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天水>>正文
关中—天水先秦精品文物展在天水市博物馆开展(图)
(2011-2-17 16:46:58)  来源:天水在线 天水市博物馆 刘复兴   打印本页

渭水之滨  秦陇一脉

——关中——天水先秦精品文物展

  关中—天水区域内几乎聚集了华夏文化中最古老的大部分文化,从伏羲文化、炎帝文化到黄帝文化,从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之周秦文化到汉唐文化,不仅一脉相承,而且高度集中和融汇。在这历史长廊中,其中起码有三支考古学文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一个是史前时期的以大地湾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完整的展示了彩陶文化的发展序列;一个是周文化,她奠定了中国古代的基本礼制;一个是秦文化,她创立了中国大一统的体制。

  为了有效展示关中—天水区域文化, 由甘肃省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主办,由天水市文化文物出版局、天水市博物馆承办,由甘肃省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等28 家文博单位协办的关中——天水先秦精品文物展2月17日正式在天水市博物馆开展。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张文,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市委书记张景辉,甘肃省文化厅副厅长、甘肃省文物局局长杨惠福,天水市领导李文卿、宋敬国、张应华、韩岱成、杨维俊、王光庆、郭奇若、杨继军、张明泰、蒋晓强、郑黎、谢简平、彭鸿嘉、安志宏、杨发元、雷传昌等领导出席了开展仪式。

  本次展览共展出从大地湾文化到秦统一六国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的235件具有代表性的精品文物。本展览共分三个篇章:文明曙光—史前新石器文明双星齐耀;盛世其昌—周文化与青铜之光;赫赫秦风—大秦帝国成长之路。

  文明曙光—史前新石器文明双星齐耀

  关中—天水所在的秦陇黄土高原和渭河、泾河流域,是百余万年前旧石器时代人类先人频繁活动的区域,是中华文明发源和史前氏族的生活地。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遗存的新时期时代遗迹主要有天水秦安大地湾,西山坪、师赵村、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西安半坡等遗迹,先民遗留下的这诸多遗迹,从而证明了这一地区为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
  大地湾一期文化是迄今为止渭河流域考古发现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继大地湾之后,渭河流域以及邻近地区相继发现了一批同类遗存,它们集中在天水、陇南地区。这些发现无疑表明,甘肃东部、南部是研究我国农业起源和早期彩陶的重要地区。从大地湾文化内涵和自身特点,以及文化关联性来看,渭水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有独立的系统和渊源,它后来直接发展成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在文明曙光这段里,主要展示关中—天水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首先展出的是大地湾一期的三足直腹罐,距今7800年左右,其器壁较薄,胎质细腻,尤其器物内壁口沿的曲线非常柔和,标志着在慢轮修坯技术前提下,大地湾制陶工艺已经相当成熟。到距今约6000年的大地湾二期时,彩陶制作技术已突飞猛进。变体鱼纹圜底彩陶盆是大地湾二期的典型器物,其口径达51厘米,是迄今发现的同类器物中最大的一件。它制作规整,盆口浑圆,胎壁厚薄均匀,盆口以黑彩彩绘一圈,腹部一周绘两条变体鱼纹,描绘鱼身的线条长达一尺有余,用笔准确流畅,显示出娴熟的绘制技术。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从器型特征上来讲葫芦型彩陶瓶是其共同的母体。从纹饰的类别讲,与大地湾一脉相承但又有所创新,比如人面鱼纹、鸟鱼纹等。

  盛世其昌—周文化与青铜之光

  《史记•周本纪》记载:”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即“姜嫄”)。姜嫄为帝喾元妃(正妻)。姜嫄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即说周族的始祖母姜嫄履大迹而生弃。周的始祖弃曾经在尧舜的部落联盟中担任后稷的官,负责管理农事。夏末商初,周部落在不窋的率领下,迁徙至今甘肃庆阳地区。公刘又举族搬迁至豳(今陕西彬县一带)。商朝晚期,古公亶父率领周族南迁至岐山之阳。周人在这里发展经济,壮大军事力量,开始有了剪灭商朝的志向。周文王进一步发展经济,联合诸侯,势力不断壮大,已经是“三分天之有其二”。武王继位之后,在沣河东岸建立了都城镐京,并于公元前11世纪中期发动了牧野之战,殷军“前徒倒戈”,商朝灭亡西周王朝建立。在周人发展迁徙过程中,留下的诸多遗迹和遗物再现了那个时代的辉煌。其中四十三年逨鼎为西周青铜器,造型精美、风格简朴,口沿下饰变体龙纹,腹部饰波带纹,尤其是内壁镌刻的长篇铭文,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西周徙遽铜盉,1972年甘肃灵台白草坡1号墓出土 。盖面饰兽面纹,云纹为地,颈部与流管饰云雷纹。腹部四隅以裆突为鼻棱饰4组大兽面纹,细雷纹为地,大而突出的臣字形目,极具强烈的视觉效果。四足饰蝉纹。盖内铭文2行6字:“徙遽 作父己”。器形规整庄重,纹饰精细富丽。“徙遽”意为快速传递,当时国家在主要通道上都专设驿站类机构,为宣达王命、传递军政信息的使者服务,“徙遽 ”当为执掌这项事务的长官。此盉乃徙遽为其名“己”的父亲所作祭器,被视作我国古代驿传制度最早的实物见证。

  赫赫秦风—大秦帝国成长之路

  秦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其历史影响深远,究其跟本,这当源自关中—天水历史长廊的秦文化。商时秦人先祖中潏 “在西戎,保西垂”,西周孝王时非子牧马有功被封于“秦”。襄公护送平王东迁后,秦国始建立诸侯国,有了与关东诸国互通“聘享之礼”的权利。之后,秦国东向步步为营,先都雍城,最终定都咸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由于古文献记述上的某些阙如,使秦人早期历史的一些关键的瞬间或多或少变得有些模糊。所以,关陇大地上的秦文化考古工作是解读这段历史不可或缺的手段。上世纪80年代开展的甘谷毛家坪、秦都雍城与咸阳、秦东陵及秦始皇陵等重要考古发现,丰富了人们对秦文化的认识 ,从而揭开了探索早期秦文化的序幕。

  甘肃礼县西山遗址的发掘第一次揭露出大规模的早期秦人的聚落遗存。发现了目前所知最早的秦城和时代最早、等级最高的秦人墓,其对探讨秦人早期历史和秦早期都邑的建立等情况,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证据。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发现了秦贵族和秦公两大墓葬区,被确认为秦四大陵园中的第一大陵园,即秦西垂陵园,出土文物300多件,有大量的青铜器和金、石、玉器出土,其中出土的编磬、秦公簋、秦公鼎等蜚声海内外。秦都雍城是大秦帝国最重要的都城“穆公称霸”、“始皇加冕”等惊心动魄的一幕幕就是在这里上演。作为国都,秦人在雍城筑起了规模巨大的城垣,兴建了气势宏伟的宫殿,历经千年我们虽然已经不能看到往日的繁华,但雍城遗址中出土的断瓦残垣、秦公一号大墓中出土的工艺考究的礼玉向我们昭示了属于那个时代的辉煌。
  秦人能够统一六国,与其精锐的兵器也不无关系,秦俑坑出土的秦剑普遍比中原诸国的长,这反映了剑的功能从主要以显示身份的象徵物向战场上实用兵器方向发展。另外,秦剑还有个不引人注意的特点:在设计上不仅长,而且薄、窄,状如柳叶,特别是剑身不完全平直,在离剑头六厘米的地方有「束腰」,即呈弧形内收,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也增加了穿刺的速度和力量。本次展览得这柄秦剑为铸造成型,表面抛光,剑身光亮平整,没有沙眼,至今锋利无比。经测试,光洁度高达九至十花,二千二百年前的加工技术能达到这麼高的水平,令人惊异。不仅如此,秦人的测绘技术也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出土于天水放马滩的木板地图,不仅有山川、河流、居民点、城邑,还特别注有各地之间的相距里程,与现今距离大都相符,可见,这些地图是相当准确的实测图。这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木板地图,其保存之完好实属罕见,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古地图绘制技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研究秦文化时, “戎”是不能够忽略的一支重要力量,秦人就是在与戎人不断的较量中发展壮大起来的。而在整个较量过程中,秦人曾经付出了血的代价,此后经过秦人数代的经略,至秦穆公时“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秦武公时首次在邽戎冀戎之地设立了邽县、冀县,进一步确立了秦对西戎的统治。随着秦人对西戎的征服,部分戎人也融入了秦人当中,共同参与了华夏化的进程,马家塬墓战国墓地的发掘揭开了西戎人神秘的面纱,出土的战车和数量可观的金银器、青铜器,甚至还有中原一带不多见的锡器、琉璃等对研究戎人的生产、生活、制度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其中出土金带饰、嵌绿松铜壶工艺精湛,透露出墓主人的贵族气息。 (在此特别感谢博物馆李宁民馆长和王换新老师的指导和改正)

本新闻共23页,当前在第01页  
01020304050607080910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

摄影相关图片
人在旅途:兰州水车(图) 麦积秋色惹人醉(组图) 宝天高速公路(组图) 烟雨麦积(图) 白云山(图) 龟凤山(图) 耤河风情(组图) 天水阿门摄影:龙园(图) 谢建平摄影:曲溪(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