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天水>>正文
天水籍作家秦岭新书《透明的废墟》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图)
(2018/5/14 8:40:53)  来源:天水在线  打印本页

  在“5.12”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北岳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了作家秦岭的地震灾难题材小说集《透明的废墟》精装版,成为中国文坛以小说形式纪念汶川地震的重要方式。新书由中国作协原副主席蒋子龙、《南渡北归》作者岳南等联袂推荐。

  该小说集第一版于2016年出版,并于当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纳入了全国“农家书屋”,受到广大读者的热切关注,本次再版,编入了秦岭发表在《中国作家》《小说月报》(原创版)《作品》《广州文艺》等期刊的5部地震题材中篇小说《阴阳界》《流淌在祖院的时光》《心震》《相思树》和《透明的废墟》,这些小说有的入选《作品与争鸣》《海外文摘》《中篇小说月报》等选刊和全国年度最佳小说选本,有的曾被报纸连载,有的作为特殊纪念品被期刊送往灾区。2017年,天津作协专门举办了秦岭地震题材小说研讨会。与此同时,还编入了秦岭和学者关于地震题材小说的对话、秦岭地震题材小说研讨会的情况、各界学者关于地震文学的讨论与争鸣,另外,还补充了十年来秦岭多次深入灾区采访的部分照片和感言。相对而言,第二版比第一版内容更为丰富,编排更为新颖,装帧更为考究。地震灾难文学研究范藻认为:“《透明的废墟》精装版的问世,其鲜明的文学性、理论性和资料性,构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成为当下研究地震灾难文学的重要载体之一。”

  秦岭现为天津某文艺单位负责人兼天津工业大学文学与影视专业硕士生导师,曾在《人民文学》《当代》《中国作家》《钟山》等期刊发表小说,著有长篇小说、小说集、散文集《皇粮钟》《在水一方》《断裂》《绣花鞋垫》《借命时代的家乡》《眼观六路》等15部,小说、散文50多次入选各类选刊选本,小说4次登上中国小说排行榜,3次入选全国“农家书屋”,获《小说月报》百花奖等十余种,被改编的戏剧、影视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特别奖等,有作品翻译到国外。

  据悉,精装版《透明的废墟》已于“5.12”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日面向全国发行。(宋建超)

  附:小说集《透明的废墟》(精装版)序

  “5.12”十周年:不光是为了纪念

  (序一)

  续小强

  小说家和出版界如果怯于对地震题材的介入,必然是对人类生活的漠视。

  在“5·12”汶川大地震1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我们决定对天津作家秦岭的地震题材小说集《透明的废墟》进行修订再版,并以精装版的形式再度奉献给广大读者。此举,绝不仅仅是为了一次隆重而悲壮的纪念。所谓纪念,只是悲情缅怀的一种形式,无涉时间的节点,而文学的力量与光芒,无论十年、一百个十年、一万个十年,只要生活依然,则永无止境。

  早在几年前,我们就注意到了秦岭的地震题材系列小说独具风格的叙事方式和反思力量,并对这些分散发表在期刊的中篇小说进行了反复论证,于2016年“5·12”汶川大地震8周年纪念日前夕出版了小说集《透明的废墟》的第一版,立即引起了文坛乃至社会方方面面的的热切关注。收效之好,既在我们意料之中,同时也在意料之外。该书不仅被列入我社2016年度“十本好书”,还被有关媒体列入年度“好书榜”。2017年“5·12”汶川大地震9周年纪念日前夕,天津作协举办了秦岭地震题材小说专题研讨会,《文艺报》辟专版进行了讨论。值得一提的是,小说集《透明的废墟》连同我社为秦岭出版的另外两部小说集《借命时代的家乡》、《不娶你娶谁》全部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纳入全国“农家书屋”,读者面迅即覆盖到全国城乡。当年的一些地震灾区,还把《透明的废墟》纳入地震纪念陈列馆,成为悼念亡灵、抚慰生者的特殊纪念品。某网络媒体邀请秦岭介绍地震文学创作经验时,短短半小时,吸引粉丝达11·7万人。

  事实再次证明,以小说的形式介入地震题材,读者是认账的。

  因为,这也是生活。无论它是生活的这一种还是那一种,谁也绕不过去。地震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的生活,它就像潜伏在我们人性深处的一面多棱镜,一旦晃动,人性会比任何时候都要变得真实,可信,生动,可靠。

  如果我们承认生活本来并非一帆风顺,那么,频繁的地震灾难对人类日常生活强加的巨大的、无以复加的影响力,实际上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某种常态。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后的半年里,有关地震灾难的诗歌、报告文学、散文可谓山呼海啸,蔚为壮观,而小说的反应不仅滞后得多,且佳作寥寥。理论界普遍给出的理由是“小说无法还原地震灾难那样的特殊生活”。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与文学精神完全相悖的谬论,也是对当下小说写作者虚构与想象能力严重匮乏的狡辩与开脱。虚构和想象的缺失,必然导致小说写作者反应迟钝、技巧单一、智慧不足。相反,国外与灾难有关的小说、影视、话剧可谓形式多样、层出不穷,至今在我国图书、影视市场长兴不衰,备受我国广大读者、观众的喜爱。两相比较,我们唯有承认软肋,深刻反思。诚如秦岭所言:“无论死难者,还是幸存者,人性是不容抹杀的。如果片面断定小说不能进入死人的内心,说明你否认了死人曾经活过。”就文体本身而言,小说相对于诗歌、报告文学和散文有着难以比拟的、强大的虚构力量和想象空间,小说面对地震灾难这一特殊的常态,理应更有广阔的作为和介入的可能,可是在我们渴望的视野里,不仅与地震有关的诗歌、报告文学、散文很快鸣金收兵,为数不多的小说也显得表里不一,力不从心。但秦岭不同,这位远在天津的小说家,始终在岁月里眺望着几千里之外的汶川。他的观察与独行,从汶川地震开始就坚持至今。继2008年在《小说月报》(原创版)发表被誉为“第一篇以小说形式反映汶川地震题材的作品”的中篇小说《透明的废墟》之后,又连续在《中国作家》、《作品》、《广州文艺》、《天津文学》等期刊发表了《心震》、《阴阳界》、《流淌在祖院的时光》、《相思树》等一系列表现地震题材的中篇小说。有专家认为:“秦岭对地震灾难题材的叙写,形成了当下文坛的独特景观。”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话题。

  作为出版人,我们有义务把这一景观奉献给更多的读者。

  因为不光是为了纪念,所以我们在策划第一版时,就没想把它出版成一部单纯的小说集。我们不仅适量编入了学者、读者、灾区老百姓在《作品与争鸣》、《理论与批评》、《文艺报》等报刊和其他媒体对秦岭地震题材小说的讨论、争鸣情况,还编入了文史专家与秦岭本人关于地震文学的对话,同时也编入了学者对有关汶川地震题材所有文学样式的反省与思考。这次再版之前,我们又听取了方方面面的建议,编入了地震灾区的部分现场照片和有关秦岭地震题材小说研讨会的情况,力求做到图文并茂,文评兼容,品读融汇。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引导读者分享秦岭地震题材小说魅力的同时,对我国地震灾难文学的现状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审视,以企更多的作家、学者、读者来关注我国的地震灾难文学。

  关注地震文学,就是关注我们自己。地震不长眼睛,可我们对生活的观察,也必须更多地依靠心灵。眼睛是用来看的,心是用来思考的。

  十周年,当然值得纪念,我们更关乎未来。

  是为序。

  2017年9月于山西太原

  (续小强,1980年3月生,山西灵石人。2002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获哲学硕士学位,2012年入南开大学文学院,在职攻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新作文》杂志执行主编,《名作欣赏》杂志执行主编。2012年12月起,任北岳文艺出版社党总支书记、社长、总编辑。山西省作家协会全委委员,中国小说学会常务理事。)

(天水在线编辑:吕婉红)

摄影相关图片
大美“滩歌”惊艳亮相(组图) 龙台油菜花海旅游观光活动(图) 武山油菜花田开启看“海”模式(图 清水汤峪温泉欢迎你(图) 原来,你是这样的秦州姑娘!(图) 大美天水,你有最美的人间四月天 烟铺樱桃花海赏花节盛大开幕(图) 千人畅游烟铺樱桃花海(组图) 烟铺樱桃花儿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