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州区融媒体中心7月1日讯(记者 高世飞 杨文慧 杨旭)夏粮喜丰收,麦香盈满仓。眼下,正是秦州区冬小麦收割的时节。连日来,全区各地抢抓农时,利用机械化作业,全面开展冬小麦收割,田间地头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
骄阳似火,麦浪翻滚。在汪川镇艺鹏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麦田里,三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往来穿梭,繁忙运转,一亩亩金黄的麦田转眼收割完成,运粮车辆装得满满当当。

“今年小麦也长得好,颗粒都饱满,已经收割了七八天了,如果天气好,应该再有五六天就能结束。”秦州区汪川镇柏阳村村民柏芳秀说。
“我们合作社是第二年种小麦,今年的产量相对于去年来说,颗粒比较饱满,产量还算可以,我们合作社共种植小麦150多亩,采用种养结合模式,所以说今年小麦的长势稍微好一点。”天水市艺鹏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育峰说。

同样,在菊爱农场的麦田里,金黄的麦穗在阳光下摇曳生辉,一台台大型收割机往返穿梭在麦浪中,齿轮转动之间,麦粒、秸秆有序分离,装满新鲜麦子的拖拉机,缓缓驶出麦田。
“我们农场今年种植了300亩左右,目前正在收割。平均每天能收40亩,亩产800斤。虽然说今年有点干旱,但是经过技术专家的指导,进行了科学管理,相对来说比往年还好一点。”秦州区菊爱农场管理员汪飞飞说。

为检验良种的丰产性,秦州区农业部门组织邀请中国科学院和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专家,对秦州区山地种植的冬小麦品种兰天36号、兰天48号进行现场实收测产。通过测产,兰天36号冬小麦亩产达619.24公斤,兰天48号亩产461公斤。
“秦州区农技站在汪川镇示范种植的兰天36品种,取得了亩产619.24公斤的高产水平,今年前期冻害,3月到5月又干旱少雨,所以取得的这样一个成绩,我认为代表这个地区最高水平,这是一个很好的高产结果。”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张正斌说。
“咱们今天测的一个品种兰天48号,亩产461公斤,从3月中旬到5月20日,基本没有有效降雨,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取得这样的产量,那么说明咱们良种、良田、良法、良技配套到位,所以取得了一个非常好的产粮结果。”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研究员鲁清林说。
“今年的收成还比较乐观,小麦的品种主要是兰天48号、中梁46号,这两个小麦麦穗比较长,产量就比较高,比起其他品种亩产量大概能多100斤到150斤。”天水市艺鹏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育峰说。

据了解,今年秦州区冬小麦种植面积达32.66万亩。目前,全区冬小麦收割工作已完成10万余亩,预计在7月上旬可全部完成收割任务。
“在今年的冬小麦管理上,我们达到了‘四良融合’,良田、良种、良法、良机相配套,农机农艺相结合,科技赋能,单产提升,通过这两个点的典型引路,使秦州区冬小麦生产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秦州区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推广研究员杨建太说。

(新闻来源:秦州区融媒体中心 转载:马文洁) |