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天水>>正文
天水在线走访红军长征天水路线活动正式启动(组图)
(2011-3-28 7:27:28)  来源:天水在线  打印本页

  七旬老人高维汉的长征情结

  在爬雪山、过草地、渡激流、战顽匪时,不知道有多少红军将士们献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在这次举世闻名的长征中,红一、二、四方面军都经过了我市。其中,二方面军经过秦州时,十六师师长张辉在娘娘坝战斗中壮烈牺牲,成为长征时牺牲在甘肃省境内的三位军师级将领之一。张辉烈士陵园就建在娘娘坝村牡丹山上。20多年来,该村年逾七旬的高维汉老人为看护张辉墓,收集与烈士相关的史料,将长征精神传给祖国的下一代,而出钱出力、四处奔波,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一位——  

  走进娘娘坝村后的牡丹山上,只见掩映在苍松翠柏中的张辉烈士陵园,占地约300平方米。墓后墙壁上绘就的气势磅礴的长征油画,真实地再现了当年长征途中的壮烈场面,油画两边书写着“缅怀红军烈士,弘扬长征精神”,“先烈英名垂青史,长征精神励后人”等语句,催人奋进。而坐落在陵园中的烈士坟墓和墓碑,显得是那样的庄重肃穆。 

  读着墓碑后的简介,不禁让记者对张辉烈士肃然起敬。“张辉,男,湖南人,1935年11月由湖南桑植出发北上长征,后任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十六师师长。1936年10月5日长征至娘娘坝遭敌人伏击,突围中负重伤。部队在撤离娘娘坝返回李子园途中,因伤势过重光荣牺牲,时年不到30岁,遗体被葬于李子园普华寺后山坡上。1986年9月15日,烈士遗骨火化后安葬于其战斗过的娘娘坝牡丹山上。”

  就在记者凭吊烈士期间,来了一位年约70岁的老人。他清扫了墓地的卫生、描摹了墓碑上褪色的字迹后,又向记者详细讲述起了有关张辉烈士的光辉事迹 。 

  老人名叫高维汉,今年72岁,是娘娘坝村人。他家就住在牡丹山脚下,距离张辉烈士陵园约200米。每天去陵园义务打扫卫生,兼做义务讲解员,已经有了20多年的时间。

  “1989年,我从娘娘坝信用社退休了。忙了大半辈子一下子闲下来了,还真让人有点适应不了。我就琢磨该干点有意义的事情,以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常去牡丹山上的张辉烈士陵园中参观,我就发现了一个问题。这座陵园没有专职看护人员,不仅陵园中的卫生状况不尽如人意,而且时不时还会出现一些损坏现象。于是,闲暇时间,我就一趟趟往陵园中跑。这儿扫扫,那儿补补,一天不来,感觉到就像缺了什么似的。”说起自己和烈士陵园结缘的经历,高维汉老人就像在说自己家里的事一样。 

  然而,这几年来,看到烈士墓墓碑底座水泥层已开始脱落,砖块外露,高维汉老人心里也不是滋味。于是,他便开始到处奔波,筹划重修烈士墓。高维汉老人的义举得到了娘娘坝政府的支持,在该镇政府的倡议下,干部职工和该村村民积极捐款,高维汉老人自己也慷慨解囊1000元。1.2万元捐款使得整修张辉烈士陵园的经费迎刃而解。

  随后,高维汉老人又挑起了整修工程的重担,于2010年6月份铺开了陵园整修的工程。他四处购置材料,调配施工人员,设计陵园布局,几乎整天就待在工地上。“虽然他已经是70多岁高龄的人了,但是还是像年轻人一样从山下往山上背水泥、运砖块,浑身好像就有使不完的劲儿。”说起高维汉老人建陵园的情景,该村张俊老人感叹不已。

  经过大家两个多月的努力,张辉烈士陵园终于被修建一新。看到墓区铺设了砖块,增添了红二方面军长征途经天水陇南路线图(天水部分)及长征大型油画等,墓碑上的张辉烈士墓等也字样被用红漆重写,整个陵园内的面貌焕然一新,高维汉老人心里有说不出的欣慰。

  经常前往张辉烈士陵园,高维汉老人还注意到,有关烈士在长征途中英雄事迹的介绍资料极少,无法让前来凭吊的游人对烈士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于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高维汉老人便开始注意收集与烈士相关的资料。一方面,他通过阅读报纸、杂志、天水党史书籍、国内外有关长征的著作、长征老将军回忆录,从北京邮购长征图片等途径收集资料。另一方面,他还采访当地健在的老红军、长征见证人等,获取宝贵的资料。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年的努力。他收集到了关于张辉烈士、娘娘坝战斗等方面的资料30余篇,照片、地图20多幅。从2003年开始,他相继自费印刷了《张辉烈士和红军入陇》、《长征日记》、《血染青山,浩气长存》等几本小册子。2006年,他撰写的两篇文章《激战娘娘坝》、《青山埋忠骨》,两幅照片《张辉烈士墓》、《红军长征时的标语》入选《红军长征在天水》一书。

  2007年8月份,凝结着他数年心血的《铁流万里》一书出版。书中用12幅照片、31篇文章,总计约7万字的篇幅,使红军长征在秦州的历史,更真实、更全面地展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有关红军长征的历史资料,收集多了,读多了,高维汉老人不禁心潮澎湃,萌发了重走长征路的念头。不料,老人刚提出这个想法即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理由是老人年事已高,身体也不是很好,恐难受得那份辛苦。后来,看到老人去意已决,大家不得不默许了。 

  就这样,从2004年到2007年3年之中,在孙子的陪伴下,高维汉老人3次踏上了长征路,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和纪念地去考察。经过了四川境内的雪山、草地、松潘,甘肃境内的腊子口、哈达铺、徽县、成县、鸳鸯镇、榜罗镇、会宁,陕西境内的延安及宁夏境内的六盘山等30多座县城和12个长征纪念地,行程万余里。期间,在了解藏、羌、回、蒙古等少数民族风情的同时,他还拍摄了有关长征的50多幅照片并收集了一些历史资料。归来后,他在整理这些资料的同时,还写下了《走进哈达铺》、《游红军会师重镇——会宁》、《游延安》等文章,在记述自己重走长征路所见所闻的同时,还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到了延安,我们吃上了香喷喷的小米饭,喝上了清凉的延河水,带回了延安特产——大红枣,也忘不了购买几枚毛泽东纪念章。更重要的是带回了对革命圣地的思念和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

  高维汉老人所著的这些书籍被娘娘坝中小学教师争相传阅,将其作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娘娘坝镇党委将其作为党员教育的教材,增印后发至各村支部、机关单位、学校组织学习。高维汉老人也于2006年担任了娘娘坝镇关工委副主任,受聘担任了娘娘坝中学等8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

  这一切使得高维汉老人更加增强了传播长征精神的使命感。他在看护张辉烈士陵园,担任该园义务讲解员的同时,还带着自制的27幅展板共计150余幅图片,前往娘娘坝、大门、平南、齐寿、牡丹等秦州区部分乡镇的中小学,给师生门举办以《长征 永远的丰碑——红二方面军在秦州》为主题的长征图片展览、作报告等,参观听讲师生达20000多人次。听了高维汉老人通俗易懂的报告,观看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图片展览后,同学们都深深被红军战士不怕牺牲的精神所震撼,从而激发了他们奋发向上、刻苦学习的信心及知恩图报的自觉性。 当村民们问高维汉为什么要这样做时,老人回答的话很平实。他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今天,我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就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换来的。我之所以会不遗余力地把他们的光荣事迹讲给广大的青年学生,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告诉大家:吃水别忘挖井人!”

  对于老人20年如一日宣传红军长征光辉事迹的精神,广大青年学生们都很钦佩。娘娘坝中学初三四班的学生李利红、王耀辉、王岩告诉记者:“我们是听着高爷爷讲解红军的事迹长大的。每一次听他老人家的讲解,都有不同的感受。从知道自己的家乡和红军长征有着紧密的联系,到感悟出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让我们增加了认真学习长大后建设家乡的历史使命感。而高爷爷作为一位72岁的高龄老人,他的精神同样给了我们更多的感动,让我们在学习中不敢有丝毫懈怠。” (柏拓、赵安生)

摄影相关图片
人在旅途:兰州水车(图) 麦积秋色惹人醉(组图) 宝天高速公路(组图) 烟雨麦积(图) 白云山(图) 龟凤山(图) 耤河风情(组图) 天水阿门摄影:龙园(图) 谢建平摄影:曲溪(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