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天水>>正文
天水市政府举行抗灾救灾工作第二次新闻发布会(图)
(2013-7-29 17:07:01)  来源:天水在线  打印本页

  7月29日下午,天水市人民政府举行抗灾救灾工作第二次新闻发布会,天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钧就天水市抗灾救灾工作最新情况向媒体记者介绍情况。中共天水市委外宣办主任、天水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刘越高主持新闻发布会。中央电视台、甘肃日报、天水日报、天水电视台、天水在线等中央及省市多家媒体记者参加了新闻发布会。 

天水市抗灾救灾工作进展情况介绍

天水市政府副市长  王  钧

2013年7月29日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
  下面,我就天水抗灾救灾工作进展情况作一介绍通报。
  一、受灾情况
  今年进入汛期以来,我市先后遭遇了“6·20”、“7·8”、“7·21”、“7·25”四次暴洪灾害(局部区域为特大暴洪)和“7·22”岷县漳县6.6级地震波及灾害,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损失。从受灾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今年主汛期比正常年份提前了约15天,降雨强度之大、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均为历史罕见。二是暴雨引发局部地方洪涝、滑坡、泥石流、山体崩塌等多灾并发,灾害点多、受灾面大。三是“7·22”岷县漳县6.6级地震及多次余震波及我市,与暴洪灾害叠加,加剧了灾害程度。四是灾害造成的损失巨大,总体损失超过“5·12”地震给天水所造成的损失,恢复重建任务非常艰巨。
  经统计,6月20日以来发生的多次暴洪和地震灾害致使我市7县区113乡镇8个街道办事处1920村26.89万户次122.26万人次受灾,紧急转移安置群众86677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2.75亿元,其中:农业损失13.91亿元,基础设施损失53.08亿元,公益设施损失0.85亿元,家庭财产损失11.14亿元,工矿业损失0.66亿元,其它损失3.11亿元。
  特别是在“7·25”暴洪灾害中,秦州区南部的娘娘坝镇、大门乡等7个乡镇遭受严重的群发性洪涝泥石流灾害。因道路、电力、通讯被毁中断致与外界最后尚失去联系的娘娘坝镇沟门、杜家庄、长河等3村,已于7月27日晚全部取得联系。3个村基础设施损坏严重,村民房屋进水,未发现人员伤亡,受灾情况和房屋受损情况正在核查之中,镇村干部正在积极组织群众开展自救并迅速组织有序撤离转移。
  截止目前,因暴洪灾害,共造成全市累计24人死亡,1人失踪。
  分行业受灾情况:
  居民住房方面,倒塌房屋7135户21382间,严重损坏9682户29792间,一般损坏31890户83143间,直接经济损失13.47亿元。
  农业方面,受灾农作物11.8万亩,成灾8.65万亩,绝收2.19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3.9亿元。
  水利设施方面,损毁堤防68处26323米,人饮工程42处,灌溉工程19处,其它水利工程123处,直接经济损失8.88亿元。
  道路交通方面,天宝高速、310国道、2条省道、1条旅游专线、28条县道、63条乡道和510条村级道路严重受损。其中,冲毁路基3078.2公里、路面388万平方米,塌方139.92万立方米,毁坏防护工程5.75万立方米,冲毁桥涵洞275处,直接经济损失21.82亿元。
  教育设施方面,受损学校368所,倒塌校舍980平方米,严重受损15851平方米,倒塌围墙6289米,直接经济损失1.23亿元。
  卫生设施方面,有1个县级医院、22个乡镇卫生院及116个村级卫生所受损,直接经济损失0.61亿元。
  电力设施方面,5县区23乡镇498村10.08万户停电,127公里10kV线路、12.3公里0.4KV线路受损,倒杆89基,断线418处,损坏配电变压器17台,线路分支开关8台,直接经济损失2.2亿元。
  通讯设施方面,损毁电信通讯电杆2000多根,冲断光缆16处,损坏光缆40多公里;移动通讯11段光缆中断,断点21处,损坏光缆12公里;损毁(移动、电信、联通)基站531个,直接经济损失1.6亿元。
  地质灾害方面,新出现地质灾害204处,其中滑坡128处、泥石流41处、崩塌23处、不稳定斜坡10处,地面塌陷2处,威胁807户4150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预计经济损失19.04亿元。

  二、防灾救援工作进展情况
  1、构建三道防线,主动应对暴洪灾害
  一是筑牢思想防线。5月份以来,我市先后多次召开全市防汛减灾、河道综合整治、防汛抗震救灾等会议安排部署工作,特别是近期省委王三运书记、刘伟平省长等省领导作出关于防灾减灾、抗震救灾的重要批示之后,市委、市政府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贯彻落实意见,并将相关精神传达到县区、乡镇、村组,引导各级干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抗洪救灾思想,保证大灾面前思想统一,行动一致,做到警钟长鸣。在近期发生的特大暴洪和地震灾害中,全市上下团结一心,抗灾救灾,在思想上树立了牢固的防线。二是筑牢组织防线。今年汛期来临前,市上成立了暴洪灾害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及时调整充实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总指挥的防汛抗灾工作指挥部,各县区成立了相应的防汛抗灾工作指挥部,各乡镇成立了防汛抗灾前线指挥所,组建了专业救灾队伍,构筑起了市县乡三级防汛救灾网络。暴洪灾害发生后,市上立即成立了抗洪救灾应急指挥部,责成各县区和市直相关部门完善应急预案,全力做好防大汛、抗大灾的各项准备工作。各级干部第一时间深入灾情一线,有力有序开展抢险救灾,发挥了主心骨作用。三是筑牢责任防线。严格实行行政首长和防汛指挥长负责制,建立了市级领导包县区、县区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包户的责任体系,落实责任主体,严明工作纪律,确保防灾减灾责任落实到位。健全防汛抗洪救灾市、县区、乡镇、村四级联动机制,要求“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进一步完善防汛应急预案、城市防洪预案、水库防洪预案、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灾情发生后,各级各部门上下联动,通力协作,尽职尽责,形成了抗洪救灾的强大合力。 
  2、建立五大网络,全面构筑灾害防御屏障
  一是建立灾情应急网络。市委、市政府设置即时应急电话和值班人员,实行24小时昼夜在岗在位、值守值班。市政府应急办及时收集整理各专项、单项预案,修订完善灾情应急预案,制定灾情应对处置操作手册,推动各项应急措施落实。同时,根据气象预警,及时通知各县区做好应急准备,密切关注降雨过程,搜集雨情、汛情、灾情,第一时间将领导要求和上级指示、批示传达到各县区和有关部门。二是建立防汛监测网络。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市减灾委、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加强与市气象、水务等部门的沟通,及时会商分析。在降雨天气中24小时开启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不间断监测雨情、水情,通过短信、广播和山洪灾害预警平台及时将险情、险段发布传达给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三是建立气象预警网络。市政府应急办、市防汛办、市气象局等单位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短信等即时发布汛情预警信息,乡镇、村社用高音喇叭广播天气信息、防洪措施、人员撤离范围和要求,向群众宣传避灾自救方法,部分坐落在河流、崖体旁的村庄还配有锣鼓等传递信息和预警的工具。在这次特大灾害中,各相关单位以手机短信形式共发出预警和雨情信息150多万条,使群众第一时间掌握气象灾害信息,为抗洪救灾赢得了主动。四是建立地质监测网络。国土部门在4月份以前就对全市所有地质灾害易发地段进行了排查,对有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段登记造册,详细记录隐患点情况,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逐一制定了防治和避让方案,确定监测预警责任人,对受灾害隐患威胁的群众及时发放防灾明白卡和避灾明白卡,分段进行了防灾减灾演练。组织专人对重点险情险段实行24小时值守监控,排查出地质灾害点633处,对167处严重的地质灾害点进行重点监测、重点防范。五是建立民政救助网络。民政部门给每个村确定和培训了一名救灾信息员,并配备了锣鼓等设备,及时完善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加强与水利、农业等部门的信息沟通,认真开展灾情统计、核查和报告工作,加强重大灾害趋势预测,及时做出灾害预警。暴洪灾害发生后,及时启动救灾应急预案,加强救灾款物管理,做好救灾物资储备,规范开展救灾工作。
  3、强化四个举措,全力开展抢险救灾
  灾情发生后,全市紧急行动,积极应对,统筹协调,强化措施,有力有序开展了防灾救灾工作。一是靠前指挥。灾情发生后,市上及时启动全市防汛抗洪Ⅱ级响应和地质灾害III级响应,市四大组织领导、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分赴五县两区重灾乡镇一线,实地察看灾情,慰问受灾群众,现场指挥防灾救灾工作。各县区、各乡镇、各有关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各级干部深入村组排查灾情,组织群众开展抢险救灾。二是深入核灾。在全力开展救灾的同时,市、县区及时组织力量,深入受灾村庄,逐户逐人排摸核查受灾情况,全面开展灾害损失评估,按照一户一表,分门别类附影像资料的方式,建立了受灾台账,准确掌握了灾情数据。三是协同作战。我市党政军、驻市企业、基层组织、干部群众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全力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在驻市部队支援定西抗震救灾、可调用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天水军分区积极协调68202部队、96363部队、民兵预备役旅和武警、消防及外调部队官兵5000多人次,分别赶赴秦州区娘娘坝镇李子园村、麦积区麦积镇街亭村等受洪涝地质灾害严重的村庄,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连续昼夜奋战,排除各种险情,搜救被困人员和伤员,全力抢修水毁道路、桥涵、堤防、通讯等基础设施。四是果断处置。始终把保障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防汛救灾工作的首位,组织乡村干部认真排查灾情,果断处置险情,及时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于6月19日当夜即作出指示,要求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紧急转移居处在灾害隐患地带的群众。7月25日,秦州区娘娘坝镇20个村因道路通讯中断、无法进入灾区而失去联系。针对这一情况,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亲自带队,徒步前往察看灾情,分片包干,组织受灾群众避险避灾,转移安置群众。
  4、做好四项工作,努力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灾情发生后,市、县、乡干部深入村组和受灾农户,扎实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及时看望慰问灾民。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受灾严重区域,实地察看灾情,看望受灾群众,并现场指导防汛抗灾和生产自救工作,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的饮食、住宿等生活问题。二是妥善安置灾民生活。灾情发生后,省民政厅已下拨应急资金390万元,协调市财政拨付救灾资金866万元,督促县区配套下拨救灾资金846.3万元,共计2102.3万元,用于受灾群众应急救助、过渡期救助和损毁房屋维修重建,确保了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动员广大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积极为灾区捐款捐物,目前全市共收到捐款286.65万元,市四大组织机关为秦州区皂郊安置点捐赠棉被1386床。通过紧急调运救灾帐篷设置临时安置点、组织群众投亲靠友等办法转移安置受灾群众,目前全市分散安置受灾群众83433人,集中安置3244人,设置灾民安置点18个,紧急调拨帐篷1216顶、被褥2700套、床板1800张、米面4300袋、食用油1750公斤、方便面5300多箱、矿泉水7500多件,并向灾民发放手电筒、蜡烛等各类应急物资,保证了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处、有病能及时医治。秦州、麦积两区对安置群众每户发放了500-800元的一次性生活用具购置补助,对集中安置户配发了床板,对分散安置户每户每月发放150元租房补助,确保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三是疏导受灾群众情绪。实行干部包村、党员包户,认真开展受灾群众情绪疏导工作,引导群众树立信心,帮助灾区搞好生产自救、规划修编完善、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加强社会治安治理,确保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正常。四是积极开展灾后重建。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暴洪地震灾害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市、县两级正在编制灾后重建规划,结合开展“双联”行动,建立灾后重建包村包户制度,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全力开展生产自救、恢复重建工作,努力夺取防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的全面胜利。  
  当前,抗灾救灾工作面临最大的困难和任务仍然是抢修道路、转移群众、安置灾民,急需大量人力以及挖掘机、发电机、安置住房、帐篷床铺、食品药品、衣物棉被等各种设备和物资援助。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强化领导,靠实责任,全力开展抗灾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
  一是全面落实抗灾救灾工作责任。层层落实抗灾救灾工作责任制,严明纪律,严防死守,严肃工作责任追究,积极防范应对灾情,全力做好抗灾救灾各项工作。
  二是及时转移安置受灾群众。抓紧做好危险地段和危险区域群众紧急疏散和转移安置工作,确保应转尽转,全力保障转移群众的基本生活。认真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严防次生灾害发生。加强对城区重点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做好城区防汛抗灾工作。
  三是全力开展抢险应急救援工作。加强抢险救援力量,协调驻市部队增援官兵投入抢险救灾工作;在确保救援人员自身安全的同时,全力搜救失踪人员;组织力量打通灾区救援通道,清理道路上的泥石流和塌方体,确保抢险救灾道路畅通;全力恢复电力和通讯设施,保证稳定的供电和通讯;积极衔接省民政厅从陇东南救灾物资储备库调拨一批急需的救灾物资,组织好救灾设备和物资发放工作。
  四是加强灾区食品卫生防疫工作。全力保障食品药品的供应,在充足供应食品药品的基础上,加强灾区和灾民集中安置区饮用水、食品的安全检测工作,加大卫生防疫力度,严防疫病疫情发生。
  五是切实维护灾区社会稳定。积极组织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安抚受灾群众,疏导稳定灾区群众情绪,引导受灾群众正确面对灾情,科学防范灾情,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加强灾情信息报送和抗灾救灾工作舆论引导,严厉打击借灾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切实维护好灾区社会秩序,为抗灾救灾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六是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在全力开展抗灾救灾的同时,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因地制宜、群众为主的原则,结合新农村建设、危旧房改造、整村搬迁、异地安置、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等项目,科学编制规划,严格重建标准,积极争取项目,多方筹集资金,全面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中共天水市委外宣办主任、天水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刘越高主持新闻发布会)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01页  0102

摄影相关图片
《轩辕鼓舞》 张吕牧场(图) 张棉驿乡风光(图) 走进张家川平安牧场(图) 走进天水机场(图) 走进秦安桃花园(图) 走进烟铺樱桃园赏花(图) 走进滩歌古镇看社火(图) 瑞雪飘飘 看我英姿飒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