。

  人们都知道李四光是地质学家,但其实他在15岁被选派留学日本时,学的专业却是船用机械。因为1894年,甲午海战,清朝败于日本。这件事对李四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他埋下了梦想的种子。自那时起,李四光就梦想能够造出坚船利炮重振中华。

  为中国强盛而努力,是李四光回国后的坚定选择。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创造性的思想登上了世界科学舞台,加入探讨重大地理学行列的第一人。

  为了富强的中国,李四光从学造船到学采矿,再转学地质。这“三级跳”的背后,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国家需要”!新中国成立前夕,李四光因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英国停留,期间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此时,国民党政府已密令人员寻找李四光,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这一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但面对国家召唤,李四光当机立断,坚定地朝祖国的方向走去。

  新中国成立后,能源问题迫在眉睫。1950年,李四光回到新中国的大地,开始奋战在地质、石油勘探等建设事业的第一线。在他的建议下,开始在全国开展大规模的石油普查工作,终于在1959年发现了震惊世界的大庆油田,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也证实了第四纪冰川的存在,而这一切都源于他求实创新的精神和拳拳爱国之心。

  在新中国发展原子能事业建设国防的年代,李四光为寻找关键原料——铀元素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运用地质力学理论,指导“找铀队伍”发现一系列铀矿床,为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颜志渊:我的爷爷颜福庆

(天水卫校报告会现场)

(天水市第六中学报告会现场)

(颜志渊先生)

(中国近代著名医学教育家颜福庆先生的孙子颜志渊先生为天水题词寄语:传承科学家精神,建设美丽天水!祝愿西北风水宝地明天更美好! 颜志渊)

  颜志渊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湖南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前身)、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前身)、中山医院、澄衷肺病疗养院(上海肺科医院前身)、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前身)创办人颜福庆先生的孙子。颜志渊先生是上海复旦大学教授,现任《颜福庆医学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理论中心研究员,上海颜子文化研究会理事长,上海百老德育讲师团成员。

  1906年秋,爷爷漂洋过海,来到了美国。经过插班考试,爷爷直接进入耶鲁大学医学院二年级就读。1909年6月,爷爷以出色的成绩从耶鲁毕业,仅用三年时间便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且摘得耶鲁医学院最高荣誉——优秀博士毕业生,还被吸收为美国自然科学会会员。

  1910年,爷爷到达汉口,架起了古老中国与现代西医合作之桥。先后创办湖南红十字会、统领京汉铁路沿线鼠疫防治、创建湘雅医学专门学校等。

  1917年,爷爷争取到洛氏基金会支持,在萍乡煤矿开展钩虫病防治工作。

  创办上海医学院,是爷爷一生事业的顶峰。这所医学院在1927年创建后,短短数年即在中国医学教育界迅速崛起,与外国人办的代表世界水准的北京协和医学院一南一北遥相呼应,代表了国人自办医学院的最高水准。

  1930年8月,经过近一年的反复思考和论证,爷爷发出了创建“上海医生中心”的倡议,核心是创建一家规模宏巨、设备齐全的国人医院,这就是中山医院的雏形。

  为了办教育,不得不向各色人等募捐。那段时间,爷爷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是:一名瘦削的中年人,不管刮风下雨,出门带一把雨伞,手夹一本募捐册,坐三等车厢,到了目的地就开始劝人捐钱。

  1937年4月1日下午2时,国立上海医学院新院舍落成并举办中山医院开幕典礼。爷爷作开幕报告:“我们认定做医师的人,须有牺牲个人、服务社会的精神,服务医界,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如在学院或医院服务的同人,皆有此决心,则医事事业,定有相当进步。”  

摄影相关图片
烟铺大樱桃已经红透了(图) 五月的天水,烟铺大樱桃红了,盘 郭霁红代言烟铺大樱桃最新宣传照 烟铺大樱桃红了(视频) 重磅!烟铺大樱桃正式开卖(图) 烟铺大樱桃树上长满了“大妈”(图 天水市2019“盛达杯”餐饮大赛(图 清水农产品在天水机场“起飞”(图 武山县副县长马学军促销武山莴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