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州区融媒体中心9月17日讯(记者 康睿)在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一名年轻的通讯兵,冒着如雨点般的炮弹疾驰,只为将一句至关重要的消息第一时间送达前线。他曾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如今,九旬高龄的抗美援朝老兵马忠义讲起那段烽火岁月,眼神依然锐利,精神矍铄。老人穿越几十载岁月,为我们留下永不褪色的国家记忆。
到抗美援朝老兵马忠义的家时,老人正安静地躺在摇椅里小憩。见记者到来,他热情地起身招呼。当我们说明是为抗美援朝老兵拍摄纪念照的来意时,马老显得格外高兴,立马换上军服。整理衣襟时,他格外认真,还不忘一个劲地询问记者:“你帮我看看,我这帽子戴端正了没有?”这份深植于骨的军人作风,令人动容。
“1951年参加志愿军,部队就是一军二师六团。”抗美援朝老兵马忠义说。

拍摄过程中,这位90岁高龄的老人,行动虽已略显迟缓,但那双历经岁月洗礼的眼睛却依然炯炯有神,仿佛能穿透时光,回到他当通讯兵的时候。他听从摄影师的指引,敬了一个军礼。那一刻,时光仿佛凝固——手臂不再年轻,但那个军礼却一如七十年前那般坚定、有力。他说,刚到朝鲜一个月,他的部队就被分去打坑道,其间断粮了一个月,他们靠着每顿一小碗黑豆坚持了下来。
“我们天黑的时候过鸭绿江,飞机就把我们炸开了,雪在膝盖中间,我们就跑着躲飞机。飞机上有照明弹,我们没有见过照明弹,我说怎么黑夜像白天一样。刚去按照志愿军的规定,要先到防空所学习打坑道,其间没粮食了,一顿饭就是一碗黑豆。”抗美援朝老兵马忠义说。
打了两个月坑道后,马忠义所在的部队开始向三八线进军。据马忠义回忆,1000多公里的路程,他们每天晚上以100多公里的速度前进。讲到当年作为通讯兵传送飞机轰炸消息时,马忠义老人一下子挺直了腰板,眼神锐利起来,仿佛瞬间穿越回了硝烟弥漫的战场。
“我是通信兵,给我的任务就是发现飞机轰炸,要让我传达命令去,跑着马倒下了,我就扛起枪继续跑,我们上山没有5分钟,飞机就来轰炸了。”抗美援朝老兵马忠义说。

采访临近尾声,马忠义老人拿出他的两件“宝贝”:一本已然泛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复员建设军人证明书》和一枚金光熠熠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他将证书轻轻拿起,用手指仔细地、一点一点地抚过上面的字迹和印章,仿佛在触摸那段青春的岁月。他说那个时候年轻不怕死,最怕打防御战,记忆犹新的是一次蹲在坑道45天,他们班10个人,牺牲了6人。
“当时16岁,不怕死,最害怕打防御战,45天都在坑道里,里面有水,衣服和帽子都湿了,敌人来了就打,不来我们就守着,我们班里有10个人,最后活了我们4个人。”抗美援朝老兵马忠义说。
谈及今年的九三阅兵,马忠义老人的眼中更是闪烁着无比激动和自豪的光芒。从曾经的硝烟弥漫到如今的国泰民安,马老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幸福的体验者。他的儿媳告诉我们,马老是家里“最受欢迎的故事大王”,经常给孙子和重孙子讲过去的故事。
“国家现在强大了,能保护我们人民过安康生活。”抗美援朝老兵马忠义说。
“我的孙子经常拿着他太爷爷的奖章,给别人说这是他太爷爷的荣誉,他太爷爷闲的时候,就经常给重孙和孙子辈的讲他战争时的故事,孙子和重孙听到这些故事就感到他的太爷爷真的是大英雄,对有这样一位太爷爷感到很光荣。”抗美援朝老兵马忠义儿媳孙存利说。
“我们村上经常过去看望他,马忠义经常给我们讲他们在抗美援朝的故事,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秦州区秦岭镇中心村村委会副主任雍存生说。
(新闻来源:秦州区融媒体中心 转载:马文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